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教学设计
2022-06-07林培龙
林培龙
一、教学内容解析
乙酸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的一种,乙酸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教材中,通过对乙酸结构、性质、用途的介绍,突显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有机物的学习模式,利用官能团为媒介,将烃类物质转化为烃的衍生物,前后知识串联对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帮助学生建立结构的空间感,梳理性质的差异性和用途的多样性。同时,教材中,对乙酸酸性的探讨、酯化反应实验的设计,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结构对性质的影响,系统的呈现出有机物制备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教材的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前后呼应,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讲授逻辑,最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科素养。
二、教学目标设置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从结构的角度认识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2)掌握乙酸的酯化反应原理及酯化反应实验;(3) 能结合相关知识解释物质用途及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操作乙酸的酯化反应实验,提高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准确描述、分析的能力;(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分组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2)通过学习乙酸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联系生活的意识,赞赏化学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三、学情分析;
1.在初中化学中,学生与乙酸擦肩而过,对乙酸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2.学生已经学习了乙醇的知识,知道了学习有机物性质的方法;3.对化学键、电子式、非金属性强弱判断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4.数学中对立体几何的讲解,也使学生对于空间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5.高一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合作探究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分析
1.创设情境:从生活中实例入手,引入课题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知识的可接受度;2.分析讨论:利用电子式、非金属性等知识分析乙酸结构,预测乙酸性质,新旧知识练习,学以致用;3.分组实验:通过分组实验,自行探究、分析乙酸的酯化反应原理,训练观察、动手、总结归纳的能力,分析实验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4.理论应用:根据学习过的知识解释乙酸的性质和用途;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乙酸的组成、结构和乙酸的酸性、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乙酸的结构(空间结构、断键情况)、酯化反应原理及实验;
六.教学过程
【引入】投影:水果图片和糖醋味的食物
【讲解】相信大家看到这些图片后的反应跟老师一样,嘴里冒酸水;在我们大重庆,大家都很喜爱的酸辣粉;这让我们想到了酸味的必备品——食醋。醋可是一大宝贝啊!杜康之子黑塔发现醋:二十一日酉时,“醋”的形成;醋不仅可以做出美味的西湖醋鱼,糖醋排骨等,喝醋还能有益身体啊!
【实物展示】各种醋及糖醋排骨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各种图片,联系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经常见到接触到的现象和事例,吸引学生注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化学的神奇,提高知识的可接受度,引入本节课内容;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食醋中的主要成分——醋酸即乙酸
【讲述】请大家拿起桌面上的乙酸,感知并描述乙酸的物理性质
【板书】第五节 乙酸 一.乙酸的物理性质
【讲述】温度低于熔点时,纯净的乙酸称为冰醋酸,有强烈的腐蚀性;
【提问】如何从试剂瓶中取出冰醋酸呢?
【过渡】所谓结构决定性质,乙酸的结构又是如何的呢?
【板书】二.乙酸的组成及结构
【提问】观察乙酸的模型,完成乙酸的分子式、实验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追问】由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判断共用电子对的偏移程度,化学键的断键情况;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乙酸,描述物理性质;板演乙酸的分子式、实验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学生分析、讨论断键位置及原因;
【设计意图】将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认知,回归教材,深入分析,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由模型引出结构,观察原子的空间位置,便于理解结构与性质;新旧知识联系,让学生感受知识间的关联,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杜绝填鸭式讲授
【板书】三.化学性质 断裂氧氢键:酸性 CH3COOH H++CH3COO-
【提问】请大家举出能体现乙酸酸性的例子
【提问】在刚刚的例子中,乙酸可与CaCO3反应,除水垢,说明乙酸酸性强于碳酸,可用怎样的实验装置完成该反应呢,请同学思考教材P75科学探究2
【追问】乙酸中的其他氢原子是否可以体现酸性呢?1mol乙酸与足量Na反应可产生多少H2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体现酸性的例子,深入理解乙酸的酸性,思考实验设计方案,小组讨论后发表观点;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关注教材,注重知识的自然生长点;从定性上升为定量,理解乙酸为一元酸;
【过渡】羟基上的氢才可以体现出酸性,如若乙酸遇到同样有羟基氢的乙醇又会如何呢?
【设计意圖】回顾乙醇性质,将醇羟基与酸羟基进行对比,体会基团的相互影响。
【板书】断碳氧单键:酯化反应
【提问】请大家结合预习内容,完成教材P75实验3—4
【提醒】注意实验中,浓硫酸的使用安全及药品的用量;关注实验现象并思考原理加以解释;
【学生活动】小组分工协作,完成实验,总结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本质和原理;
【设计意图】用实验说明问题,训练学生的动手、观察、团队协作、归纳整理的能力;将抽象知识形象化,理论知识可视化;
【提问】请同学回答:1.描述实验现象:2.展示实验装置,按照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分离提纯的角度分析装置用途和注意事项;
【追问】如何反应,实验原理呢?
【学生活动】描述现象:闻到果香味,溶液分层,针对追问问题提出假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炼要点和表达能力,有意识的展示自我;
【板书】
【追问】如何确定断键位置?【介绍】同位素原子示踪法
【设计意图】感受科技手段的应用
【提问、归纳、整理】
反应原理:酸脱羟基醇脱氢;浓硫酸作用:催化、吸水;反应特点:可逆反应
【投影】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落实知识点,回归知识本体;
【课后思考】鉴于该反应原理的可逆性,哪些手段可以提高乙酸乙
酯的产率呢?请大家课后积极思考,讨论,总结;
【设计意图】知识延伸、提高,思维发散,完善知识体系,指引课后复习放心;
【结束语】人生百态,每一种滋味都有他独特的魅力,让我们细细
品味生活中的酸,享受这份“酸”。
【设计意图】问题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前后呼应,升华“酸”!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考、动手实验、归纳总结,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初步达到落实基础知识,建立思维模式、强化学习能力的目标,同时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小组化的学习方式加以应用,提高课堂效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暴露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小组实验探究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欠缺,小组成员的讨论和默契程度仍有待提升。在后续的日常教学中,应强化动手实验,转变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