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孕激素治疗无排卵型月经不调的疗效对比
2022-06-07郭阳
郭阳
雌激素水平是女性月经周期的关键性因素。一旦有某类因素破坏雌激素水平平衡就会出现月经周期异常现象。临床上排卵障碍甚至不排卵就是因雌激素水平偏低引起的,此时子宫内膜在低水平雌激素作用下出现增殖改变[1]。从生理作用进行分析,雌激素水平偏低,子宫内膜会有突破性出血,也可能由于雌激素持续性撤退导致子宫内膜出血出现异常,导致月经失调,临床称为无排卵型月经失调[2]。针对无排卵型月经失调,服用孕激素是临床常用治疗方式,但不同孕激素剂量获得的临床效果不同。本文主要对不同剂量孕激素治疗无排卵型月经不调的效果展开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7 月~2020 年7 月本院接诊的无排卵型月经不调患者300 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无排卵型月经不调诊断标准。根据孕激素用量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各100 例。低剂量组患者年龄20~38 岁,平均年龄(32.4±5.4)岁;停经时间1.5~9.0 个月,平均停经时间(5.3±1.4)个月。中剂量组患者年龄21~38 岁,平均年龄(33.1±4.5)岁;停经时间1.5~10.0 个月,平均停经时间(5.4±1.6)个月。高剂量组患者年龄21~39 岁,平均年龄(33.4±4.6)岁;停经时间1.5~9.0 个月,平均停经时间(5.6±1.5)个月。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表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注:三组比较,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国产黄体酮治疗,低剂量组患者孕激素用量为100 mg/d,每晚睡前口服。中剂量组患者孕激素用量为200 mg/d,每晚晨起与睡前各1 次口服。高剂量组患者孕激素用量为400 mg/d,每晚晨起与睡前各200 mg 口服。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12 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关性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效果判定标准:显效:经治疗后患者停药阴道出血,且月经恢复,停药3 个月后复查子宫内膜厚度正常;有效:经治疗后患者停药后有出血,但月经量少于正常量,3 个月后复查子宫内膜厚度尚未恢复,但已改善;无效:经治疗患者停药后仍然有出血,子宫内膜已脱落。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相关性指标包括阴道出血量、阴道出血持续时间及治疗前、治疗3 d子宫内膜厚度。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痛、头痛头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低剂量组总有效率为95.0%,其中显效45 例,有效50 例,无效5 例;中剂量组总有效率为97.0%,其中显效46 例,有效51 例,无效3 例;高剂量组总有效率为98.0%,其中显效48 例,女50 例,无效2 例;三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三组患者相关性指标比较 治疗前及治疗3 d,三组子宫内膜厚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三组子宫内膜厚度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阴道出血量与阴道出血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患者相关性指标比较()
表3 三组患者相关性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2.3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低剂量组发生恶心呕吐1 例,腹痛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中剂量组发生恶心呕吐3 例,腹痛3 例,头痛头晕5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0%;高剂量组发生恶心呕吐7 例,腹痛5 例,头痛头晕4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0%;低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月经不调类型有多种,无排卵仅是其中一种,该种病症主要是调节生殖的内分泌功能被破坏引起月经异常[3]。雌激素水平低于正常状态时子宫内膜受影响而脱落引发出血,且出血时间明显长于正常的月经周期。如孕激素缺乏,就不能抑制子宫内膜内酸性粘多糖的合成[4]。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酸性粘多糖的情况下,子宫内膜就不容易脱落,甚至是不能完全脱落,对子宫内膜再生构成不利影响,患者由此出现不规则出血、淋漓不尽。相比正常雌激素水平,低水平雌激素会导致子宫内膜溶媒体酶通透性增强,释放出水解酶,致使子宫内膜剥离的难度明显增强[5]。对于无排卵型月经不调患者多通过补充孕激素展开治疗。孕激素主要是调整患者的月经周期,促使月经来潮时排卵,使子宫内膜厚度变薄,促使各项指标从增殖期转变为分泌期,孕激素逐渐消退月经来潮,经服用孕激素恢复患者月经[6,7]。
黄体酮作为临床妇科使用率较高的药物,其针对青春期或组织检验为增生期的患者有明显效果[8]。黄体酮属于天然孕激素,经卵巢黄体分泌作用以降低患者体内雌激素受体,将增殖期子宫内膜转向为分泌期,引发蜕膜样变,由此引起子宫内膜萎缩脱落,对子宫内膜产生保护性的作用。针对无排卵型月经不调患者,黄体酮的用药时间通常为10 d 左右[9-1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三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孕激素剂量的高低并不会对临床效果产生影响。治疗3 d,三组子宫内膜厚度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三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黄体酮的剂量变化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与出血等并不会造成影响。研究结果还显示,低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实低剂量黄体酮可明显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有助于增强患者的安全性与舒适度。
综上所述,不同剂量孕激素治疗无排卵型月经不调均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但低剂量给药可明显减少不良反应,增强患者治疗的舒适度。但是临床治疗中同样可发现,同一剂量治疗的患者因存在个体性差异,治疗效果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临床医师展开治疗的过程中应重视患者个体化差异,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变化、不适反应等合理调节用药量与治疗疗程,以加快患者康复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