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折三期治疗对肱骨近端骨折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2-06-07董福悦
董福悦
肱骨近端骨折属于临床骨科中十分多见的一类疾病,在所有肩部骨折中占据25%,主要是因为直接暴力引起,临床表现症状包含肩关节脱位、肿胀与疼痛等,肱骨近端骨折通常出现在中老年人群中,临床中一般采取石膏外固定以及钢板内固定方案进行治疗,其中石膏外固定的操作十分繁琐,固定之后不容易进行调整,长期固定能够引发骨折疏松或是肌肉萎缩,内固定手术属于一项侵入性手术,会对患者的肩关节组织造成一定的影响,手术之后十分容易引发疼痛与肿胀,影响到患者手术后的身体恢复[1]。中医学普遍认为肱骨近端伴随气滞血瘀以及经脉损伤,所以当产生疼痛与肿胀时需要开展健骨消肿、止痛化瘀以及接骨续筋等中药汤剂进行治疗,中医骨折三期治疗包含三期,早期患者失血过多主要治疗方式为补血消肿,中期主要采取生肌、止痛以及生络为主,晚期主要以调节患者肾气为主[2]。本文选择2019 年10 月~2020 年10 月接诊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0 例作为本次课题研究对象,探究中医骨折三期治疗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0 月~2020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0 例作为本次课题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 例。对照组中男21 例,女19 例;年龄30~70 岁,平均年龄(49.11±6.98)岁;Neer 分型Ⅱ型16 例,Ⅲ型24 例。研究组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龄32~71 岁,平均年龄(49.06±7.46)岁;Neer 分型Ⅱ型15 例,Ⅲ型25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全部通过影像学检查以及体格检查明确诊断属于NeerⅡ型与Ⅲ型骨折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在30~55 分;肩关节肿胀分级在Ⅱ~Ⅳ级。排除标准:对于中药以及止痛药物存在过敏反应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患者;无法配合本次课题研究者。
1.2 方法 两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全部接受肩关节功能康复训练,首先指导患者接受简单手部活动,包含握拳以及手指屈伸运动,手术治疗结束当天即开始,手术次日开展肩关节钟摆运动,训练时间为2 周,手术后2~4 周指导患者接受仰卧位上肢外展以及屈伸运动,手术后4~8 周指导患者接受力量训练,包含划水动作以及提重物训练[3]。
对照组在肩关节功能康复训练基础上接受止痛药物、抗生素以及抗炎药物治疗,共治疗3 个月。
研究组在肩关节功能康复训练基础上接受中医骨折三期治疗:早期指的是手术后1~15 d,在此阶段给予患者桃红四物汤改良组方加减治疗,组方包含桃仁10 g、木香10 g、红花10 g、延胡索15 g、川芎10 g、三七15 g、炙甘草6 g及生地黄15 g,上述中药用水煎服,1 剂/d,早晚口服;中期指的是手术后16~30 d,在此阶段给予患者和营止痛汤改良组方加减治疗,组方包含没药6 g、骨碎补20 g、桃仁10 g、赤芍20 g、乳香6 g、续断20 g、苏木20 g、川芎10 g、三七10 g、陈皮6 g及当归10 g,上述中药用水煎服,1 剂/d,早晚口服;晚期指的是手术后31~45 d,在此阶段给予患者左归饮改良组方加减治疗,组方包含杜仲30 g、菟丝子20 g、山药30 g、枸杞子20 g、茯苓30 g、熟附子6 g、鹿角胶10 g、熟地黄20 g、甘草6 g 以及龟甲胶10 g,上述中药用水煎服,1 剂/d,早晚口服。三期治疗药物组方随证加减,对于便秘患者组方中去除骨碎补、没药、龟甲胶及乳香,加入火麻仁10 g 与郁李仁10 g;对于食欲不振患者组方中加入陈皮6 g 与砂仁6 g;对于心神不宁患者组方中加入远志6 g、龙齿6 g 与酸枣仁6 g,治疗时间为3 个月,评价临床疗效[4]。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肩关节功能。疗效判定标准:治疗3 个月后骨折部位愈合良好,肩关节功能获得明显的改善,疼痛比较轻微,生活自理能力微微遭受影响,判定为显效;治疗3 个月后骨折部位表现为愈合状态,肩关节功能处在恢复阶段,存在疼痛表现,判定为有效;治疗3 个月后没有达到上述标准,判定为无效[5]。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采用肩关节功能评定量表对两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治疗后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判定,其中包含疼痛、活动范围、日常生活能力、肌力以及关节局部形态五方面,各项评分以及总分与肩关节恢复效果呈正比[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肩关节功能比较 研究组疼痛评分(20.31±4.13)分、活动范围评分(17.35±3.38)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26.83±4.77)分、肌力评分(3.81±0.86)分、关节局部形态评分(4.15±1.12)分、肩关节功能总分(74.77±9.96)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7.43±3.88)、(14.11±3.45)、(23.51±4.39)、(2.77±0.91)、(3.00±0.83)、(63.17±10.1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肩关节功能比较(,分)
表2 两组肩关节功能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通过临床内固定手术治疗后,免疫能力以及体力会出现下降,同时手术操作会对患者肩关节组织产生一定损伤,所以手术后患者手术位置能够产生不同程度肿胀与疼痛,对于手术后的整体康复效果造成影响。根据现代医学研究显示,骨折手术后早期为患者提供抗炎及止痛药物治疗,可以帮助缓解局部疼痛与肿胀,但是止痛药物会引发各类不良反应的出现,导致患者手术后康复效果下降[7]。中医学中表明肱骨近端骨折普遍伴随经脉受损以及气滞血瘀,所以十分容易产生局部肿胀与疼痛,对于患者肩关节功能康复效果造成阻碍,依照中医辨证治疗原则,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选择止痛化瘀、健骨消肿以及接骨续筋等组方开展对症治疗十分必要。骨折患者手术后不同时间的证型与骨折愈合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所以需要开展分期对症治疗措施,中医骨折三期治疗将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划分成为三期,对应早期、中期与晚期应用不同组方治疗,能够进一步促进手术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术后康复速度[8]。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疼痛评分、活动范围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肌力评分、关节局部形态评分、肩关节功能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给予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医骨折三期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能够帮助加快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速度,具有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