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2-06-07韩军
韩军
摘要:小学生具有爱玩爱闹的天性,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他们来说已经不能满足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对此,教师就需要结合于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分析,设计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模式,这样可以给学生们带来不同的教育体验,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们朗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价值;措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对他们的日后发展十分重要。从朗读教学来看,能够检验学生的识字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能力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测评手段。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价值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朗读是比较基础的一个环节,学生们需要通过朗读来把握课文的内容故事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语文的学习,这样才能够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们也可以发现很多精彩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学生们通过思考交流来感知,这样学生与语文课文之间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帮助学生不断增强朗读能力,激起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精神[1]。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由于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利用朗读能够产生很多不同的想法去触发学生内心世界,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力,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通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可以最大限度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将注意力集中到语文课堂上,感受语文的趣味和魅力,这对于学生的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能够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措施
(一)教师开展朗读示范
在整个朗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对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提高朗读教学的效果。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需要发挥其示范作用。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朗读过程中,为学生做好范读,进一步将书面语言转变为口语。学生在这样一种朗读环境下也会被吸引,自觉地跟随教师开展朗读练习。教师在朗读时需要做好中间的重音和停顿,并且让学生注意加深印象。在朗读到生词的时候,教师也需要注重放慢语速,注意在朗读过程中文章的情感变化,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语气、语调的运用。
(二)明确培养方向和教学目标
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例如,在学习《长城》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备课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去开展教学。在备课时,教师就需要将在思维导图中体现出学生需要重点朗读的地方,针对学生朗读能力关键部分提炼出来,这样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这部分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去挖掘自身情感。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就提前下载这篇课文相关的一些音乐,以音乐来渲染气氛,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语文课文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2]。此外,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们也需要注重多感官和思维的参与。学生是朗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对朗读的兴趣,教师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训练模式,让学生真正激起对朗读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也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朗读《画杨桃》、《坐井观天》这些故事的过程中,由于这些故事的人物特点都比较鲜明,因此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们组织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从一个角色角度出发,体会其中的情感和表达,进一步加深文章的理解。其次,在对《桂林山水》、《秋天的雨》这些写景文章开展朗读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音乐为学生配乐朗诵,以此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
(三)创设情境增加朗读兴趣
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需要认识到这一阶段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因此求知欲和好奇心都比较强。此外,外界环境也会对他们造成比较强烈的影响。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就需要为学生们去创设一个多媒体的朗读环境。由于学生们对于小兴安岭的了解并不是很强烈,也没有亲自去领略过小兴安岭的景色。若是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恐怕学生很难完成,也难以激起学生的真实情感。对此,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开展朗读,为学生们展现小兴安岭的景色,用音频、视频等方式来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推动学生们感受到小兴安岭的魅力。在激起学生内心情感之后让学生进行朗读,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情感。再如,在学习《亡羊补牢》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们去创设表演性的情境,增强朗读过程中的趣味性[3]。由于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因此利用表演化的教学情景是比较关键的。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故事中的深层次含义,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
(四)丰富学生朗读的素材资源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基于教材内容去提供一些趣味性的朗读素材。通过开发、整合朗读资源来不断丰富朗读内容,结合朗读素材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远远不够的。对此,教师就可以利用各种途径来搜寻更多的素材,将其与教材中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繁星》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在备课之前就准备好一些课外阅读的资源。针对于《繁星》这篇教材中的内容,教师可以截取某一片段让学生去朗读。教师可以在此之前利用网络下载好一些优美的语言片段,呈现于课件之中,让学生开展学习。在学习时也需要对一些课外资源进行朗读,以此开发整合丰富的朗读资源,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朗读的价值和趣味性,改变学生的刻板印象[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通过明确培养方向和教学目标,创设情景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丰富朗读过程中的素材资源,以此不断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彩鸾.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途径[J]. 学周刊,2021(8):123-124.
[2] 管光明.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 语文课内外,2020(15):54.
[3] 塔娜.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 考试周刊,2020(47):53-54.
[4] 申桃花.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 科技资讯,2020,18(24):147-14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