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推动课程标准平稳落地

2022-06-07豆党锋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5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强国命题

豆党锋

随着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力推进,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考作文命题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试题聚焦“立德树人”,立足《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依托具体的写作情境,综合考查了考生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呈现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并存的显著特征,全方位地落实了“一核四层四翼”之测评体系,以着力考查考生的综合素养,从而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平稳落地。可以预测,此命题特点将会成为未来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趋向,因此,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考作文教学,必须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宗旨……

一、新高考背景下高考作文命题的稳定性与创新性

纵观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考作文命题,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又从多方面逐年创新、持续深化内容改革,此命题理念,既兼顾了旧考区的教学实际,又彰显了新高考的课程导向及测评体系。

1.稳定性

(1)价值导向稳定。《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统领作用,决定着高考的前行方向和价值取向。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目标,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考试的引导作用,切实体现高考的育人功能,形成人才选拔、考试评价、教育引导和教学反拨的一体化新格局。”[1]请看近两年高考作文试题——

2021年: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引导考生在“可为”的时代一定要积极“有为”,全国乙卷“追求理想”引导考生追求符合“义”之理想,全国新高考Ⅰ卷“强弱之辩”引导考生思考如何由“弱”变“强”,全国新高考Ⅱ卷“人字描红”引导考生思考如何做人与做事,北京卷“论生逢其时”引导考生思考在盛世中的生命姿态。

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齐桓公人才强国”引导考生关注理想、宽容、尊重等话题,全国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引导考生关注疫情下的人间大爱,天津卷“中国面孔”引导考生思考中国面孔背后的中国力量。

纵观上述试题,均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延续了高考旨在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测评宗旨。正如《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所言:“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不仅承载选拔和评价的功能,而且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2]

(2)情境设置稳定。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指出:“情境是实现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的载体,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实现需要借助情境化的设计理念与实践,才能确保改革设计目标的落实落地。”[3]请看近两年高考作文试题——

2021年:天津卷“时间与价值”、北京卷“这,才是成熟的模样”、浙江卷“得失之辩”依托个人体验情境,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依托社会生活情境,全国新高考Ⅱ卷“人字描红”依托学科认知情境,全国乙卷“追求理想”依托学科认知及个人体验情境。

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Ⅲ“如何为自己画好像”、浙江卷“人生坐标与现实变化”依托个人体验情境,全国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北京卷“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天津卷“中国面孔”依托社会生活情境,全国新课标卷Ⅰ“齐桓公人才强国”、全国新高考II卷“带你走进    ”依托学科认知情境。

纵观上述试题,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考作文试题,全面落实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涉及的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学科认知等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也基本上延续了近年来任务驱动型作文巧设写作情境的命题之妙。

(3)命题形式稳定。2021年8套高考作文试题,其中7套为材料作文,北京卷虽为命题作文,但采取的却是“材料+命题”的形式;2020年8套高考作文试题,其中6套為材料作文,北京卷与全国新高考II卷虽为命题作文,但采取的也是“材料+命题”的形式。由此可见,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考作文试题基本延续了近年来“材料+写作提示”的主流命题思路。

(4)考查能力稳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4]可以说,近两年高考作文试题对此教学理念的教学效果均进行了全面测评——

2021年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引导考生思考“可为”与“有为”之间的逻辑关系;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强弱之辩”引导考生思考“弱”与“强”之间的辩证关系,2021年上海卷“时间与价值”引导考生思考“时间”与“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2021年浙江卷“得失之辩”引导考生思考如何用“终点”“起点”“过程”来定义“得失”的价值,2020年浙江卷“人生坐标与现实变化”引导考生思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引导考生思考“距离”与“联系”之间的辩证关系;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人字描红”、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齐桓公人才强国”、2020年天津卷“中国面孔”着力考查考生的开放思维能力。

2.创新性

(1)试题材料的选取思维逐年创新。旧高考时期及新高考初期,试题材料大多直接源自时政热点,如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Ⅲ“改革开放三部曲”等,而2021年8套试题,试题材料直接源自时政热点的试题几乎不见了踪影,但试题又不回避考查时政热点,将时政热点取而代之的是用相关文化经典、历史知识、言论等非时政必备知识类材料来暗扣时政热点,以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如: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的试题材料源自节日、歌曲、名著、榜样等文化经典以引导考生关注时政热点“建党百年”,全国乙卷“追求理想”的试题材料源自历史人物杨雄的经典言论以引导考生关注热点话题“青年理想”,全国新高考Ⅱ卷“人字描红”的试题材料源自传统书法以引导考生关注做人之姿态、大国之姿态。5DC078FE-5535-4BE0-9629-42FECC54857B

此类试题通过不同的载体,紧扣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立德树人有机融入语文素养与能力的考查,引导考生懂得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续写新的时代篇章。”[5]既考查了考生的必备知识,又彰显了试题的基础性与综合性。

(2)试题材料的组合形式逐年创新。旧高考时期及新高考初期,试题材料大多为单则材料,如2020年江苏卷“你未来的样子”、2020年浙江卷“人生坐标与现实变化”、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Ⅱ“青年接力、强国有我”、2018年天津卷“器”等,而2021年8套试题,试题材料大多为复合类材料,如: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以建党百年为命题背景将节日、歌曲、名著、榜样有机组合,全国新高考Ⅱ卷“人字描红”将汉字书写笔画的相关内容有机组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任务群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學科知识逐‘点解析、学科技能逐项训练的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旨在引领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6]此类试题将不同领域、类型的材料有机组合形成一个小的阅读任务群作为试题材料,既落实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理念、考查了考生的关键能力,又彰显了试题的综合性与创新性。

(3)写作任务的设定形式逐年创新。旧高考时期及新高考初期,试题的写作任务十分明确,写作指令也很清晰,试题材料对写作任务的限制性也不太强。如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齐桓公人才强国”、2020年全国新高考Ⅱ卷“带你走进    ”、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Ⅱ“青年接力、强国有我”、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等,而2021年8套试题,写作任务较之上述试题则显得相对不太显性化且写作指令也相对较少,同时欲准确完成写作任务,考生又必须将其与材料内涵深度融合。如全国乙卷“追求理想”,虽说写作任务是写一篇有关追求理想的作文,但考生又决不能泛泛而谈“追求理想”,而必须结合材料、结合自身发展的思考从“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与“怎样实现理想”两大方面来完成写作任务,不然文章则为偏题或离题。此类试题将老材料作文与近年来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机结合,从而彰显了试题的综合性与创新性。

(4)对学科素养的考查形式逐年创新。旧高考时期及新高考初期,试题材料大多源自时政热点且其作用仅仅是预设一个写作情境,因而考生也相对容易理解材料的内涵。如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Ⅱ“青年接力、强国有我”、2018年浙江卷“浙江精神”等,而2021年8套试题,试题材料不仅非直接源自时政热点,而且考生对材料内涵的理解难度也相对较大。如:全国乙卷“追求理想”考生必须理解“义”的内涵,天津卷“纪念日”考生必须理解“纪念日”“岁月厚重的注脚”的内涵,全国新高考Ⅱ卷“人字描红”考生必须理解“逆锋起笔”“藏而不漏”“不偏不倚”“缓缓出头”等词语的内涵,如此才能准确立意。此类试题立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注重考查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分析能力,如此既全面考查了考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学科素养,又彰显了试题的综合性。

(5)对关键能力的考查形式逐年创新。旧高考时期及新高考初期,试题注重对考生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如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2020年上海卷“转折”、2019年上海卷“中国味与世界味”等,而2021年8套试题,除了继续注重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之外,还特别注重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开放思维能力。如:全国乙卷“追求理想”,考生必须从所树理想的性质、实现理想的途径等逻辑关系上来行文方能得高分,如果泛泛而谈追求理想显然逻辑是混乱的;全国新高考Ⅱ卷“人字描红”,考生如果就汉字的笔画特点来谈其特点,而不将其拓展到个人、国家、民族的品格等层面上,其立意是没有深度的;全国新高考Ⅰ卷“强弱之辩”,考生如果不能将“弱”与“强”上升到国家之强弱、民族之强弱,此立意是没有阳刚之美的。

由此可见,此类试题立足《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既通过多样化的内容与形式从多角度实现对阅读理解、信息整理、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又彰显了试题的创新性。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考作文的命题规律及命题趋向

由近几年高考作文试题的稳定性与创新性可以看出,新高考背景下高考作文命题立足《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积极推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平稳落地,呈现出以下显著命题规律与命题趋向。

1.命题规律

(1)聚焦立德树人。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焦点事件、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典型事件,旨在增强考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培育考生的家国情怀,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如:2021年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热爱劳动,从我做起”,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Ⅱ“青年接棒,强国有我”等。

(2)选材自由宽泛。文化经典、名言警句、哲理漫画、时政热点等皆可作为命题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的必备知识及关键能力。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II卷“人字描红”试题材料为哲理漫画,2021年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试题材料为时政热点,2021年全国乙卷“追求理想”试题材料为名言警句;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齐桓公人才强国”试题材料为文化经典;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与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II“青年接棒,强国有我”试题材料为时政热点。

(3)命题形式多样。既有“当红”题型任务驱动型作文,又有经典题型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还有将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应用文巧妙融合的综合创新题型,从而使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如:2021年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将话题作文与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机结合,2021年全国乙卷“追求理想”为任务驱动型作文;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齐桓公人才强国”将任务驱动型作文与应用文有机结合,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将话题作文与任务驱动型作文、应用文有机结合,2020年全国新高考卷II“带你走近_____”将命题作文与任务驱动型作文、应用文有机结合;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与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II“青年接棒,强国有我”将任务驱动型作文与应用文有机结合。5DC078FE-5535-4BE0-9629-42FECC54857B

(4)落实四层四翼。试题以“四层四翼”为测评切入点,在稳定的基础上又逐年创新,从而让《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平稳落地。如: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齐桓公人才强国”着重考查核心价值,2021年全国新高考II卷“人字描红”着重考查学科素养,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着重考查关键能力,2020年全国新高考卷Ⅱ“带你走近_________”着重考查必备知识;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突出了试题的基础性,2021年全国乙卷“追求理想”突出了试题的综合性,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II“青年接棒,强国有我”突出了试题的应用性,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齐桓公人才强国”突出了试题的创新性。

(5)突出自我意识。试题的写作身份大多为时代青年或特别强调书写“自我感受”,从而要求文章必须充满极强的自我意识。如:2021年全国乙卷“追求理想”与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II“青年接棒,强国有我”等明确要求文章的写作身份为当代青年;2021年新高考全国II卷“人字描红”、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齐桓公人才强国”、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写作指令中分别包含“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你对哪个感触最深”“你的认识与思考”。

2.命题趋向

(1)注重扩大选材宽度。以必备知识为切入点,继续将文化经典、名言警句、哲理漫画、时政热点等作为命题材料,以着重考查考生的必备知识,同时也彰显试题的基础性。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人字描红”与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齐桓公人才强国”等。

(2)注重群文阅读意识。以大单元教学为切入点,继续将广泛选取的材料进行自由组合以形成复合类材料,然后再引导考生从整体上对其内涵进行解读,以彰显试题的综合性与创新性。如2021年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与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齐桓公人才强国”等。

(3)注重理解分析能力。以学科素养为切入点,继续增大审题难度,试题材料将由原来的浅显易懂型逐步转变为更加委婉含蓄型,以刻意增加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难度,旨在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知识整合等学科素养。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强弱之辩”与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人字描红”等。

(4)注重提升思维品质。以关键能力为切入点,继续在注重考查考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再着力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开放思维、创新思维等思维品质,以彰显试题的应用性与创新性。如2021年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与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等。

(5)注重巧妙设置任务。以综合创新为切入点,继续将试题材料与写作任务高度粘合,以彰显试题的综合性与创新性。如2021年全国乙卷“追求理想”与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齐桓公人才強国”等。

(6)注重落实五育并举。以核心价值为切入点,通过多种途径引导考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人字描红”与2020年全国新高考卷Ⅱ“带你走近  ”等。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考作文的教学策略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可以看出,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考作文命题,“以全面融入的形式落实立德树人,引导全面发展;以融会贯通的形式考查关键能力,服务科学选才;以相融相通的形式对标课程标准,引导教育教学。”[7]鉴于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可做以下有益探索——

1.加强大语文学习观,扩大考生视野。要求考生阅读历史文化、科普百科、天文地理、经典名著、时政热点等书籍,以增长见识、充实自己的必备知识库。具体教学策略为:①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②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③开辟教室门口阅读园地,④每周必看《新闻周刊》,⑤定期举办科普百科知识竞赛。

2.加强思维能力训练,提升思维品质。要求考生先积累哲学中的相关理论,然后再通过合适的方式对其进行思维训练。具体教学策略为:①坚持课前3分钟演讲,②紧跟社会热点撰写时评文,③定期举办辩论赛,④参与《奇葩说》话题的讨论。

3.加强审题能力训练,以求立意精准。要求考生每次作文立意必须“直击靶心”,切忌立意时“打擦边球”或“二次立意”。具体教学策略为:①多做对老材料作文试题材料内涵解读的训练,②多做提纲式作文训练,③多做拟写作文标题及片段训练。

4.加强信息检索训练,找准写作任务。要求考生能够快速、准确检索试题材料中和写作提示中的关键词,以求准确把握写作任务和写作指令。具体教学策略为:①强化时时给关键词做标记的阅读习惯,②举办限时阅读竞赛,③多做偏离写作任务的二类文作文升格训练。

5.加强群文阅读训练,提升阅读深度。要求考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群文本内涵,以提高作文立意的深度与内容的广度。具体教学策略为:①自行确定某一主题对现有教材文本进行重组建构,②挖掘统编新教材大单元文本中所蕴含的其它主题,③自主确定某一主题独立编写课外阅读材料,④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跨媒介阅读及比较阅读。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1.

[3]张开.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

[4][6]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

[5][7]教育部考试中心.立德树人自然融入 内容改革持续深化[J].中国考试,2021(7).5DC078FE-5535-4BE0-9629-42FECC54857B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强国命题
铭记五四精神 争做强国少年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70年强国梦圆 70面行业旗帜
秦晋争霸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