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试题·教材
2022-06-07石莉
石莉,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的重点题型。如何做好文言文阅读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理解语言时,能从多角度、多方面获得信息”“能依据多个信息来源”“能从多篇文本或一组信息材料中发现新的关联,推断、整合出新的信息或解决问题的策略、程序或方法”“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这给笔者的启示是:做题需要多方联系。做文言文阅读试题,可以重点联系教材、语境、试题这三个方面着力。下面,笔者结合2021年全国高考甲卷、乙卷、新高考Ⅰ卷和Ⅱ卷这四套试题中的文言文阅读题,作具体阐释。
一、联系语境,抓住上下文
语境是语文的核心要素。刘勰指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文心雕龙·章句》)字(词)、句、章、篇之间这种相辅相成、互相勾连的特点,正是上下文语境制约的结果。做文言文阅读试题,首先不可忽略的就是语境,尤其要借助上下文语境去推断、理解,并分析文本深层次的内涵。
全国高考甲卷的文言文《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的12题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中,D项的表述是“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而对应原文,联系上文语境“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可知,是契丹的旧将王继忠对契丹王言说和好的有利之处,契丹认为合理,才派遣李兴去大宋朝议和。这意味着,是契丹主动议和,并非宋朝皇帝主动议和。由此,可以推断选项中“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是不正确的。
全国高考乙卷的文言文《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1题B项对加点词语“抵极刑”的解说,首先联系上文“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今仁轨坐轻罪”可知,裴仁轨所犯的罪行并不大,不至于会受到尸体示众的极端处罚;再联系下文“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可知,如果裴仁轨是犯的滔天大罪,皇上不可能听到臣子劝说就免除他的死刑。所以,这里用“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对“抵极刑”进行解说,就是错误的。此外,12题对原文内容的概述,D项“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也是不符合上下文语境。原文是这样说的:“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后一分句的意思是君无道、臣不尽忠,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就不能只是选项中所认為的“臣不尽忠”这一单方面原因。
全国新高考Ⅱ卷《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11题C项对加点词语“部曲”的解说,联系上文“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这一语境,可推断,祖逖所率领的将士为自主招募而得。因此选项中说“部曲”“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就不正确。
结合上下文语境,能够很好地解读文言文阅读试题,这就要在平常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努力培养语境意识,提高对于文段语句语篇的整体领悟理解力。
二、联系试题,贯通前后链
在高考有限的时间内,要充分利用试卷资源答好试题。在文言文阅读中,尤其要充分利用文本内容的分析或概述这道题。这道题一般都是按照文本顺序,对原文重要部分作的翻译或者概述,借助此题,可以解决某些文言词语的障碍,助推文意理解,对断句、词语解说、文言翻译、文言解答题都有助力。
全国高考甲卷《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的第10题文言断句题,初读过去,选项B和C都说得通。但联系12题内容概述题中的“A.契丹军队南侵宋朝。面对强敌,寇准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出应当严惩主张避战的大臣,并力促皇上御驾亲征”可知,主张避战的大臣,在前文中指的是王钦若和陈尧叟。选项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人/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这样断句后,指的是临江人和阆州人这两个地方的人分别主张避战,明显就与文意不符;而C项“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人/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这一断句,对王钦若和陈尧叟分别作了籍贯介绍后,又分别指出他们的避战想法,与文意相符。所以,借助12题的内容概述,能够有效判断10题的文言断句。
全国高考乙卷《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1题对加点词语“抵极刑”的解说,也可以联系12题原文内容概述B项来解决。“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这里,相当于对原文进行了翻译。“因私事使唤门夫”“不可轻罪重判”,说明裴仁轨犯的是“轻罪”。如此“轻罪”,太宗也不至于要将其尸体示众。所以11题中“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的表述不当,特别是“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就不符合文意。
全国新高考Ⅱ卷《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的第14题文言解答题“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原因可以在上文语境中寻找,信息搜索范围是“大兴三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之间,而恰好12题的B项和C项对这段信息区间有内容概述,如“B.祖逖北伐,先在谯城遭石虎围攻,幸得植宣救;后镇雍后,屡次派兵邀击后赵军队,使后赵疆土日益缩小;又为攻取河北练兵积谷,与后赵相持”“C.大兴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桑、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这就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做题时,将这两项内容进行整合、概括,就可以得到参考答案。概括B项,就可以得到“祖逖多次拦击后赵军队取胜,使得后赵疆土缩小”,于是,后赵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互市;概括C项,就可以得到“祖逖加封镇西将军后,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严于律已,广施恩惠,鼓励农业生产,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这一原因。借助内容概述题,这道3分的文言文解答题已经有了2分。5DC078FE-5535-4BE0-9629-42FECC54857B
三、联系教材,找准知识源
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虽然文本材料渊源于课外,但文言实词、虚词、句式都来源于教材。学习教材上的文言文时,要积累文言词语、句式之意义,这样才有助于理解课外文言文;解答文言文阅读题时,也要努力联系教材中所学的文言词语、句式,从教材中找到知识的源头,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相关试题,举一反三,进行相应迁移。
全国高考甲卷《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的文言翻译题“(1)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关键词“每”,源于《项脊轩志》“妪每谓余曰”和《答司马谏议书》“而议事每不合”,译为“常常”;“剽掠”,源于《阿房宫赋》“剽掠其人”,译为“抢劫、掠夺”;“辄”源于《促织》“辄倾数家之产”“一鸣辄跃去”译为“就”。这个句子就可以顺利翻译为: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撤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
翻译题“(2)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关键词“故事”,联系教材《六国论》中的“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可知,“故事”是旧事、先例之意;“许”联系《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许之”“许君焦、瑕”和《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则王许之乎”,译为:认可、答应;“宜”联系“宜皆降之”(《苏武传》)和“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译为“应当、应该”。这样就不难翻译此句,整句翻译为: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
全国高考乙卷《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的文言翻译(2)题“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关键词语“矜”,联系教材《陈情表》中的“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和“愿陛下矜愍愚诚”可知,“矜”是同情、怜悯之意;“以闻”,联系《陈情表》中的最后一句“谨拜表以闻”,可译为“上报朝廷”者“使朝廷或皇上听闻此事”;“状”联系《苏武传》中“恐前语发,以状语武”,译为“情状、情况”。这样整个句子的翻译也水到渠成:都让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怜悯的人,记录下情形上报朝廷。
全国新高考Ⅱ卷《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文言翻译题“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关键词“报”,联系《答司马谏议书》中“故略上报”,译为“回复”;此句中的“听”,联系教材《陈情表》中“听臣微志”,翻译为任从、应许。所以此句可翻译为:听任双方互通贸易,获取十倍的利润。
全国新高考Ⅰ卷《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的文言翻译题“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关键词“恶”,联系“非恶其声而然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和“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老子四章》),译为“厌恶”;“乐”联系“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苏武传》),译为“喜爱、愿意”;“过”联系“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四章》),译为“过错”。所以此句翻译为: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
综上,联系语境、教材、试题,有助于解答文言文阅读试题。当然,解答试题需要的是综合能力,实际做题时,还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历史知识和充足的课外积累,并结合语感和方法技巧共同解决。相信,多管齐下,注重落实,强化积累,文言文阅读能力一定有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35-37
[2]刘永东.语境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天津教育,2019(25):125-127.
[3]牛文生.以題助读:巧做高考文言文阅读题[J].语文教学通讯,2021(31):79-80.
[4]朱伦春,黄润梅.依托教材,科学规划——浅谈高三年级文言文复习策略[J].教学考试,2020(46):13-15.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学会第十届(2021—2023年)基础教育科研课题重点课题“高质量教育体系下高中语文教师自主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XH2021A182)阶段成果。]5DC078FE-5535-4BE0-9629-42FECC5485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