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022-06-07施林
施林
摘 要: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尤其是发散思维不断提升的过程。发散思维能让学生从某个具体的事理出发,将相应的认知聚集起来,再进行分析、比较、甄别,进而催生新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物理;发散思维;培养策略
发散思维是学生学习物理所需要具备的重要思维品质,也是学生进入物理世界的一把重要钥匙。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发散思维
高中物理知识相对抽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有些抽象的物理认知可以转化为生活化的问题。换言之,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生活情境,将抽象的物理知识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更容易对一个相关的主题进行思考,进而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对此,要求教师结合具体的物理知识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出发,不断发散问题,直至触及问题的本质。这就是发散思维从产生到不断地发展的过程。
例如,要让学生感知分子间存在空隙,就可以从生活情境入手。教师拿出三个试管,在第一个试管里注满水,然后将第一个试管中一半的水倒入第二个试管中,并在液面停留处做标记。为了看得清楚,教师在第二个试管中滴入两滴红墨水。教师在第三个试管中注入与第一个试管中体积相等的酒精。为了看得清楚,教师在第三个试管中滴入了两滴黑墨水。教师提问学生:如果将第二个试管中的水倒入第三个试管会怎么样。这其实就是让学生对即将发生的现象进行联想,学生会猜想混合液的体积是否与第一个试管中原来水的体积相同。他们还会猜想教师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想说明什么。观察实验结果后,学生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同的分子构成的物质混合后,总体积小于两者的体积之和。会有学生进一步提问:这样的实验现象该怎么用物理原理进行解释。明显的,在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不断生长。
二、设置问题情境,激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不仅能促使学生将零散的认知进行整合,还能让学生对一个整体的事物提出许多看似零散的问题。换言之,发散思维既能让认知趋于统一,又能让问题走向多元。
例如,对于下冰雹这一天气现象,教师让学生从动能、速度、加速度、阻力、物质形态等方面结合高中物理的相关知识提问。有的学生问:冰雹会对人造成一定的伤害吗?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进行分析。对于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师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只在必要时做一些引导,让他们的思维自然地发散与漫溯。有的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到冰雹是从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坚硬的固态降水物,有的是球状,有的是锥状。进一步查阅资料发现:大部分冰雹的降落速度为25 m / s,其对地面物体的作用力约为0.5 N,对人造成的伤害不大。还有学生做出这样的假设:以豆粒大小计算,冰雹从几千米的高空下落,理论上说所受的空气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那么落地速度在5 m / s左右,对应的动能小于1 J,对地面的作用力则不到1 N,砸到人身上不會产生太大的伤害。学生的推理过程就是思维发散、深化的过程,对于高中生来说,直接推理是有一定困难的,但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资料将思维不断地向前推进,并发散开去。
三、注重实际操作,生成发散思维
高中物理学科具有抽象性特征,没有思维的参与无法实现真正的物理学习。因此,学生要在物理学习中不断发散思维,并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思维、运用思维。要想让思维发展真正扎根课堂,需要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让他们将知与行对接起来,将做、学、思对接起来。发散思维在做的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因为“做”让更多的感官参与到学习中,这些感官的参与又让思维有了更多发散的机会。
例如,对于“滑动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弹簧秤拉着小车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匀速行走,他们能观察到弹簧秤上显示着较大的数。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接下来的实验应该如何设计,这里教师只是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开头,接下来的猜想和体验都要由学生来完成。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学生想到先改变水平面的光滑程度,随后再调整小车质量,通过控制变量的方式观察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将木板更换为玻璃板,其他实验设施和操作保持不变,弹簧秤上显示的数值变小;在小车上增加几个砝码,再进行相同操作,弹簧秤上显示的数值变大。由此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水平面的光滑程度有关,与小车的质量有关。学生思考如何用抽象语言给出实验结论,这是思维的再次发散。学生从操作层面逐渐走向对一般性认知的总结,这是思维生成的过程。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目的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物理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改善思维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促进思维的发散,进而形成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志刚. 物理教学中图表材料对中学生发散思维影响的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0.
[2]何璐. 高中物理问题解决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策略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2F728C8C-6CA5-42D8-A688-60C50814F6C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