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蹈美育的特点与方法略论

2022-06-07屈红梅

美育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美育舞蹈动作

屈红梅

(北京舞蹈学院 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美育对人文明化的助益,我们已颇具共识,然而围绕美育的不同媒介、途径、形式以及方法的探讨与实践仍旧任重道远。时至今日,大多数人对舞蹈作为一种审美教育的方式了解有限。因而舞蹈如何对人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值得深入探讨。其实早在20世纪初,美国舞蹈教育先驱、“创造性舞蹈”的创始人玛格丽特·道布勒(Margaret H’Doubler)就呼吁:“如果要使舞蹈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果要它有助于发展人类对艺术价值更普遍的理解,就必须从‘教育’的角度来考虑。”她还表示,“由于缺乏运动教育,普通人在动觉上不知道运动是自我意识和幸福感的源泉,因此运动没能在个体的生活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由此延伸出的挑战在于,如何认识理解舞蹈美育的特点并把握运用其方法,这是实现舞蹈美育理想的关键。本文探讨的意图恰在于此。

一、舞蹈美育的特点

(一)舞蹈美育的逻辑起点

1.象征性、创造性的审美运动

舞蹈作为一种表达人的内在精神的运动方式、一种生命的诗意呈现,其丰富性与深刻性远超出人们对它的直观认识与表象理解。古今中外不乏哲学家、人类学家、艺术家给予舞蹈一些独到的诠释。其中最精辟的莫过于英国心理学家哈夫洛克·埃利斯(Havlock Ellis),他说:“如果我们漠视舞蹈艺术,我们不仅对肉体生命的最高表现未能理解,而且对精神生命的最高象征也一样无知。”。由此不难理解,舞蹈作为人的身体与精神高度统一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丰富的内涵囊括了生命的冲动、身心的自由、意识的显现、思想的外化、情感的表达、审美的喜悦等。正是舞蹈这种复杂的人文独特性,赋予舞蹈美育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即通过象征性、创造性的审美运动体验使人获得和谐全面的发展。

舞蹈作为生命最直接的一种抒情表意的活动,其审美实践的象征性与创造性不言自明。在一种忘我的,或轻盈的,或顿挫的身体流动中,人以外在的肢体表现传达着内在的情感冲动,人的生命展示出了某种超越性,审美体验中的自我获得满足。正是在这样的唤醒自我、创新自我的审美运动中,舞蹈美的形式借助抽象化的想象与个性化的表现得以加强。

2.灵肉合一、身心和谐的情感运动

自工业革命开始,就不乏先哲对个体异化与社会失衡发出强烈的呼吁,这些呼吁即使放在今天依旧贴切。以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为代表,他提出抵制人被“异化”的“游戏说”,直接揭示了工业化浪潮如何将人与自己的天性逐渐分离。一大批艺术教育先驱坚定地尊重自然、呵护天性、守望美的理想。多罗蒂·君特(Dorothee Günther)这位与卡尔·奥尔夫(Carl Orff)合作并开创了影响世界音乐教育的“奥尔夫教学法”的舞蹈家,在九十多年前就对违背天性的误导提出尖锐的批评:“在与成年人动作的较量中,(儿童)立刻认识到,练一练双手倒立之类的把戏才算得上不同凡响。令人悲哀的事情自此开始,儿童自然的创造力从此受到抑制。他们的动作不再是自然的流露,而是在莫名的野心驱使下的行动。在糊涂意愿的驱使和野心的强化下,大自然赋予儿童动作的天然的美妙、嬉戏和韧性品质开始丧失,无意识中潜藏的无穷创造力自此走向灭亡。”同期,首创“人体动作科学”从而赋予舞蹈科学属性的德国现代舞先驱鲁道夫·拉班(Rudolf Laban),虽执着于动作却从不忘人的完整性,他指出,“我们在舞蹈中,可以认知我们精神、情感和身体力量的有机合作,从而产生对儿童个性发展最重要的运动体验”,“当我们充分地被感动并在舞蹈中获得真正的表达时,我们就开始了消除由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成长的人文环境所导致的障碍”。这种身心一元论的主张,强调了身心和谐、灵肉统一的教育理念。该理念也在我国近代美育先驱蔡元培的《艺术的起源》中有相关的解释:“动”,一种生命最直接、最强烈的艺术表现;“情感”,赋予运动审美特质的条件;“和谐”,内在冲动与外在表现的动态平衡。

以上突显出先哲对舞蹈教育的理想——让人成为人。基于舞蹈与生命本质、人类天性联系紧密的特质,舞蹈美育得以实现“身、心、情、意”的合一。因此可以说,舞蹈美育的过程尊重的是个人与生俱来的自发性的内在冲动,也可称“游戏冲动”(席勒提出)。它容易使人在审美喜悦与情感直觉的舞动中实现外在与内在的统一。概言之,舞蹈促使个体在与自我、与外界的自由互动中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舞蹈美育的实践特点

1.动觉智能与审美意识同步

得益于情感参与下的审美性运动特质,舞蹈美育的实践特点首先体现在审美性的运动上,它对人的动觉力和审美力同步影响是积极的。这是因为,舞蹈以审美的方式赋予人的动觉素质是多元的。拉班对此强调:“培养对运动的敏感性和高度的感知力,是我们与世界和彼此联系必不可少的能力。在舞蹈中,我们能够体验到自我意识和与他人关系的增强。舞蹈带给我们的愉悦感帮助我们协调自我并获得更多归属感。为此,我们内在的运动冲动需要被激活并引导出完整的结构性的表达。”此外,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与舞蹈联系紧密的智能有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音乐智能,这些智能均在个体舞蹈的创造性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最相关的是身体运动智能,即身体的协调性、敏感度及发展性的表达能力,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时空意识以及对力量感的把握。

实施舞蹈美育需要借助大量的身体模仿、即兴、编创、表演等实践活动。其间,无论学生参与表演、编创,还是进行欣赏、评价,均处于富有感性体验、理性探索以及审美情趣的艺术实践中,始终关联着学生的运动智能与审美意识也不断地被强化。

2.创造能力与综合素质并举

纵观历史,一切文明成果莫不彰显人类的创造精神。舞蹈活动对人的创造性思维及创造能力的积极影响在不同研究领域得到证实。美国人类学家、舞蹈教育家朱迪思·琳恩·汉娜(Judith Lynne Hanna)就曾指出:“作为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舞蹈做了更多。它是一种审美性的语言。在跳中学习是一种认知、思考、转化、诠释、交流以及创造性思维的方式。”

显然,创造力本身就是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属于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性的舞蹈教与学的过程中,尤其是以建构主义方法为主导的舞蹈美育课堂上,学生通过互动性与探索性较强的肢体表现提升综合素质。正像“素质教育舞蹈课”的创建人吕艺生描述的那样:“他们在舞蹈课中,更多的是要获得正常人所应有的而舞蹈又能给予他们的素质修养。比如观察与模仿自然、社会的能力,通过舞蹈活动加强同学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丰富和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较强的表现欲望并敢于即兴表现自我的能力,特别是通过舞蹈学习养成创造与求新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学会某些创造性能力,以及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各种知识的迁移、融合能力,促使在重新结构各种事物方面去创造性发挥等。人们确信,舞蹈课还能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吃苦耐劳与坚韧不懈的精神,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品格,对加强纪律性和团队精神更有着特殊益处。因此,美学家、教育家们都深信舞蹈对完善人格,提高人的全面修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为贯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提出的“始终致力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美国K-12《舞蹈教育国家标准:每一位美国年轻人应知应会》(美国国家舞蹈协会,1996)把舞蹈教育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影响总结为七项供实践参照的标准:第一,明确和阐明舞蹈表演中的动作元素和技巧;第二,理解舞蹈编创的原则、过程和结构;第三,理解舞蹈作为一种创作和传达意图的方式;第四,在舞蹈中应用和呈现批判性及创造性的思维技巧;第五,阐述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及历史时期的舞蹈;第六,建立舞蹈与健康生活之间的联系;第七,建立舞蹈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由上可见,舞蹈美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以创造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提升方面的特殊优势被严重低估。事实上,舞蹈美育对人的影响之复杂有待重新认知,诸如个性化的身体表现力、艺术审美力与创新力,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文化理解与包容、交流合作、领导力、知识迁移、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整合,包括健康幸福地生活能力等。

3.舞蹈思维与高阶思维兼容

舞蹈与思维的互动关系复杂而微妙。针对舞蹈思维的特殊性,吕艺生曾指出:“舞蹈教育提供的思维方式,是意向性的,是从具象到抽象最终形成动作符号的动作思维。”可见,其本质是一种抽象化的思维活动,而抽象化是一种被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公认的高智能。这种舞蹈思维引发的肢体意象化或抽象化,可以说与创造性的实践及高阶思维的联系是必然且密切的。

此外,如上文提到的朱迪思·琳恩·汉娜借助已有的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发现“舞中学”对人的认知、思考以及思维的一系列积极影响。她强调:“舞蹈教育教授创造性的价值观和技巧,解决问题,承担风险,在没有规则的情况下做出判断,以及发展高阶思维能力。……舞蹈成就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自尊和自信,从而将自己投身至其他领域。”美国舞蹈教育家布伦达·普·麦克臣也给出了自己的观察,“让学生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分析信息和想法并解决问题。因此,高阶思维不仅为舞蹈和创作提供了动力,同时也促进了对舞蹈的反思与回应”。对此,美国国家舞蹈教育组织也做过相关解释,“学习舞蹈的学生在尝试解决动作问题时,也能发展和运用创造性的高阶思维能力。正如舞蹈编导必须是一个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者,通过组织发展审美性的运动来寻找动觉问题的逻辑解决方案那样,舞蹈学生在完成动作编创和呈现动觉与空间问题的练习时,有必要运用更高阶的思维技能”。

已有的实践证明,围绕舞蹈的即兴与编创,以探索发现、创造求新为主要实践活动内容的舞蹈课堂,对积极影响学生舞蹈思维和高阶思维的同步发展优势明显。这样的舞蹈教与学的实践活动,因其跳脱出程式化、风格性舞蹈动作需要重复练习的困扰,从而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加开阔的想象空间。这就为每一个独立的个体进行个性化地发展肢体语言创造出更多的可舞性,而学生的思维活动正是在这样丰富多元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获得刺激并得以增强。

二、舞蹈美育的方法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的关键词“面向全体”“面向人人”,标志着中国学校美育事业的历史性转向,即从“少数”转向“全体”,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进步。本文探讨的舞蹈美育理念与《意见》高度一致。无论从现实抑或从逻辑上讲,“面向全体学生”的舞蹈美育与专业的以培养舞蹈演员为目标的舞蹈教育不同,它属于“非专业舞蹈教育”范畴。换言之,以美育、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舞蹈教育,其实质是通过“舞蹈”实现“教育”。也就是说,“跳舞”并非舞蹈美育的目的而是手段。这里借用日本舞蹈教育家邦正美的话来诠释:“在普通教育上,舞蹈本身不该为教育的目的,而是一种教育的手段……舞蹈作为手段时,问题便是怎样达成教育上的目的了。这目的便是在于培养堂堂的人格,培养崇高而尊贵的人。”无疑,“以舞育人、以美化人”的美育理想恰在于此。

(一)舞蹈美育方法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

全体公民的素质水平决定着国家的文明程度。显然,舞蹈作为一种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素质教育的媒介或方式,对社会成员的影响是积极的。1994年美国在《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提出“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引起全球关注。其中有这样的描述:“全体学生,不论其背景、天赋或残疾,都有权享受艺术教育及其提供的丰富内容。在一个科技日益先进、感官信息日趋复杂的环境中,对这类刺激的感知、诠释、理解和评价的能力便成为关键。艺术有助于全体学生发展理解和辨别这种充满形象和符号的世界的多种潜力。尤其要指出的是,在艺术方面无能的学生被剥夺在艺术中的受益(权力),而这一点往往是由于他们被艺术教育方案(政策或惯例)拒之门外造成的。”随后,联合国在世界艺术教育大会上向全世界推介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观念。

21世纪第一个十年间,提出“舞蹈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吕艺生,直击中国艺术“特长生”现象与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目标偏离。十多年前他就强烈呼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就要惠及多数人,要实现艺术教育的‘有教无类’,就要在包括舞蹈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面前做到人人平等,公平公正,就是要努力使它‘面向全体学生’”,他同时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有教无类’,这一先进教育思想不能停留在口头和文件上,它要真正实现必须要花大力气去进行课程的改观”。因此可以说,“面向全体”“面向人人”是开展舞蹈美育的一个根本前提。

2.以学生为中心

“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美育意味着从理念到实践、从形式到内容、从课程到教学进行系统性的转变。因为只有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舞蹈课堂,展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舞蹈教学实践,“面向全体”“面向人人”的美育理想才能实现。这基于课堂与教学,基于建构主义方法,其最大的特点是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探索互动,以及结合旧经验、增添新经验的“意义生成”。例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舞蹈的方式对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模仿,并由此探索、发现、展开个性化的艺术表现,从而当堂呈现自己编创的舞蹈小作品。像这样的教与学,与以往以动作训练为主的舞蹈课堂,区别在于颠覆了教师更多的权威性和既定的教学内容,从而产生更多的挑战性。如果说,以动作训练为主的课堂通常要求所有的学生跳成一个标准,那么以学生为中心的舞蹈课堂则鼓励每个学生跳出自己的独特性。

总之,以学生为中心的舞蹈美育教学真正关心的是,教师如何借助舞蹈的多种可能性,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舞蹈实践中对其动觉力、审美力、创造力,以及高阶思维、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与提升。

(二)舞蹈美育方法的一般原则

1.实践是硬道理

舞蹈美育特有的动作审美、情感体验决定了其实践的不可或缺性。如杜卫所言:“正是因为美育是以情感体验来实现教育目标的,所以美育实践必须要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学生投入到审美活动之中,而不是无动于衷地旁观。”因此,舞蹈美育要以“实践”为前提、基础和原则,围绕实践展开舞蹈美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其中也包括相对侧重理论的舞作赏析、舞蹈史等。这是基于它们或多或少都可以进行“舞蹈化”设计的实践经验。简言之,面向普通学校和全体学生的舞蹈美育课,应竭力避免让坐在文化课教室里过久的学生,继续坐着听各种与自身运动和情感经验缺乏真切联系的内容,这与只有在跳舞中才能学会“何为舞蹈、为何舞蹈、如何舞蹈”的舞蹈美育理念是背离的。

2.遵循人体动作科学

拉班的人体动作科学为舞蹈美育的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撑,他对动作的研究贯通了生物学、心理学、物理学等领域。实践中的舞蹈教师会意识到,原本感性的舞蹈运动被置于拉班的人体动作科学体系中,便获得了一种凭借理性把握舞蹈运动方式方法的工具。该理论中的“三要素”——时间、空间、力效,是开展舞蹈美育实践不可或缺的三个关键性的指导概念。

时间是指速度、节奏、节拍。

空间是指三维的“球体空间”(图1、图2),其中包括3个平面(图3)、20个面体(图4)等。

图1 球体空间-1[13]

图2 球体空间-2[14]

图3 3个平面[15]

图4 20个面体[16]

力效是指人体动作在空间运动中表现出的强、弱、重、轻、急、缓等质感,包含八个元素,即轻与重、快与慢、延伸与直接、流畅与阻塞(正如美术中的三原色与音乐中的七个音符,可形成无限变化)。围绕这些元素能分解出可供舞蹈教学参照的“舞蹈运动基本元素”,如表1。

表1 舞蹈运动基本元素

如此一来,借助拉班的智慧,舞蹈教师就拥有了在课堂上“扫描”不同类型动作的能力,这对引导学生以科学的视角体验舞蹈并展开探索性的肢体表现是至关重要的。已有的教学经验表明,能将拉班的人体动作科学与自身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舞蹈教师,不仅能够带领学生展现出个性化的肢体动作与舞姿动态,同时也能在感性与理性的高度统一中为学生建构出富有探索性、创造性的舞蹈美育课堂。

3.尊重“原本性”

通过舞蹈人类学的视角,我们会发现一个实施舞蹈美育的重要概念——原本性(或原生性)。这一概念直接影响到享誉世界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提出“音乐的原本性”。受艺术人类学和奥尔夫的影响和启发,吕艺生强调“舞蹈的原本性”。他指出,“人类虽已不可能再回到原始时代,但每个人却都必须从孩提走向衰老,每个新生的孩子几乎都要从‘不是表演给人看’开始。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和研究,不仅对艺术本身的发展有意义,对当下的审美教育更有极重要的价值”,“当大人们喝咖啡聊天时,或自己在电脑上做功课时,你的孩子或其他的孩子们就会在身边开始‘原本性舞蹈’。当我们认真观察这种舞蹈时,我们还会发现原来他们个个都是舞蹈天才,并且是极富创造力的即兴舞蹈家”。基于此,“面向全体学生”的舞蹈美育课就找到了一个坚实的“动作”发生、发展的逻辑起点,以及多样化地指导与评价的审美标准。事实上,原本性或原生性的本质是尊重人的自然天性,回归本我的自由。这一理念也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舞”席卷全球的星火。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舞蹈教师对课堂上学生天然生发的动作不做一定意义上的审美性引导和干预,也不意味着完全无视部分学生走向专业化、规范化舞蹈的意愿和可能性,但值得重申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舞蹈美育,其公益性与公平性的属性必然要求优先关照全体,而非少数。因而在这样的课堂上,要避免少数拥有舞蹈技能的学生有凌驾于“零”舞蹈背景学生的优越感,所有学生应被一视同仁。在有经验的教师眼里,所有的动作“没有好坏,只有不同”。学生只是操持着不同类型的“动作”,而决定这些动作“意义”的则是它们背后各自非凡的精神世界。从育人的角度来讲,仅仅凭借动作的协不协调、好不好看来判定精神世界的高下是危险的。事实上,以舞育人的过程中,舞蹈动作并非重点,更需要教师关照的是学生跳舞的情感动机或思维活动,以及如何引导他们突破心理障碍,大胆地运用自己的身体并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表达,从而帮助他们在自由的舞蹈中,从个人经验进入普遍理解的境界。

(三)舞蹈美育主要的方法

1.主题的方法

“由一个想法出发,在仅仅用身体模仿(表现)之前,必须理念先行。舞蹈由心而发,身体只是工具而已。我们身为人师,是靠我们的心智,而不是肢体。”围绕一个主题或找到一个想法,对其进行游戏化、舞蹈化的发展形成的课程设计相对更适合“面向全体学生”实施舞蹈美育。这样的主题设计观不仅可以使舞蹈课避免性别、舞种、技术的困扰,同时也为课程打开了与不同专业、学科发生联系的丰富的想象空间。

(1)主题选择

主题的选择,需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其一,主题与教育对象的适合度如何,需要从年龄、心理、认知经验、兴趣点以及接受度等方面考察;其二,主题的可舞性强不强,从时间、空间、力量三个方面考虑是否具有发展潜力;其三,主题是否利于与多个专业或学科发生联系,比如与姊妹艺术、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等。例如,以“水”为主题,可从形状上分泉水、小溪、瀑布、江河、大海等;从形态上分液态、气态、固态;从动态或力效上分轻、重、缓、急,升腾、漂浮、冲击、静止等。此外,关于水的文学与艺术作品也十分丰富,有助于教师设计出易于课堂实践的课程内容。

(2)主题设计

以“素质教育舞蹈课”为例,围绕主题的设计一般包括导入、模仿与即兴、个人或小组编创、展示与评价、总结等五个主要环节。当然,五个环节可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目标、内容、课时等酌情调整。这里借与书法结合的课例《永》的基本设计架构简要说明(教学对象适合中学生)。

导入:让学生体验拿毛笔写“永”字(视条件而定)或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用身体的不同部位“写”,由此引出中国书法理论“永字八法”,并在探讨中予以诠释。

个人编创:先由个人的编创开始,每人选“永”字的三个笔画,用身体的三个部位,在教室里的三个不同位置上予以展示(给学生的任务要适度)。

个人展示与评价:个人展示由随机分组进行(避免单个展示带给学生压力);请部分学生分享个人感受和提出建议。

小组编创:分四组或五组(视情况而定),每人把自己的动作教给组员,之后根据教师的编创要求(结合“永字八法”中的时空力以及意象等元素设计),组员共同商议如何组织所有的动作。

小组展示与评价:各小组分别展示,之后请各小组给予其他组肯定的部分以及需要完善的建议。

总结:教师以提问为主,引导学生交流总结用身体舞动“永字八法”的感受并适度拓展相关书法知识,如展示一些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书法作品。

由上可见,针对一个可舞化的主题,在明确目标、富有逻辑的设计原则下不断深入、细化、延展并将其组织成便于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合理教学步骤,这是主题方法需要把握的方面。

2.“舞蹈+”的方法

围绕主题展开的舞蹈美育课的设计与实践,其核心就是以舞蹈的方式对主题或由主题而引发的情景进行舞蹈化的联系。换言之,就是以舞蹈的视角、舞蹈的思维、舞蹈的创新形式进行个性化的实践。这就意味着需要应对一系列的挑战:舞蹈与什么联系,如何联系,联系为了什么,等等。可以说,这样的思考贯穿着课程的创意、设计与实施,并决定着课例的主题、结构与教学效果。

其实,“舞蹈+”的可行性,主要来自舞蹈教学实践中的三大支柱——舞蹈模仿、舞蹈即兴、舞蹈编创。三者创造性的本质提供了与其他非舞蹈元素建立联系的多种可能,如与生活经验建立联系,与自然科学建立联系,与不同专业学科建立联系等。不同内容形式的联系中,宗旨是一致的,那就是为学生构建开放、自由,也就是更具想象空间的舞蹈课堂,引导他们通过舞蹈的审美方式去探索、去创造。

3.综合的方法

个人计算机时代的先驱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Douglas C.Engelbart)曾表示,他发现任何改变世界的努力都是异常复杂的:“突然有一天我恍然大悟——脑子里好像轰隆一声——我意识到唯有复杂性才是最根源和最基础的事情。”这一发现暗示人类未来的一切进步与发展,无非就是如何应对“复杂性”的挑战。这就必然导致对大量材料或信息的处理,因而,在探索创新中,需应对理念或规律的有机整合。事实上,重视“综合”的理念与实践是任何专业学科的重要课题,即联系、统整、融合,赋予各元素以新的逻辑排列或结构方式,从而形成新的有机的系统或整体。不难看出,“综合”就是一种创造。

聚焦舞蹈美育,有经验的教师知道:“单一的舞蹈经验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方式来开拓全面的视野。”此外,“越来越多对大脑和舞蹈的研究显示,作为一种探索人类的认知、感性、情感、运动和社会能力的手段,强调了‘综合’的需要”。因此,具体到以通识教育、素质教育为目的的学校舞蹈美育课,其综合性强调两个方面:一个是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形态内部的联系,如舞蹈表演、编创、动作分析、作品赏析、舞蹈历史等;另一个是外在的以“舞蹈+”的思路及方式,与不同专业、学科等领域进行的跨界交叉联系,如舞蹈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与思维科学以及其他艺术门类等。事实上,贯穿人体动作审美实践的综合性的创新,正是舞蹈美育课的一大特色。

4.游戏的方法

无论是营造游戏性的氛围环境,还是运用具体的游戏方式方法,都是长久以来被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研究和推崇的教育活动形式。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研究游戏对人的积极影响时,既强调“游戏活动”,又重视“游戏精神”;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早就发现,“游戏可以反映和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儿童透过游戏学习,熟练并巩固所得到的新的技巧与概念;游戏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情绪发展和社会发展……游戏提升儿童的创造力,使他们的思考和行为产生变通能力,以便应用于实际生活情景,帮助解决生活问题”。此外,“心流”理论从不同角度诠释和肯定了人在游戏时所产生的内在驱动价值,相关研究发现“研究人员把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上,在这些游戏中,内在的满足是显著的”,并且心流状态已被证实是发明创造的关键性条件。

如今,不少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脑科学的研究成果,都在不同程度上肯定了游戏作为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而长期的实践经验则在不断地印证着游戏教学的有效性及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事实证明,以审美愉悦为基调的舞蹈美育课离不开轻松快乐的氛围,这对当前处于应试教育生态中的学生尤为重要。因此,加强“游戏”在舞蹈美育课中的融合度,是开展好教学的一个关键。因为,快乐是跳舞的理由。

三、结语

“面向全体”“面向人人”的舞蹈美育,关照的是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和独一无二的灵魂。生命的节奏是律动,灵魂因其轻重相继、生动活泼。若要践行这样的美育理想,要从“动”开始,这是走向舞蹈世界的唯一通途。因为,只有在舞蹈的世界里,身体才会因心灵而获得解放,因想象而生出双翼,“美”的火种才能点燃灵魂的灯塔,照亮生命的星空。那一刻,生命开始起舞,开始在一种忘我的境界中呈现生命的仪式。在这个意义上,舞蹈美育的真谛无非是尊重生命的“动”,并竭尽所能给予动的自由。

猜你喜欢

美育舞蹈动作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下一个动作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美育教师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