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逆反期的四类常见亲子冲突

2022-06-07胡蝶

现代家长 2022年5期
关键词:小妹亲子冲突

胡蝶

相信不少家长都有过这样的困惑:孩子到了两岁左右咋突然不好带了?以前乖巧的宝宝变得爱哭闹爱发脾气,执拗不听话,亲子冲突越来越频繁。根据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孩子从两岁左右开始产生自我意识,进入第一个自我中心期,也就是人生第一个逆反期。

孩子做事一根筋引发的亲子冲突

周日,小妹带着一岁八个月的女儿茉茉来我家玩。我拿糖果给茉茉吃,并帮她剥开一颗。没想到,茉茉突然哭闹起来,口齿不清地嚷嚷:“不要,我要‘己己’剥,‘己己’剥——”我赶紧把糖果重新包好再递给她:“好,你己己剥。”她瞬间破涕为笑。小妹解释:“现在给她什么东西,她都要自己打开包装,别人打开就哭,拗得很。”

之后仅半天时间里,茉茉就哭了三四次,气得小妹直发脾气,向我诉苦:“越来越难带了,倔强,无理取闹,一不如意就哭闹,有时候都不知道怎么惹着她了……”

这让我一下子想起了我儿子小的时候,也是如此:有一次他从一串葡萄上摘下一颗,又非要再安回去,安不回去就哭闹不休;还有一次,他把玩具小汽车摆了一地,我嫌挡路给他收了,他不但哭闹,还非要我摆回原样……

我从儿童心理学角度给小妹分析:“这是孩子进入了第一逆反期,也叫执拗期。两岁左右的孩子,自主意识萌发,之前处处依赖和顺从大人的安排,现在突然知道了‘我是我,你是你’,有了自己的想法,总想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不再听从大人。”小妹听罢,急切地问:“那该怎么办?”我告诉她,可采取以下方式应对。

尊重孩子的秩序感

孩子的执拗期牵扯到秩序感的建立。孩子开始喜欢将身边的事物按自己想要的秩序去安排,而这种秩序一旦被打乱,他就很不高兴。家长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秩序感,比如允许孩子按自己特殊的癖好去做,像茉茉要自己剥糖纸,那就听她的;家长不乱动孩子的玩具等物品,动之前要先征求孩子的意见。

教孩子学会使用“情绪词”

英国心理学家鲁道夫·谢弗在研究儿童的情绪语言时提到,儿童在一岁半时开始用词语来指称内在的情绪,比如高兴、伤心、愤怒、害怕等。家长可以教孩子学说“情绪词”,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而不是总以哭闹的方式来表达情绪。鲁道夫·谢弗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给孩子看各种表情的脸部照片,让他说出这些人的感受。先让孩子辨识情绪、理解情绪,直到能准确表达情绪。只有了解了孩子的情绪,家长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

同时,家长应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波动,不较真儿。两岁左右的宝宝脾气犟,惹不起,哄不好,讲不通道理,软硬不吃,尤其需要家长的智慧引导。

跟家长对着干引发的亲子冲突

你让往东他偏往西,你让这样他偏那样。孩子总跟父母对着干,是引发亲子冲突的一个主要原因。

记得我儿子小的时候,我们周末常去郊区的奶奶家玩一天。每次傍晚要返回时,儿子都要闹一场。我要回家,他要留下,咋劝都不听。

有一次他又不走,奶奶想了个办法,给他1块钱,告诉他回家到小区门口的超市里自己去买棒棒糖。这下儿子不闹了,喜滋滋地攥着钱催我们快回家去买糖。婆婆笑着向我传授经验:“孩子都这样,你让往东他偏要往西,大人不能搞拉锯战,可以给他第三个选择……”婆婆的话让我明白了,要采取迂回战术。

从那以后,再要离开婆婆家时,我就多给儿子一个选择,比如让他拿一兜青菜回家喂兔子,他就屁颠屁颠地愿意走了。

除了给孩子第三种选择,还可以提出一个有利于孩子的附加条件。比如孩子正在游乐园玩得开心,家长让他走他肯定不乐意,那就跟孩子约定,再多玩十分钟,最好定上十分钟的闹铃,铃一响就走,以此督促孩子说到做到。

总之,当孩子喜欢和家长对着干时,家长不宜死板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跟孩子僵持,而应想办法营造缓和的气氛,给孩子一个心理转变的空间。

因手足矛盾间接引发的亲子冲突

现在很多家庭有两三个孩子,兄弟姐妹之间难免发生矛盾。如果家长处理不当,很容易间接引发亲子冲突。

比如一位爸爸带着一双儿女在公園玩,六岁的儿子和爸爸打羽毛球,三岁的女儿不会打就捣乱,不是挡在哥哥面前妨碍他发球,就是抢了球不给。兄妹俩为此发生争吵,妹妹大哭。爸爸见状就批评儿子:“你不能让着妹妹啊?总惹她哭……”儿子顶了两句嘴,气得爸爸踢了他一脚。儿子也委屈地哭了起来,愤怒地瞪着爸爸:“你总偏向她,坏爸爸!”

批评完大的,爸爸还在气头上,又吵小的:“你也是,总去招惹哥哥干什么?天天惹我生气!”小姑娘又哭了起来,也学着哥哥的口吻说:“爸爸坏!”爸爸更烦躁:“不玩了,回家!”

原本是兄妹间的小矛盾,间接引发了亲子间的不愉快。

应对此类亲子冲突,可采取以下办法:

给出化解矛盾的方法,而不只是批评

就像这位爸爸,如果他不只是批评而是想个办法来化解,不但能调和兄妹矛盾,还能避免后续的亲子冲突。比如让女儿帮他俩捡球,让女儿参与到游戏当中,女儿就不会捣乱了。

读懂孩子间的“塑料手足情”

家长要明白,自家兄弟姐妹间就是“塑料手足情”,易破裂。但有一点,吵闹也是瞬间的事,即吵即和,一会儿又玩到了一起,不会记仇。例如孩子之间只是拌几句嘴,没有太大的冲突,家长完全可以视而不见,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提前制订家庭规则

有些事易引发手足矛盾,可以提前制订家规。比如孩子争玩具,可以规定谁先拿到玩具谁先玩,后来的想玩要等一等,或者两人商量解决,不准动手争抢。另外还可以做一些原则性规定,比如不能以大欺小,小的不能乱动大的不让动的重要东西;要相互谦让,相互关心、照顾等。有了规矩,兄弟姐妹间就能避免很多矛盾,家长也不用夹在中间陷入亲子冲突。

需求、给予不相匹配引发的亲子冲突

送孩子上下幼儿园时,经常见到亲子间发生冲突,往往是因为家长的给予与孩子的需求不匹配造成的。比如家长要孩子加件衣服,孩子说热还想脱衣服呢。给予和需求不匹配,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冲突就在所难免。

同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像家长觉得孩子渴追着喂水,可孩子不渴不肯喝;家长让孩子休息,而孩子需要的是畅快地玩……

这类冲突多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家长有家长的生活考虑,孩子有孩子的感受,双方不同频,家长心焦,孩子心烦,以致亲子冲突不断。

应对此类亲子冲突可采取以下方法:

不强给,从多角度判断孩子的真实需求

就拿给孩子穿衣来说,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孩子冷”。那孩子到底需不需要加衣服呢?可以通过摸孩子后背是否有汗或摸孩子的手是否凉,来判断孩子到底冷不冷,再决定要不要加衣服,而不是凭直觉强迫孩子接受家长的指令。

利用情景教育或书籍启发孩子明白自我的真正需求

我儿子小时候晚上睡觉不愿盖被子,常因着凉导致感冒或腹泻。一次看绘本,见上面有介绍肚脐的,我就利用这本书启发孩子明白了肚脐保暖的重要性,后来他就不再排斥盖被子了。

还有,带孩子去医院看病,有时会听到一些家长借此情景启发孩子:“你看,医生都说了不多喝水就会生病。那个小朋友因为喝水少得了感冒在打针,咱以后可要多喝水。”这种真实情景会让孩子受到触动,重新思考自己的需求。

儿童心理学认为,亲密的人际关系一定是带着情绪的,充满了爱与恨、骄傲与耻辱、伤心和快乐。而亲子关系尤其如此,很多时候是相爱相杀的状态。这就需要家长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用更科学的方法妥善处理亲子关系。

爱斯基摩人的家庭信仰是“永远不生气”,我们不妨借鉴一下他们的生活智慧,让一家人始终和谐相处。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咱们吵归吵,但爸爸妈妈对你的爱是永远不会变的。”孩子内心有爱做底色,始终知道并相信自己是被爱的,即便偶尔发生亲子冲突,也不会受到心理伤害。而这种满满的被爱的安全感,又是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逆反期的重要成长元素。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小妹亲子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冲突管理
全面冲突管理的构建与应用
东游Q记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