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超声特征与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2022-06-07康泰梓
康泰梓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种非典型性的乳腺疾病,虽然与哺乳期乳腺炎相比其发病率很低,但总体上在女性群体中该疾病也并不罕见,且其在女性的婴儿期、青春期、绝经期、老年期等不同时期均可发生[1]。非哺乳期乳腺炎多可致乳房疼痛、肿块、脓肿甚至是破溃以及因窦道形成诱发皮肤溃疡,重者还会发生乳房毁形的情况,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困扰。非哺乳期乳腺炎的重要特点在于常规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但其本身存在不同病理分型,最常见的两种是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小叶性乳腺炎[2],且不同病理类型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在治疗方法上迥然不同,如果诊断发生失误,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心痛苦。调查数据显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误诊率可以达到33.06%~92.00%[3],因而,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有效诊断,并对不同类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进行充分鉴别对于患者的合理治疗、预后改善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间本院收治的78 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其进行诊断,分析不同类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超声特征及差异所在,分析超声对不同类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断鉴别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78 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临床病理诊断确诊,其中浆细胞性乳腺炎65 例,肉芽肿小叶性乳腺炎13 例。排除标准:处于哺乳期或妊娠期的患者;合并乳腺癌的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的患者。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年龄22~60 岁,平均年龄(36.2±8.1)岁;单侧乳腺病变62 例,双侧乳腺病变3 例。肉芽肿小叶性乳腺炎患者年龄21~63 岁,平均年龄(36.5±8.9)岁;单侧乳腺病变12 例,双侧乳腺病变1 例。不同类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年龄、病变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患者及患者家属知情同意,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仪器采用飞利浦HD11 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及配套的线阵探头(频率为5~10 MHz)。扫描时患者取仰卧位(必要时可调整为侧卧位),将双手举过头顶,将乳房和腋窝区域充分暴露后,将涂好耦合剂的探头置于乳房上做全方位多方向扫查,扫描范围在胸骨旁线到腋中线之间,观察是否有乳腺肿块的存在,对发现肿块的区域进行重点扫查,调整时间增益补偿(TGC)以及聚焦深度,对肿块大小、位置、深度、形态、边缘、内部回声、后方回声、钙化情况、周围结构的变化情况以及腋窝淋巴结是否存在肿大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然后,合理调节彩色增益及量程,在维持良好血流敏感性的情况下,对肿块及其周围的血流走向、分布情况进行观察,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最粗大血管取样,探查其血流信号强度、血流阻力指数、流速。根据Adler 半定量法对患者的血流进行分级[4]。
检查结束后均由2 名影像科高年资医生进行阅片,并得出阅片结论。
1.3 观察指标 比较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小叶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超声特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类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比较65 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中共检出乳房触痛10 例(15.38%)、乳房包块32 例(49.23%)、乳头溢液32 例(49.23%)、皮肤损害3 例(4.62%);13 例肉芽肿小叶性乳腺炎患者中共检出乳房触痛8 例(61.54%)、乳房包块12 例(92.31%)、乳头溢液0 例(0),皮肤损害5 例(38.46%)。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中乳房触痛、乳房包块、皮肤损害的检出率显著低于肉芽肿小叶性乳腺炎患者,乳头溢液的检出率显著高于肉芽肿小叶性乳腺炎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000、8.175、13.483、10.852,P=0.000、0.004、0.000、0.001<0.05)。
2.2 不同类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超声特征比较 经超声检查,65 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共检出乳腺肿块70 个,13 例肉芽肿小叶性乳腺炎患者共检出乳腺肿块15 个。浆细胞性乳腺炎、肉芽肿小叶性乳腺炎患者的乳腺肿块形态、边缘、位置、深度、内部及周围回声、血流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腋窝淋巴结肿大检出率33.85%(22/65)低于肉芽肿小叶性乳腺炎患者的76.92%(1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小叶性乳腺炎患者的超声特征比较[个(%)]
3 讨论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多发于育龄经产妇中的一种非细菌性乳腺疾病,虽然目前临床上关于其病因尚无准确的定义,但一般认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生与乳头内陷、乳管阻塞等有关,而肉芽肿小叶性乳腺炎则与泌乳因素、自身免疫因素等有关[5]。二者虽然都有乳房隐痛、乳房肿块等症状,但从本文的对比来看,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患者更多见乳头溢液的症状,而肉芽肿小叶性乳腺炎患者则更多见乳房触痛、乳房包块、皮肤损害的症状,可以作为诊断的辅助佐证[6]。在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患病早期,其并无典型的、明显的临床表现,很容易被忽视,或者与其他乳腺疾病混淆[7],严重影响患者的诊断治疗。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作为一种临床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可以通过二维超声图像可以对乳房肿块进行更好的检测,并能对肿块的大小、形状、边缘、位置、深度情况等信息进行有效观察,并能通过CDFI 血流频谱对病灶及病灶周围的血流信号进行观察[8]。本研究中,不同类型非哺乳性乳腺炎患者的乳腺肿块形态、边缘、位置、深度、内部及周围回声、血流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患者就诊时的病程不同以及各自的患者数量差异较大有关。
彩色多普勒超声还可以对非哺乳性乳腺炎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肿大情况进行显示,正常淋巴结形态结构完整,门、髓质一致增生,皮质由内开始增厚;而肉芽肿小叶性乳腺炎患者病理上多以小叶单元为中心,病灶多位于乳腺外象限,炎症更容易随淋巴管的蔓延诱发腋窝淋巴结肿大的发生。因此,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腋窝淋巴结肿大检出率低于肉芽肿小叶性乳腺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栾玉爽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不同类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超声影像学特征具有极高的相似度,但通过临床表现、病史询查、腋窝淋巴结扫查可以对其进行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