浅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越文学互译的特点
2022-06-07白玉洁
白玉洁
(云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云南昆明 650100)
中国文学和越南文学关系密切,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很早就随着汉字在越南的传播和使用进入越南,自公元3世纪起至20世纪初,越南文人不仅能够直接阅读汉语文学作品,还能用汉字进行文学创作,古代中越文人常“以文会友”,如《全唐诗》中记录了我国诗人赠安南法师的《送安南惟鉴法师》《供奉定法师归安南》等诗篇和越南诗人廖有方的《题旅榇》。13世纪,阮诠()的祭鳄鱼文标志着喃字在实际中应用。1395年,越南将我国《尚书·无逸篇》译为喃字。此外还有《洪德国音诗集》()等将《唐诗》译为喃字。20世纪初,拉丁化国语字在越南被推行,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宣布国语字作为官方文字,汉字退出越南的历史舞台,中国文学则通过翻译的形式继续在越南传播。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不断改革、发展,国家日益强大;越南在经历了抗法、抗美战争之后步入革新、发展的道路。中越两国关系在时间的长河中经历了波动,文学作品的交流、译介随着两国的发展和国家关系的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 随国家关系变化而波动
古代越南文学依托汉字发展,越南文学从中国文学中汲取营养,从而发展了越南汉语文学和喃字文学。自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设立象郡,所辖区域南至越南中部,到公元968年越南丁朝建立,越南一直是中国的郡县,越南学者陶维英认为:北属时期,我们开始学习汉字[1]。在长达1100多年的时间里,越南文人识汉字、通汉字,不仅能阅读中国文学作品,还创造了汉语文学、喃字及喃字文学,成为越南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翻译在中越文学交流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源于中越宗藩关系的瓦解和汉字在越南的式微。1885年,清朝签订了《中法新约》,条约中清朝承认法国殖民越南,中越的宗藩关系自此结束。法国出于统治需要强制推行拉丁化拼音文字,然而却不得不采用翻译中国古典小说的形式吸引越南民众兴趣,推动了第一波中国小说在越南的翻译热潮。此时,越南文学作品汉译本凤毛麟角。
中国文学作品越译进一步发展,越南文学作品汉译出现高峰是在中越建交初期。1950年1月18日,中越正式建交,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承认越南新政府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根据《全国总书目》的记录,1954年中国翻译出版了第一本建交后的越南文学作品——作家何明遵(Hà Minh)的《在血火的日子里》(Ngày Máu)。1950—1979年,中国翻译的越南文学作品总数为47种,越南翻译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超过120种,包含小说、剧作、诗歌等多种类型。
根据笔者的统计,自1979年到1990年,越南文学作品汉译数量仅为5种,其中两篇与中越关系直接相关。越南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在这个时期也仅有18种,与50—60年代相比大幅度减少。
1990年,中越文学作品互译迎来了拐点,但也就此出现了更大的“分化”。1991年后中国和越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不断深化,中国文学作品不断被越南翻译。据不完全统计,仅1991—2014年,越译的中国文学作品超过500多种,其中部分作品被再版,部分作品出现不同的译本,但越南文学作品的汉译却没有随着中越关系的好转而“复苏”,据笔者统计,1991年以来越南文学作品汉译数量为9种。
观察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越文学作品互译的情况,可以看到中越文学作品互译受国家关系影响,国家关系正常可以推动文学互译,反之则会阻碍文学互译。此外,长期以来中越文学互译呈现出中国文学作品单方面输出到越南的现象,这与中越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优势地位相符合。
二 符合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
文学作品诞生于一定的宏观历史背景,翻译文学的翻译出版也一样,符合时代背景、社会需求才能获得更广阔的传播范围。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越南先后经历了抗法、抗美战争,战争文学是这个时期越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译的越南文学作品也主要以战争题材为主。
从当时的社会环境看,这些作品的翻译出版都带有一定的“政治任务”,符合当时国内的政治需求。1942年,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文学既为政治服务,也会影响政治。中国共产党在越南抗法、抗美战争期间对越南给予了无私援助,中国民众通过阅读越南的战争文学作品,与处在水深火热中的越南人民产生共鸣,不仅能理解党的决策,还能增强向越南人民提供援助的意愿。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出于当时国际环境和政治需求的考虑,文学方面较注重对包括越南在内的亚非拉文学的译介。此外,1960年中国和越南签订中越文化交流协定,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越南文学作品的汉译。
中国文学像一个巨大的宝库,越南译者总能从中找到符合越南时代背景的作品译介到越南。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越译的中国文学作品中战争、农村题材以及反映社会矛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居多。越南统一前,国家战火连绵,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文学作品也多为战争服务,因此战争题材占据越南文学的大多数,如刘白羽《火光在前》、杜鹏程《保卫延安》、曲波《林海雪原》、吴强《红日》、洪林《一支运粮队》、陆柱国《踏平东海万顷浪》、刘知侠《铁道游击队》、胡可的五幕剧《战线南移》等等在越南翻译出版。农村题材的作品包括赵树理的小说《李家庄的变迁》《李有才板话》《三里湾》和李季的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等;反映社会生活与社会矛盾的则有鲁迅的《阿Q正传》《呐喊》《祝福》、矛盾《子夜》、曹禺《日出》《雷雨》、苏童《妻妾成群》、冯骥才《三寸金莲》、贾平凹《废都》等。此外,越南还翻译了部分反映中国社会主义变革过程的文学作品,如周而复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和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等,它们有的揭示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和曲折性,有的展现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有的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这些作品的译介符合当时越南社会一边顽强抵抗侵略者一边努力建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背景。
21世纪以来,随着越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精神生活日益丰富,中国文学作品在越南的翻译数量不断增长。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和读者的阅读喜好,出现了描写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生活、命运以及反映时代变化的作品,如陈忠实的《白鹿原》、余华的《活着》、赵树理的《绿化树》、莫言的《檀香刑》等作品。同时,中国言情小说也开始进入越南的图书市场,如琼瑶的《烟雨蒙蒙》《青青河边草》等56部作品;明晓溪的《会有天使替我爱你》《泡沫之夏》;顾漫的《何以笙箫默》《微微一笑很倾城》等。
三 作家和作品具有典型性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越关系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双方读者对彼此国家的情况了解受限,译者为了让读者认可、接受自己的翻译成果,在翻译时会倾向于选择知名度高的作家和作品,它们能更快地帮助译者证明原作在源语国家的价值和地位。在汉译的越南文学作品中阮攸、素友、阮庭诗等作家的作品占有一个相当的比重。阮攸是越南最有代表性的古典诗人,越南人称其为越南诗豪,其代表作《金云翘传》是以中国明末清初青心才人的章回小说《金云翘传》为蓝本写就的一部长3254句六八体喃字长篇叙事诗[2]193。1959年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黄轶球教授的中文译本,2011年祁广谋教授的译本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素友是20世纪越南的著名诗人,其诗歌多以反帝爱国、革命战争为主题,在汉译的越南文学作品中占有一个较大的比重。于在照教授曾评论认为素友的诗歌与越南民族的解放斗争有着血肉般的关系[2]289。1954年奠边府战役胜利越南军队和党中央、政府撤离北越回河内,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事件,素友写下了诗歌《越北》。诗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再现革命和战争的记忆,第二部分展望国家光明未来,歌颂越南共产党和胡志明主席对越南民族的贡献。《越北》在越南被认为是越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1956年颜保教授、彭乃梁将其翻译,由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1959年李亚舒翻译了《越南女儿》,这首诗歌是写给越南女战士陈氏李()的赞歌。1956年革命战争期间,陈氏李被越南共和国逮捕,在狱中受尽酷刑,1958年被救后在越苏医院()治疗,素友前往医院探望后心中感慨万千写下《越南女儿》,诗歌出版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受到国际舆论的关注。1960年颜保教授翻译了《素友诗集》,其中选取了素友1937—1959年期间的部分诗歌;1963年罗尔庄翻译了诗集《暴风》,包含了诗人1955—1961年的25篇诗歌;1964年黎箭等翻译了其和青海合著的《战斗的南越》。
阮庭诗是越南著名的作家、诗人、剧作家。1956年,阮庭诗的两部作品《七个英雄的故事》和《冲击》(Xung Kích)被译为汉语。《七个英雄的故事》由越南译者阮绍光翻译,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冲击》是阮庭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由姚擎寰翻译,讲述的是越南抗法战争期间一个英雄连队的故事,塑造了栩栩如生的革命战士光辉形象。1958年,松柳等翻译了诗集《战士》;1960年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越南语专业的学生翻译了其主编的《越南现代短篇小说集》;1965年岱学翻译了其代表作《决堤》(),它描绘了1939—1945年越南社会风起云涌、广阔、宏大的历史画卷[2]349。
吴必素是越南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代表作长篇小说《熄灯》()于1996年汉译,是描写越南农村悲惨生活的重要作品,小说讲述了法国殖民时期,阿酉嫂()为了给丈夫和小叔子缴纳人头税,被逼卖狗卖孩子,不得已去给巡抚父亲当奶妈却险遭玷污的故事,通过阿酉嫂的悲惨命运折射出法国殖民统治下越南农民整体的悲惨命运和生活。
此外,还有苏怀的《西北的故事》、阮文俸的《水牛》、武辉心()的《矿区》(Vùng)、阮辉想的《高谅纪事》、辉瑾(Huy)的《天越来越亮》(Sáng)、学飞(Phi)的四幕话剧《和大姐》等都是越南优秀作家及其作品。
中国作家如鲁迅、赵树理、金庸、郭沫若、老舍、曹禺、莫言、贾平凹、铁凝、张贤亮、余华等的作品在越南收获了大量的读者。越南最早正式译介鲁迅作品的是邓台梅,其译介始于20世纪40年代。50年代以后,翻译鲁迅作品的代表译者有潘魁(Phan)和张正(Chính)。1956年,潘魁从鲁迅杂文集中选取了39篇进行翻译,汇集组成了《鲁迅杂文选集》,由越南文艺出版社出版;1957年翻译了《鲁迅小说选集》。张正先后翻译了《故事新编》《呐喊》《阿Q正传》《彷徨》《鲁迅杂文选集》《鲁迅小说选集》和《鲁迅杂文》等,其中1982年翻译的《阿Q正传》被多次重印出版。此外,简之(Chi)翻译了《孤独者》《鲁迅选集》;胡浪()翻译了《祝福》。翻译鲁迅作品的四位译者邓台梅、潘魁、张正、简之都是越南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其中邓台梅和潘魁不仅是鲁迅作品翻译者也是研究者。
赵树理是建国初期著名的小说家,其作品在1950—1979年间有7部被翻译。赵树理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1950年文新()翻译了《李家庄的变迁》,1953年陶武()翻译了《李有才板话》。1954—1957年,每年1部,分别是《登记》《小二黑结婚》《三里湾》和《表明态度》。黎春武()1962年翻译了《灵泉洞》。
金庸先生是我国当代武侠小说作家,作品享誉海内外。在越南,金庸武侠小说从20世纪60年代受到越南文学界和读者的青睐,这种青睐一直持续到了21世纪。1964年和1965年越南河内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由高自清(CaoThanh)翻译的长篇小说《碧血剑》和《飞狐外传》;1966年,西贡出版社(nhàSài Gòn)出版黎海河()翻译的《倚天屠龙记》。此外,西贡出版社还相继出版了1967年杜龙云()翻译的《雪山飞狐》和阮清河(Thanh Hà)翻译的《连成决》、1970年陈海玲(Linh)翻译的《笑傲江湖》、1972年阮氏樱桃()翻译的《神雕侠侣》和海灯()翻译的《天龙八部》以及1976年武德海星()翻译的《鸳鸯刀》。除《鸳鸯刀》外,其余8部作品在21世纪初更换译者,由越南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第二个译本。21世纪初,越南文学出版社还出版了《鹿鼎记》《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的译本。
郭沫若作品在越南的译本也很多,诸如历史剧作《屈原》和《卓文君》,《郭沫若短篇小说集》《郭沫若诗歌》以及其和周杨合编的《红旗歌谣》。老舍作品被翻译的包括话剧《春华秋实》《老舍剧作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离婚》。曹禺的《日出》和《雷雨》1958年由邓台梅翻译,2006年被重印,其中《雷雨》三次出版。1961年阮金坦()翻译了《北京人》。
20世纪90年代莫言作品开始被译介到越南,最早被翻译的是《红高粱》,但没有引起越南文学界的注意,直到2001年胡志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陈庭宪()翻译的《丰乳肥臀》。此后莫言作品在越南掀起了“莫言热”,《檀香刑》《红树林》《天堂蒜薹之歌》《四十一炮》《酒国》《生蹼的祖先们》《透明的红萝卜》《生死疲劳》《战友重逢》《白棉花》《红蝗》《筑路》等多部作品先后被译介,主要译者是陈庭宪、陈忠喜()。
除传统“纯文学”作品外,21世纪以来,越南对中国文学的译介还集中到了言情小说和网络文学作品上,琼瑶、辛夷坞、明晓溪、顾漫、唐七公子、安妮宝贝等知名作家的作品不断涌入越南。
四 受流行趋势推动
中越文学互译的第四个特点是受流行趋势推动,主要以中国网络文学在越南的译介传播为例,越南译者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现并翻译中国国内关注度高的作品,由文学作品改编的中国影视剧在越南播出后也会反过来促进文学作品的传播。首先,许多在国内网络文学平台上获得高点击率的作家代表作、成名作,几乎都被越南翻译出版,且都是越南出版社的自发行为,如顾漫的成名作《何以笙箫默》,2003年9月起在晋江文学网连载,2006年成书出版。越南于2007年6月首次翻译《何以笙箫默》,由文化出版社()出版,2011年、2014年再版,2016年,劳动出版社()又再次出版。桐华的长篇小说《步步惊心》,2012年由曹百莲()翻译,越南雅南文化和传媒公司()出版;天下霸唱的《鬼吹灯》系列中,《巫峡棺山》于2013年由东云()翻译;《精绝古城》《龙岭迷窟》和《云南虫谷》2016年由方翠(Thúy)翻译,林营(Doanh)画作改为连环画出版。还有明晓溪的《会有天使替我爱你》《泡沫之夏》、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彼岸花》等等。有的网络小说,在国内知名度不是特别高,但在越南也出现了译本,如宝妻的《我比死神还爱你》《红杏的苍白呼吸》《四月的婚礼》等。
其次,近些年,依据文学作品改编的中国电视剧在越南播出后,会带动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出版。2017年热播的仙侠玄幻古装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由网络作家唐七公子的同名古风小说改编而成,国内热播的同时,越南网友们也被这部剧所吸引。2016年,小说已经由江芳(Giang)翻译,广文传媒公司()出版,2017年再次出版。同样情况的还有Fresh果果的小说《花千骨》,2014年,越南文学出版社和劳动出版社出版了由黄芳英(HoàngAnh)翻译的译本,2015年电视剧在越南热播,同年小说译本由劳动出版社和黄进传媒公司()出版。2016年,河内出版社()、劳动出版社、黄进传媒公司再次出版。网络技术日益发达后,国内热播的电视剧在越南收获了很多的观众,依据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也一样,因此,可以推测,类似《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花千骨》这样的例子不少,且以后还有可能会增加。
越南文学在中国的翻译传播则没有这样的类似情况,一方面因为越南文学本身的发展较中国落后,汉译的越南文学作品有限;另外一方面原因可能在于越南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相似性较大,不能像欧美文学般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文化体验,加之,国内从事越南语翻译工作的人数较英语等“大”语种少,因此对越南文学作品的关注也较少。以越南作家保宁的代表作《战争哀歌》为例,小说于1990年在越南以《爱情的不幸》为名出版,1993年被译介到美国,1994年获英国独立报“最佳外国小说奖”,到2015年小说已经被翻译为15种语言,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但2019年越南语原著的汉译本才正式出版。因此有学者认为,《战争哀歌》得到译介,并非出自中国的自身文化需要,而首先是因为它在国际上(准确地说是西方世界)获得了认可[3]。再如越南作家阮玉姿(),2018年其在法兰克福书展上获得专门为亚非拉美地区女性作家设立的“LiBeraturpreis自由文学奖”,她的成名作《无尽的田野》(Cánh)2006年获越南作家协会奖,2008年获东南亚文学奖,被翻译为英语、德语、日语等多种语言,但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译本。除此以外,还需引起注意的是诸如伞沱()、武重奉()、阮遵()、南高(Nam Cao)、麻文抗(MaKháng)、阮辉涉()、春妙()等越南著名作家和诗人的作品除在越南文学相关的书籍中偶有提及或片段摘译外,国内目前还没有完整的译本,但他们的作品在越南文学界都颇具影响力。
中国和越南文学作品互译受中越两国国家关系的影响,中越建交初期,两国译者们翻译了许多和自己国家、社会背景相符合的对方国家的文学作品;1979—1991年中越关系非正常化期间,中越文学作品互译数量受影响而减少;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中国文学作品越译恢复了以往的活力,继续注入到越南,占据越南图书市场一隅,而越南文学的汉译则因受中越文学交流中的弱势地位等因素的影响略显萧条。在不同的时期,由于中越两国各自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需求的变化,被翻译的文学作品的主题也随之变化。20世纪下半叶,汉译的越南文学作品以反映越南抗法、抗美战争为主;越南则主要选择描写战争、反映农村生活、社会变革等题材的中国文学作品进行翻译。进入21世纪,越南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的题材更加丰富,除了中国当代“纯文学”作家的作品,还有大量的言情小说、网络文学涌入越南,中国国内流行的作品在越南几乎都有译本,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越译促进了中国文化在越南的传播。相比中国文学作品在越南的译介传播,国内则需要考虑在众多的翻译文学作品中给越南文学作品一个位置,避免因为越南的发展落后于中国而忽视其文学发展的情况,挖掘和发现更多优秀的越南文学作品,将其翻译介绍给国内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