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曲服饰的艺术内涵

2022-06-07徐正雯郑子龙李若辉

染整技术 2022年5期
关键词:杜丽娘昆曲纹样

徐正雯,郑子龙,李若辉

(南京林业大学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1 昆曲的历史由来

昆曲产生于14 世纪中期,即元朝末期的苏州昆山一带,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以苏州为中心,以清唱、小曲的形式流传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等地。随后,许多剧种都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到了明代中期,昆曲已经成为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有着“百戏之祖”的雅称。

昆曲的发展大概分为4 个阶段:(1)14 世纪中期为昆曲萌芽期。昆曲又名昆山腔,起源于同属南戏系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江西的弋阳腔,并称明代4 大腔。(2)14 世纪到18 世纪的400 年,是昆曲发展成熟至鼎盛的时期。昆曲结合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以戏曲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生活的千姿百态,发展成为中国戏曲史上具有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3)由于戏曲文化一直是中国古代贵族化的一个象征,18 世纪末期,昆曲的发展过度追求附庸风雅的艺术形式。然而,艺术的传承是一部分人与另一部分人建立起的信息传授关系[1],好的艺术往往是雅俗共赏的,“阳春白雪”式的艺术也最终因门槛高、受众小而导致发展受限,昆曲也难以幸免。与此同时,“下里巴人”式的戏曲艺术——地方戏开始兴起,戏曲艺术由贵族化向大众化发展的趋势逐渐明晰,昆曲的发展更是举步维艰。(4)20 世纪中期,昆曲发展更显败落,许多昆曲艺人转行演出流行的京剧。直至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出台的政策大力扶持和振兴中国传统的戏曲事业,昆曲才得以重获新生。

2 昆曲服饰的演变

中国传统戏剧服饰俗称“行头”,昆曲尤为讲究这身“行头”,严格遵守着梨园界“宁穿破,不穿错”的穿戴规则。昆曲的这身“行头”不是一蹴而就的,昆曲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穿戴要求,为使昆曲艺术在视觉上符合不同阶段的审美,昆曲服饰的发展演变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

在昆曲发展之初,昆曲服饰大多沿袭元明时期的戏服样式。随着昆曲发展的日趋成熟,这些传统的戏服不能满足戏曲的艺术可视化表达效果,于是在日常昆曲表演中不断完善,以至于形成了昆曲独有的“昆曲衣箱制”。

那么,何为“衣箱制”?即以一套相对稳定的衣箱来应对所有传统曲目角色装扮的需要[2]。戏曲衣箱制的形成也是阶段性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北杂剧,而昆曲衣箱制的形成则是戏曲衣箱制的成熟阶段,并在后期京剧的发展过程中得到改进。

昆曲衣箱制成熟于清朝中期,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蟒服的出现。“蟒”是传统戏中蟒服即龙袍的简称。在明代,蟒服是皇帝的特赐品,所以在明代,宫内的戏曲演员是不敢穿的。但明末清初,为追求表演艺术上的精益求精,蟒服被纳入了昆曲衣箱中,可见人们思想上的开放,对封建礼教的冲击,以及对艺术的追求。

现今,随着昆曲于2001 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逐渐重视对昆曲及昆曲服饰等的保护。此外,地大物博、文化繁荣的中华民族形成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3],也是昆曲相关文化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是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内在驱动力。

3 昆曲服饰的艺术内涵剖析

昆曲是一种古老的舞台展现艺术形式,而服饰也是舞台塑造角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所以在昆曲蜿蜒曲折的发展历程中,昆曲服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昆曲服饰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内涵。

3.1 昆曲服饰的形制

形制意为器物或建筑物的形状和构造,而服饰的形制就是服饰的样式、构造以及一些约定俗成的穿戴规则等。

除继承了元明以来戏服样式之外,昆曲服饰也越来越与上流社会的服饰相似,这也是艺术化服饰由生活化服饰加工提炼的一个过程,简而言之就是“艺术源于生活”。这个服饰的发展过程体现在戏曲中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文官有文服文扮,武官各有戎装。

昆曲服饰的构造也颇有讲究。中华民族历来讲究中庸之道、阴阳调和,这种观念从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布置的古建筑设计上可见一斑。昆曲服饰的表面构造也深谙于此。昆曲服饰表面的纹样布局讲究比例均衡,纹样大致以中心点、中心轴向外扩散排布,以求视觉上的平衡。如图1 所示的祥龙纹样,整体龙纹呈环形,以中心点向外扩散,左右大致对称分布,视觉上平衡和谐。

此外,如图2 所示,昆曲服饰颜色多而不杂,冷暖色调和使用,跳色往往也对称分布,使得戏服颜色选取虽大红大紫却免于庸俗。

昆曲服饰的穿戴规则与昆曲“衣箱制”的形成、完善息息相关。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穿戴规则缜密严格,却也灵活可变。昆曲衣箱对特定剧目的角色装扮积极吸纳收集,确保服饰装扮与角色性格、情节相吻合的同时,也可在特定角色上稍加整改移用于其他角色。

3.2 色彩纹样

艺术来源于生活,早期的昆曲服饰多取材于日常生活服饰,即便较之稍有夸张,也不曾脱离表现人物的需要。而昆曲服饰的色彩和纹样便是角色身份、年龄、个性等信息的外在表现,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指向寓意。

昆曲服饰中的颜色分为黄、红、绿、白、黑上五色和紫、蓝、粉、秋香、湖色下五色。色彩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5],昆曲服饰中颜色的使用严格遵循剧目所在时代封建王朝的品色服制度和民间习俗。宫装衣,华丽富贵,颜色明亮,多黄色、红色,如皇帝着黄蟒,重臣着红蟒;官衣中以红色、紫色代表品位最高,蓝色次之,黑色最低;民间衣以白、青、紫、粉色等为主调,柔和、平衡、细腻。

色相、明度与纯度作为色彩的3 属性,昆曲服饰的色彩运用同样也渗透了传统色彩的这3 要素。其中的枣红、明黄、深绿、灰紫等颜色正是在参考了不同明度或纯度的颜色对于人们视觉的差异化刺激,再进行相应专业工序的浸染,使原本单调的布料仿佛有了生命一般,从而让服饰的色彩有了情感上的意义。观者在色彩与光线的视觉刺激下,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这样的感受也为昆曲演员的表演内容起到巧妙的辅助作用。

中国素有借物抒情的传统[6],昆曲服饰中的纹样为了表现不同角色的身份、年龄、个性,形式丰富,种类多样,不仅突出其装饰性,还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作为一种思想符号存在。例如用牡丹、凤凰表现娇柔妩媚的女性之美;以梅兰竹菊表现小生的高尚品格;以团龙云纹彰显帝王的高贵威严;以太极八卦彰显军师谋士的神机妙算等。装饰在昆曲服饰衣领、衣边的条状花边纹样同样十分考究,多为横向或者纵向的二方连续图案,既起到分隔区域的作用,又增添了昆曲服饰的造型美感,不强调艳丽,讲究的是“雅”与“韵”。

这些昆曲服饰特有的色彩及其精巧的图案形状寄寓了人们高层次的审美意趣与精神内涵,有助于在观众大脑中迅速地形成美好的视觉形象,留下较为深刻的视觉印象。

3.3 服饰与角色性格、故事的关系

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服饰,不同的剧目也有不同的服饰。服饰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与剧目中人物角色性格、故事情节息息相关。下面以昆曲著名曲目《牡丹亭》中杜丽娘一角的服饰为例做具体解析。

《牡丹亭》主要讲述的是封建礼教下,杜丽娘与柳梦梅追求自由爱情的故事。根据情节可以分为3 部分:第1 部分《梦中情》,第2 部分《人鬼情》,第3 部分《人间情》。

第1 部分《梦中情》的前半部分对整个剧情背景进行介绍。杜丽娘作为官宦之女,独处深闺,父母不让其出门,认为女子抛头露面,伤风败俗。所以前半部分的场景多数在家中或花园等场所。从杜丽娘的身份出发,这一角色应当属于五旦,即“闺门旦”,衣着样式应该为“上衣下裳制”的女帔,是一种休闲家居的服饰。头饰为传统大头,束发于颅后挽髻,手持折扇一类的小砌末。如图3 所示,杜丽娘此时的服饰整体呈粉色,符合杜丽娘妙龄少女的年纪;服饰上的纹样大多采用植物花卉元素,清丽素雅。整体服饰造型适合昆曲中扮演大家闺秀、端庄文静的青年女性。

如图4 所示,图中为《梦中情》的游园情节,杜丽娘梦中与柳梦梅相会的片段,服饰细节部分未多加改变,只是将服饰主色由粉色改成了带有些许梦幻色彩的蓝水绿色这一冷色调,符合在梦中相会这一如梦似幻的故事情节。

第2 部分《人鬼情》中,杜丽娘游园后郁郁寡欢,思念成疾,感伤而死。后柳梦梅游学至此,捡到杜丽娘的画像,在杜丽娘魂魄的指点下,掘墓还魂,杜丽娘为情复生。《人鬼情》是整部剧基调最为悲凉之处。如图5 所示,戏服整体选取白色,符合杜丽娘此时为魂魄的身份。戏服上面的纹样选取的是紫色的蝴蝶纹样,让人不禁联想到庄周梦蝶、梁祝化蝶,都难免有几分悲凉,符合第2部分的整体基调。

第3 部分《人间情》中,杜丽娘与柳梦梅最后突破重重阻碍,有情人终成眷属。如图6 所示,戏服款式仍是花帔,但是整体却选择了内外两件搭配,较前两场更加厚实隆重;服饰颜色选取了明度较高的红色,服饰上的花纹选取了牡丹一类较为艳丽的花朵,让人无论是从情节还是从视觉上都能感受到结局是冲破封建礼教的爱情,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

4 昆曲服饰与现代设计的运用

在现代设计理念下,传统文化符号并非固守着传统化的外表,而是更倾向于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某种文化符号的元素加以提取利用,增加装饰性的同时,更是一种文化理念对设计的指导[7]。任何艺术范畴内的事物都可以对其进行元素提取、整合,进行再创造,昆曲服饰也不例外。尤其近些年来,国潮风盛行,越来越多的设计作品中包含国风元素,昆曲服饰作为昆曲舞台艺术视觉呈现的重要手段,也可借此东风与现代化设计进行结合,碰撞出别样的花火。

4.1 服装设计

现代服装与昆曲服饰同为服饰,可借鉴的地方很多。其实,国人还是比较偏爱复古国风服饰的,旗袍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此类服饰美则美矣,始终不能作为常服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近年来国风流行,为满足人们对国风复古风格的审美需求,越来越多的服饰运用中国风元素进行设计。最典型的莫过于中国李宁,中国李宁的许多常服,包括卫衣、T 恤以及羽绒服,在颜色上面多用中国红,还在服饰纹样上面选取一些传统戏曲服饰纹样进行元素提取和简化重塑。

除了日常服饰设计之外,许多时尚服饰在设计时也纳入了中国风元素。其实不论是昆曲服饰还是其他戏曲服饰,这些服饰表面的纹样大都采用刺绣工艺完成。刺绣工艺的制作一针一线,精美却繁琐,其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所带来的视觉冲击与艺术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4.2 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包括海报设计、招贴设计以及包装设计等一系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从昆曲服饰与平面设计的结合设计角度来讲,大致有3条设计思路:

首先是纹样的提取。昆曲服饰上面的纹样细致繁多,而且大多采用对称、重复的手法。而许多平面设计的艺术作品讲究的是“意到形不到”,所以将元素提取出来时要讲究删繁就简并进行形态转化。

其次是颜色的提取运用。一种颜色可以传达出的不仅是视觉上面的观感,更多的是一种艺术风格。昆曲服饰的颜色要么清新脱俗,要么艳丽不俗。当这些颜色出现在戏服上面时,是毫无违和感的,给人一种理所应当的国风既视感。但把这些颜色提取出来,运用到一些现代感较强的艺术作品中的时候就别有一番风味。

最后,除了以上两种间接运用方法之外,还有设计本身的定位与戏曲艺术相关。此时可以将服饰的纹样、颜色甚至穿戴形制直接运用到设计作品中。

4.3 产品设计

结合昆曲服饰与产品设计,首先想到的就是与昆曲艺术相关的一些文创产品设计。文创产品设计是对文化创意类产品设计的简称。在此类文创产品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特色元素提取及深层内涵挖掘等多种途径,如对一些昆曲剧目人物角色、服饰装扮、人物扮相等进行直接或间接运用,辅以一定的创意,设计一系列有关该类元素书签、明信片、钥匙扣等具有纪念意义的地域文创、旅游文创产品等。

产品设计是设计出一个具体的实物,其中包含对这个物品表面的装饰,这就与平面设计的纹样、颜色提取、运用有着相同之处。此外,产品表面不仅可以使用平面装饰,还可以对其进行具体的材质、纹理设计。在进行纹理提取的时候可以结合具体的工艺,进行表面纹路的设计,比较常见的就是结合一些传统纹样的家具设计。

5 结语

昆曲艺术的发展与传承离不开舞台艺术的表达,而昆曲服饰对舞台表现效果具有最直观的冲击力。昆曲服饰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堪称一份非常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而昆曲衣箱又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在昆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其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审美情趣的变迁和审美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不断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昆曲服饰的基本特点及其所遵循的尚美原则没有改变,其艺术内涵对中国文化、现代审美、现代产品设计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时代在发展,审美会改变。但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审美怎么变迁,从古至今的尚美原则是没有改变的。我们可以从昆曲及服饰中抽丝剥茧,重新组合,完成时尚与经典的碰撞,使得经典余热再发光,通俗而不流俗。

猜你喜欢

杜丽娘昆曲纹样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西夏陵出土砖饰纹样与特点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