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2022-06-07王晓明
王晓明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临床发病机制不明,以男性多见,我国的发病率约为5.69%~6.55%[1]。大多在青壮年开始起病,病情进展缓慢,症状表现各不相同,通常出现思维、情感、感知、行为等障碍,可伴有多重人格。临床认为,本病的发病与心理、遗传、环境等密切相关,首发患者的意识及智力状态均正常,但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智力衰退等,甚至造成永久性精神残疾[2]。因此,抓住早期治疗时机、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和干预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均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本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但两药孰优孰劣仍无统一定论[3]。本研究进一步分析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 年1 月~2020 年10 月在本院精神科治疗的108 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 例。观察组男30 例,女24 例;年 龄18~60 岁,平均年龄(36.4±10.5)岁;病程1~14 个月,平均病程(6.5±2.7)个月。对照组男31 例,女23 例;年龄18~58 岁,平均年龄(36.7±10.1)岁;病程1~12 个月,平均病程(6.1±2.4)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首发精神分裂症,均为首次发病;PANSS 评分≥60 分;年龄18~60 岁;既往无其他精神病史;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加入研究。排除标准:伴有严重躯体疾病、严重内分泌疾病、合并其他精神疾病、有酒精滥用或物质成瘾史、药物过敏等。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氨磺必利[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02]治疗,起始剂量200 mg/d 口服,连用2 周后视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剂量,维持剂量400~800 mg/d,服用剂量≤400 mg/d 时1 次/d,服用剂量>400 mg/d 时早晚各服1 次,治疗疗程为8 周。对照组采用利培酮(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160)口服治疗,起始剂量1 mg/d,连服2 周后视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剂量,保持4~6 mg/d,服用剂量≤2 mg/d 时1 次/d,服用剂量>2 mg/d 时早晚各服用1 次,治疗疗程为8 周[4]。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临床疗效,根据PANSS评分减分率判定疗效。显效:精神症状明显缓解或基本消失,PANSS 评分减分率≥75%;有效:精神症状有所减轻,PANSS 评分减分率为50%~74%;无效:精神症状无明显改善,PANSS 评分减分率<50%[5]。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治疗前后PANSS 评分,PANSS 包括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病理症状、PANSS 总分,得分越高表示精神症状越严重。③糖脂代谢指标及BMI,糖脂代谢指标包括FBG、TC、TG。④治疗前后内分泌指标,包括甲状腺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泌乳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泌乳素,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甲状腺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PANS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病理症状及PANS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阳性症状、一般病理症状、PANSS 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阴性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ANSS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ANS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糖脂代谢指标及BMI 比较 治疗前,两组FBG、TC、TG 及BMI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BG、TC、TG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BMI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糖脂代谢指标及BMI 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糖脂代谢指标及BMI 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4 两组治疗前后内分泌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甲状腺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泌乳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甲状腺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泌乳素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内分泌指标比较()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内分泌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起病缓慢,早期无明显症状,若不及时干预,病情将继续发展、迁延难愈,临床治疗棘手[6]。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初次发病,此时症状表现相对较轻,智力及认知功能尚正常,无明显认知障碍及精神残疾倾向,是临床治疗的有利时机[7]。
临床多采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氨磺必利及利培酮均是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疗效已获得临床肯定。氨磺必利属于苯甲酰胺类药物,通过选择性作用于D2、D3受体,在高剂量时可抑制边缘系统突触后多巴胺(DA)受体活性,达到抗精神病作用,而低剂量时可阻断突触前DA 受体,减轻阴性症状[8]。氨磺必利具有双重多巴胺受体阻断的优势,即使小剂量应用也能较好的抑制D3和D4突触前受体,增加突触间隙的多巴胺含量,降低纹状体胆碱能神经元乙酰胆碱,在发挥抗精神症状的同时确保了较好的用药安全性,对机体代谢影响较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9,10]。利培酮通过阻断D2受体及5-羟色胺(5-HT)受体发挥抗精神病作用,也具备双重拮抗功效,但利培酮毒性较强,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可影响机体BMI 及内分泌,导致患者耐受性下降,进而影响疗效[11,12]。本次研究中,对照组使用利培酮治疗,观察组使用氨磺必利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阳性症状、一般病理症状、PANSS 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阴性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BG、TC、TG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BMI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甲状腺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泌乳素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氨磺必利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效果更好,特别对阴性症状的改善效果明显,对糖脂代谢及内分泌影响小,且能降低BMI 和泌乳素水平,用药安全性更高,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