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早期经会阴盆底超声对前盆腔功能障碍的观察研究
2022-06-07廖红霞吕晓玲周锦朋
廖红霞 吕晓玲 周锦朋
随着国家二胎生育政策的开放与实施及产妇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盆底疾病引起越来越多产妇的关注[1]。在临床上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新的成像技术逐渐取代CT、磁共振成像(MRI)、直肠排粪造影及泌尿系造影等较为成熟的影像学技术[2]。目前盆底疾病诊断中经会阴超声已广泛应用,且效果显著。超声诊断存在安全、经济、高效、易操作等优势,并且能够全面有效的评估产妇的盆底结构及功能状态,可为早期前盆腔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准确的影像学依据[3]。本研究将对2020 年3 月~2021 年6 月来本院产科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进行经会阴四维超声检查诊断,进一步探究该检查方式对产妇盆底前盆腔结构和功能变化情况评估的客观有效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0 年3 月~2021 年6 月来本院经阴道分娩的98 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3~40 岁,平均年龄(30.62±3.85)岁;体重53~75 kg,平均体重(65.73±4.68)kg。所有产妇均知晓本研究方案且签署同意书,本研究已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纳入标准:①均属于单胎初产妇且无器械助产;②无盆底损伤史、流产史;③无妊娠期前置胎盘、高血压及糖尿病;④依从性较好;⑤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①具有盆底肌治疗及训练史;②存在羊水量异常及泌尿系统疾病;③中途退出本研究者;④具有精神疾病及交流困难者;⑤存在前盆腔功能障碍病史及盆腔手术史者。
1.2 方法 所有产妇产后6 周均进行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产妇在排空膀胱及直肠后,膀胱充盈<50 ml 状况下,取膀胱截石位,保持髋部屈曲、轻度外展。采用GEVoluson E8 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置中设有容积探头,以扫查角度85°,探头频率4~8 MHz,二维扫查角度70°进行超声检查。将耦合剂涂在探头表面,再将避孕套两层外覆,在阴道内插入阴道探头行妇科超声检查,记录产后双侧附件及子宫情况。将探头套罩于容积探头上,同时用无菌耦合剂涂,置于两侧大阴唇间部位,并紧贴大阴唇。然后详细观察盆腔脏器。一旦正中矢状面清晰显示于二维图像,在后下缘及耻骨位置定位观察参照位置,并按照由前至后的顺序,依次显示耻骨联合、尿道、阴道和直肠壶腹部。然后协助产妇进行Valsalva 动作,同时采集并保存静息状态下及 Valsalva 动作下的图像。按相应标准判断患者对Valsalva 动作的有效情况,有效动作持续时间>6 s,进行盆腔脏器检查,观察肛提肌裂孔扩张情况。最后测量尿道旋转角、最大尿道内口形成率、尿道膀胱后角、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中点的距离、膀胱颈移动度,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详细记录
1.3 观察指标 ①分析产妇盆底超声检查结果。②比较产妇超声指标,包括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中点的距离、BND、PUA 及尿道旋转角。③比较产妇Valsalva 动作下及静息状态下盆隔裂孔情况(面积、前后径、横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妇盆底超声检查结果 98 例产妇中,超声检查结果显示52 例(53.1%)产妇存在前盆腔功能障碍,其中膀胱膨出28 例(轻度19 例,明显9 例),尿道内口漏斗形成12 例,子宫垂脱7 例(轻度6 例,明显1 例),直肠轻度膨出5 例。46 例(46.9%)产妇未出现明显的盆腔功能障碍。
2.2 前盆腔功能障碍与非前盆腔功能障碍产妇超声指标比较 前盆腔功能障碍与非前盆腔功能障碍产妇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中点的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盆腔功能障碍产妇BND、PUA 及尿道旋转角均大于非前盆腔功能障碍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前盆腔功能障碍与非前盆腔功能障碍产妇超声指标比较 ()
表1 前盆腔功能障碍与非前盆腔功能障碍产妇超声指标比较 ()
注:与非前盆腔功能障碍产妇比较,aP<0.05
2.3 前盆腔功能障碍与非前盆腔功能障碍产妇Valsalva 动作下及静息状态下盆隔裂孔情况比较 前盆腔功能障碍与非前盆腔功能障碍产妇静息状态下盆隔裂孔横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盆腔功能障碍产妇Valsalva 动作下的盆隔裂孔面积、横径及前后径均大于非前盆腔功能障碍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盆腔功能障碍产妇静息状态下的盆隔裂孔面积及前后径均大于非前盆腔功能障碍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前盆腔功能障碍与非前盆腔功能障碍产妇Valsalva 动作下及静息状态下盆隔裂孔情况比较 ()
表2 前盆腔功能障碍与非前盆腔功能障碍产妇Valsalva 动作下及静息状态下盆隔裂孔情况比较 ()
注:与非前盆腔功能障碍产妇比较,aP<0.05
3 讨论
女性盆底属于一个相互联系、多层次且复杂的整体结构,按照垂直方向分为前、中、后3 个腔室[4]。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包括压力性尿失禁、粪失禁、盆腔脏器脱垂及产后性功能障碍等是由于盆底结构及功能状态异常而引起[5]。在临床上患者一旦发生前腔室功能障碍,主要有压力性尿失禁及膀胱膨出的表现。该疾病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临床研究数据表明[6],在对造成该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发现妊娠及分娩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一般情况下患有压力性尿失禁的产妇在产后6 个月后临床症状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对于病情严重产妇可能会形成持续性压力性尿失禁[7]。有研究证实[8],盆底康复的最佳时机为产后6 周,因此产后6 周进行盆底复查有利于及早掌握产妇的盆底恢复情况,便于盆底疾病的及时治疗。由于盆底组织和器官相对封闭和隐匿,以往的MRI、泌尿系造影、CT 等影像学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产妇对盆底疾病的重视,在2014 年国际泌尿妇产超声检查指南中指出[9],盆底超声是目前妇科诊断尿失禁和盆底功能障碍的金标准。目前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在对盆底临床检查上采用经会阴盆底超声成像技术。
早期的盆底超声检查多采用二维、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经济、无放射性损伤及可重复检查等优势,能够检查出产妇产后早期前盆腔结构及功能状态情况,有助于盆底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10]。四维超声是超声技术的新型模式,在二维、三维超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该技术可获取动态容积数,并可以对盆底进行多平面成像,使盆底解剖结构及组织显示更全面,分辨率更高,同时可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客观、准确的盆底动态空间关系,便于盆底功能障碍的准确评估[11,12]。
吕晓玲等[13]研究中对单胎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在产后6 周行会阴盆底四维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存在前盆腔功能障碍的初产妇最大尿道内口形成率、膀胱颈旋转角、BND、PUA 均高于非前盆腔功能障碍者;Valsalva 动作下及静息状态下前盆腔功能障碍产妇盆隔裂孔面积、前后径亦大于非前盆腔功能障碍者。本研究亦对产后6 周产妇进行会阴盆底四维超声检查,结果与该研究数据相统一,再次证实了产后早期经会阴盆底四维超声能够有效、准确筛选出前盆腔功能障碍患者,避免产妇错过产后盆底康复治疗最佳时机
综上所述,盆底超声能够及早发现产妇产后早期前盆腔的结构变化,准确评估前盆腔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为疾病的早期诊治提供有利凭证,临床意义重大,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