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素养的“生活现象地理解读”初中复习课模型*

2022-06-07夏侯泼

地理教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海南岛成果现象

夏侯泼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教育研究中心, 山东 淄博 255039)

初中地理复习课,是推动学生学习进阶,形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之一。学习进阶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生活实践,重视对学生学习路径的设计和实践进行研究。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学科或跨学科知识、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交流结果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1]基于以上认识,教师重构复习课程,在新授课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生活现象地理解读”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结构不良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生活现象—学科问题—解决问题—回归生活的过程,帮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把学科知识、方法和思想等内化为核心素养。

一、“生活现象地理解读”的作用

开展“生活现象地理解读”教学活动与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中外圈所示内容为“生活现象地理解读”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

图1 “生活现象地理解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模型

1.在考察或调查生活现象中提升地理实践力

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是课堂教学的难点之一。在“生活现象地理解读”教学活动的引导和驱动下,激发学生地理实践的兴趣,对选定的生产生活现象进行访谈调查、实地考察,逐步提升行动意识和能力。

2.在归纳地理环境特征中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完成地理视角解读生活现象的前提是学生对特定区域地理环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和整体认知。在学习任务的引导下,学生确定合适尺度的区域,运用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对相关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进行探究学习,逐步拓展和优化认知结构,提升归纳区域环境特征的能力。

3.探究生活与环境的联系,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生活现象地理解读”的主要过程是对特定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进行系统梳理。学生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等方法,揭示生产生活现象和地理环境的联系,逐步掌握全面、系统和动态的分析人地关系的方法,培养以综合观点、整体视角认识世界的能力。

4.在解读生活案例中培养人地协调观念和家国情怀

“生活现象地理解读”教学活动的实质是从生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案例中理解人地关系。通过地理解读活动,学生逐步认识地理规律,了解人类遵循规律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方法和成果,感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以人地协调观念指导当下和未来的行为。学生在人类建设家乡、改善生活的实例中认识劳动价值、提升家国情怀。

二、“生活现象地理解读”教学活动的实施

新授课结束后,学生初步具备了相应的知识,为在复习课中开展“生活现象地理解读”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解读活动一般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如图2所示。

图2 “生活现象地理解读”教学活动的操作模型

1.活动选题:结合教材回归生活

指导学生选择某种生产生活现象并确立解读活动主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多数学生在解读活动中遇到的首要困难。为帮助学生掌握发现学科问题、评估价值和难度、预判学习成果以及合理确立主题,教师可从两个方面启发学生。一是拓展对生活的理解,既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乡土生活,也包括我国乃至世界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以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产现象;学生可以采取乡土考察或调查的方式,结合生活经验确定主题,也可以借助书籍和网络等解读其它区域的生活现象,便于学生个性化选题。二是把地理解读活动与地理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学生可以针对教材介绍的区域,选择其生产生活现象开展解读活动。对于不能完成选题的学生,教师可针对乡土生活或教材内容推荐系列学习主题,为其提供参考。与中国地理总论内容相关的生产生活现象、推荐活动主题案例及其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作用,如表1所示。

表1 教师推荐活动主题及其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作用

(续上表)

教师推荐的活动主题应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面向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解读成果大致可分为九个领域:风景名山的地理考察、河流湖泊的地理分析、生产活动的地理解读、生活习俗的地理渊源、民居建筑的地理架构、饮食习惯的地理解析、名胜旅游的地理视角、家乡生活的地理研究、现实问题的地理方案。

2.解读过程:现象入手探究原理

在开展“生活现象地理解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生活无地理、多现象少解读”的问题,削弱了复习课对核心素养的提升作用。为此,教师在统筹城乡差异、家庭差异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制定解读活动的基本流程及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指导学生运用地理乃至多学科知识和方法解读生活现象,形成解读成果报告。

表2 解读活动基本流程与评价标准

“生活现象地理解读”教学活动不过度追求理论高度和学科深度,力求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规范运用学科方法解释生产生活现象,重在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步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实现以人地协调观念指导建设国家、改善生活的行动。在基本流程和评价标准指导下,学生的解读活动过程更规范,核心素养提升有了基本保障。对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鼓励其开展更深入、更有特色的研究活动。以下是“民居建筑的地理架构”主题中的学生解读成果。

海南岛船形屋的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学习报告

(1)主题:船形屋的特点与地理环境关系。

(2)目标:探究海南岛船形屋的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学会分析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方法。

(3)方法:上网搜索资料,查阅书籍,向老师和专业人员进行调查等。

(4)海南岛地理位置和环境特征

海南岛位于19°N到21°N,108°E到112°E之间,地处热带;位于南海北部,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海南岛的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光照充足,年降水量大。每年夏季和秋季台风多发,形成狂风暴雨天气。海南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以山地、丘陵和平原为主,主要河流呈放射状注入海洋。当地植物资源丰富。主要民族有汉、黎、苗、回等民族,其中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

(5)船形屋的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船形屋是海南省黎族居民的传统民居,房屋特点与当地环境的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①建筑材料与资源。船形屋多用粗大的竹子和木材作为房屋的框架,墙面是以较细的竹木、稻草和藤条捆扎成网格状并涂泥,房顶则用竹木做框架,以厚厚的茅草或稻草覆盖。在高温多雨的气候影响下,海南岛拥有丰富的树林、竹林等植物资源,船形屋建筑就地取材且成本较低。

②屋顶的形状与气候。船形屋一般有较大的屋顶,厚厚的茅草房顶呈弧形一直延伸到近地面,形状像船篷。较厚的茅草能阻挡热带地区强烈的阳光,使屋内凉爽;宽大且一直延伸到近地面的屋顶能把大量的雨水顺流到地面,保护泥质墙面不受雨水的冲刷;圆弧形的屋顶能分散狂风对房屋的冲击力,减轻台风对房屋的损坏。

③房屋的结构与气候。船形屋多呈长条形,屋顶垂落接近地面,故房屋中部不便开门窗,只能在两端开门,有利于通风散热。在房门上方有宽大的房檐形成前廊,是屋顶延伸出的部分,居民在这里晾晒物品和乘凉。房屋多采用底层架空结构,起到防潮作用。房屋结构与海南岛气温高、降水多的气候特征相适应。

(6)民居建筑的新发展

现在,宽敞明亮的砖瓦楼房越来越多。然而,建造船形屋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小,是在生产水平较低的时候,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应当把一部分船形屋保留下来。

(7)总结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学生了解了海南岛船形屋的特点,学会了分析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方法,理解了人类生产生活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道理。

(8)图像系统

海南岛船形屋如图3所示,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3 海南岛船形屋

3.展示评价:在改进中提升素养

在解读活动中,态度积极、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在复习中达到活动的基本要求,有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少部分学生因受知识储备不足、学习能力限制、畏难心理严重以及消极应付心态等因素影响,解读学习的过程和成果质量不高。为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教师要建立学生学习成果的系统评价和系列改进机制,如图4所示,使解读成果的评价和改进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过程。

图4 地理解读成果评价和改进模型

一是师生课堂点评,即课堂上学生小组完成展示后,经同学点评和教师指导,小组进入归纳解读成果阶段;二是教师课后指导,即各组解读成果经教师再指导和学生改进后,达标成果进入首轮班级展评阶段;三是模仿和改进,即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相对落后的小组可借鉴优秀小组成果的优点做进一步修改,进入二轮展评阶段。最终成果经互评打分,成绩计入学期学业成绩。

三、结论与反思

对于提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复习课效果,教师不能仅停留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再现,也不应仅追求考试分数而让学生超量做题,更不能不负责任地对学生放任自流。本地区参与地理复习课改革实验的学校利用复习课来持续开展“生活现象地理解读”教学活动,实现初中地理教学向现实生活的有效拓展。学生从观察乡土生活开始,循序渐进地解释生活,评价中外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认识劳动在生产生活中的价值,发挥生活对地理课程的横向支撑作用。随着学科素养的逐步提升,学生能在当下以及未来生活中恰当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以人地协调观念指导思想和行动,培养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

猜你喜欢

海南岛成果现象
验收成果
工大成果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是海南省还是海南岛?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关于海南岛战役作战方针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