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官方网站“学校教学资源”栏目引介及启示
——以“基于IPCC报告的全球气候变化教学”为例

2022-06-07任笑瀛葛佳浩

地理教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气候变化案例

任笑瀛 葛佳浩

(1.江西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22; 2.浙江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英国皇家地理学会[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with IBG)]成立于1830年,是英国久负盛名的学术团体,也是世界最大的地理学术研究团体之一。在全球化的今天,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积极组织英国和国际地理学术活动,支持世界各国地理科学研究、地理教学研究,广泛地与各国地理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在专注地理科学研究和野外科考工作的同时,对地理教育事业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本文以学会网站中“学校教学资源”栏目为基础,重点分析“基于IPCC报告的全球气候变化教学”案例,总结其在课程开发、课程理念及课程实施等环节的特色,以期为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及教学方式转变提供启示与建议。

一、“学校教学资源”栏目介绍

随着英国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入,学会以推动地理教育发展为重要使命。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组织者,学会以英国及国际地理科学研究的前沿重大成果为基础,在其官方网站的“学校教学资源(Resources for Schools)”栏目(以下简称“栏目”)中展示高质量的地理教学案例,为地理教育者提供经验借鉴与教学指导。

在受众群体方面,栏目中的教学案例涵盖了Key Stage 1~5各学段,即面向5~18岁的青少年儿童群体。在案例内容方面,栏目中的教学资源依据地理科学研究分支、地理学科重要概念以及英国地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划分出十大教学主题(见图1)。[1]英国教育部于2014年发布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CSE)地理课程内容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学生扩充其关于地理位置的知识,锻炼地图、野外考察等技能,系统学习“地方:过程与关联”“自然地理:过程与演变”“人与环境:过程与交互”“人文地理:过程与演变”四大主题内容。[2]栏目所提供的十大课程主题与纲要要求高度契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规定必修“地理1”课程内容围绕“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展开;必修“地理2”课程内容围绕“人口”“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展开。[3]笔者发现栏目所提供的教学案例与我国中学地理课程内容也具有较强的关联,能够扩大我国地理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对我国地理课程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图1 “学校教学资源”十大教学主题

二、“基于IPCC报告的全球气候变化教学”案例分析

1.“基于IPCC报告的全球气候变化教学”的内容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以下简称“IPCC”)是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联合成立的国际组织,专门开展全球气候变化评估,发布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权威信息,为《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的达成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1年8月,IPCC正式发布了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第六次报告(以下简称“IPCC报告”)。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也是各国地理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据此,学会作为IPCC报告的起草者之一,高度重视IPCC报告的科普价值与教学价值,基于IPCC报告开发了“基于IPCC报告的全球气候变化教学”案例供广大师生参考学习。案例主要包括五节课程内容,分别是“我们的天气变得更加极端了吗?”“气候变化最显著的地方是?”“二氧化碳排放导致了气温上升吗?”“热浪侵袭英国的频率是?”“水循环与洪涝将如何变化?”,[4]涉及碳循环、水循环、气候变化等中学地理课程的主干内容。

2.“基于IPCC报告的全球气候变化教学”的特点

(1)设置核心议题串联课程内容,创建真实问题情境展开教学

英国地理课程纲要明确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创造性地运用地理知识,探讨当今世界的热点议题”,从而深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我们可以发现五个课例均围绕极端天气、碳排放、洪涝等环境议题展开,诸如此类地理环境问题的发生与发展涉及多个地理要素、多种地理过程,充分彰显了地理课程综合性、复杂性特点,增强了课例内容的结构性与关联性,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综合运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有关知识与技能。此外,环境问题引发的人口、交通、经济等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还需要学生展开跨学科学习与辩证性思考。强有力的地理知识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后能够广泛地参与到有关地方、国家和全球重大问题的讨论。[5]“基于IPCC报告的全球气候变化教学”正是通过设置核心议题的方式将地理课程教学过程化作地理问题思辨过程,促进学生获得强有力的地理知识,发展具有批判性的地理思维。

笔者还发现学会作为课程开发者,围绕五个核心议题创建了真实的问题情境。例如,案例“我们的天气变得更加极端了吗?”以英国康沃尔郡因极端天气引发自然灾害的事件作为问题情境;案例“二氧化碳排放导致了气温上升吗?”创设了英国碳预算计划实施的问题情境;案例“气候变化最显著的地方是?”基于加拿大“高压锅”热浪侵袭事件创设了问题式教学情境。诸如此类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实际与社会现实,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转化成学生地理科学探究的事实基础,让学生在一个贯穿全过程的真实问题情境中经历地理思维发展与运用过程,拉近地理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促使其运用地理知识与技能创造美好生活。

(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与区域环境问题,重视尺度变化与区域联系

在“基于IPCC报告的全球气候变化教学”中,课程内容围绕IPCC报告展开,在呼吁公众关注大尺度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同时,还呈现出与之联系紧密的中小尺度区域的“极端天气”“洪涝灾害”等问题。例如,案例“二氧化碳排放导致了气温上升吗?”首先从全球尺度分析碳预算、碳排放对气候变暖的影响,然后逐步聚焦到中小尺度的中国、英国、加拿大、印度等国的碳达峰、碳中和计划的实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不是“一家之事”,强化其全球意识;案例“热浪多久侵袭一次英国?”在“全球-欧洲-西欧-英国”的尺度变化中带领学生逐步了解当前全球极端高温事件的严峻性与破坏性,帮助其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理区域的关联性。尺度与区域是地理学科重要的“大概念”,也是地理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基于尺度思想和区域思想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更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对此,上述案例高度关注尺度思想和区域思想的教学渗透,关联不同尺度、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全球地理环境面临的共同问题,体会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性特征,强化学生关注地方、国家、全球地理问题的意识,培养家国情怀与世界眼光。

(3)呈现多样化和专业化的地理信息,重视地理信息的可视化表达

IPCC报告中地理信息呈现形式较为专业与严谨,学会开发课例时便以IPCC报告的相关内容作为主要依据,在案例中多次引用近期全球地理科学研究成果中的专业化地理图表,以此来深化地理教学内容。案例“热浪多久侵袭一次英国?”在开篇便引用了IPCC报告提及的美国缅因州大学关于欧洲地区极端高温事件的新研究(见图2),专业化的地理图表蕴含丰富的地理信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处地理位置进行定位并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以此来探究欧洲地区“热穹”事件的地理分布特征与成因。在重视地理信息呈现形式的同时,学会在案例设计过程中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技能,尤其重视地理信息的可视化表达。在案例“水循环与洪涝将如何变化?”中,直接引用了相关专业地理图表(见图3),直观地呈现了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中各种地理要素对气候变化的正反馈与负反馈,引导学生分析并学会绘制其居住地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影响地理环境的思维导图。此外,还要求学生根据IPCC报告提供的在未来的相对频率变化相关数据(1.5℃、2℃、4℃),使用Graph Pad绘制箱式图;根据《巴黎协定》相关条款以及英国的碳预算计划,绘制关于碳预算的饼状图、各大洲碳排放的折线图等。地理信息的可视化表达是学生应掌握的关键能力之一,是学生收集、处理、归纳、总结和应用地理信息的过程,能够有效地将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与地理技能锻炼相结合,促进其规范地使用地理数据解决地理问题。

图2 2021年欧洲地区极端高温现象地区分布图[6]

图3 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7]

三、启示与建议

1.落实地理科普教育,衔接中学地理课程

学会作为栏目的开发者,承担着两大使命:一是地理科普教育;二是地理课程教学。前文发现,栏目中既有面向中学生的教学案例,也有大量诸如“地图技能培养”“宅在家的故事”“景观审美与素描”等面向Key Stage 1低龄学生的地理科普教育案例,并将儿童地理科普教育与Key Stage 3阶段及以后的地理课程教学相衔接,能够使学生的地理素养发展具有连续性与整体性。这对于我国地理课程教学中的中小学衔接问题具有重要启示。小学阶段虽然尚无独立的地理课程,但是仍可依托校本课程、科学课程,积极开展生动的地理科普活动,在儿童心中埋下热爱地理学的种子,激发其地理学习兴趣。

2.迁移地理研究成果,丰富地理课程资源

学会作为专业的地理学术团体,在栏目中引用了大量英国及国际的地理研究新进展和新成果。本次例析的“基于IPCC报告的全球气候变化教学”便是将IPCC最新发布的第六次报告作为主要资源开发的,体现了专业性与时效性,还在案例中引用了较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科学严谨的地理图表,充分体现了地理科学研究与地理课程教学的互助关系,有效地丰富了地理课程资源。新课标要求“精选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与时代性的统一”[8],该栏目的做法值得我国地理教育工作者借鉴。笔者建议由中国地理学会等权威机构牵头,定期引介国内外地理科学研究成果,更新并完善中学地理课程相关内容,丰富中学地理课程资源,增强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的科学性与时代性。

3.关注人地关系议题,强化问题思辨意识

“基于IPCC报告的全球气候变化教学”紧密围绕五个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的社会性议题展开。根据议题组织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参与研讨是英国地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特色。新课标提倡开展问题式教学,坚持“一问到底”,用“问题”整合地理课程内容。但是在我国地理问题式教学开展过程中,“一问了之”(仅在导入环节提问)、“一问一答”(地理问题答案封闭)的现象屡见不鲜。对此,“基于IPCC报告的全球气候变化教学”案例给予了我们如何有效开展问题式教学的启示。作为问题式教学的核心,问题的选择尤为重要。前文提及的核心问题既是当今人地关系问题的热点话题,又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问题“我们的天气变得更加极端了吗?”依据教学内容的结构与关联衍生出包括“什么是极端天气?”“什么造成了极端天气?”“极端天气会影响什么?”等问题链条,再以问题链条有逻辑地整合学习内容,这对于地理问题式教学的问题设计具有重要启示。在问题分析过程中,由于案例的核心议题均是关于全球、国家、地方的真实问题,其背后往往隐藏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复杂矛盾,这就要求学生的问题分析过程具有思辨性、综合性与开放性。笔者建议在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中:核心问题应紧扣人地关系热点问题,问题分析过程要重视引导学生综合分析、辩证思考人地关系问题的复杂性与迫切性,帮助学生培养人地关系问题思辨意识与综合分析能力。

4.重视地理信息归纳,提升地理实践技能

笔者分析案例后发现除问题式教学特征外,其重视强化学生较为基础的地理信息归纳能力,这与我国新课标中“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获取地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相契合。案例提供多种形式的地理研究数据、地理景观事实等素材,要求学生提取地理信息来填图、绘表,以实现地理信息可视化,提升地理课程学习的实用性与实践性。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最基础的地理信息提取、分析、归纳、总结等一系列实践能力。在教学、评价环节中,地理教师要广泛收集国内外地理科学研究成果,做好教学资料积累工作,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味道地图”“噪音地图”等简易工具或使用ArcGIS、Pixel Map Generator等专业工具处理地理信息,提升地理实践能力,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深化学生评价内容。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气候变化案例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