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究
2022-06-07梁少瑜
梁少瑜
【摘要】对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言,维持心理健康十分关键。而班主任则需要对自身的职能作用有全面、正确的认知,弄清楚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自身在引导、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导向作用和多维优势,进而积极探索相應的实践策略。尝试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并及时帮助等,往往能够帮助班主任很好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小学教育;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为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全面良好发展提供支持及保障。只有合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从情绪、心理等层面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管理,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扰、障碍和问题等,防止学生出现心理疾病,进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根基。
一、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是小学生得以健康、快乐、良好成长的基础。然而,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心理健康教育受重视程度并不高,存在诸如教师专业性偏低、教育内容枯燥乏味、教育方式过于死板和单一、对学生心理障碍和问题的处理不及时等问题,并不能很好地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稳固的支持与可靠的保障。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意味着小学教育的全面革新,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成为小学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关键部分。而在心理健康教育地位逐步水涨船高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开展并保障相应教育效果则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于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促进教育实效改善的可行办法。确保学生时刻处于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这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贯穿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及各个方面。而基于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支持,还能让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进而更具针对性地加强指导和帮助,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障碍、问题等。而且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本就有着高度的相似性,二者均是为学生健康成长而服务的基础手段,这意味着二者融合能够起到良好的互促作用,从思想、言行、心理等层面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班级管理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往往具有较强的说教性,很容易令小学高年级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为了切实保障实际教育效果,班主任可以尝试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到班级管理工作之中,以具体的班级管理活动承载本身偏理论化的教育内容,从而在不知不觉间对学生进行教育,弱化学生抵触、厌烦情绪,引导学生在遵守班规班纪、参与班级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春风化雨”的有效感染和熏陶,同时改善学生对班级的认知,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班主任需要积极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系统化地研究教育内容,进而在班级工作中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融入合适的内容,以不刻意、不突兀的方式同时强化班级管理及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到实践中,班主任需要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对自身工作与班级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挖掘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并进行适当延伸和拓展,进而在实践中很好地融入相关内容,让学生在班集体中不知不觉间受到良好熏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基础性保障。例如,班主任可以在班会活动“我的未来不是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着重培养学生勇敢追梦、不畏艰苦、坚强奋发的意识和精神。在班会活动中,班主任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向学生分享自身如何实现做一名人民教师的梦想。而在组织班会活动的过程中,班主任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大量名人案例,不仅展示了名人取得的各种成功,更展示了这些名人在完成梦想、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遭遇的各种挫折与失败。结合这些名人案例,班主任再引导学生对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挫折、失败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向这些名人学习,勇敢面对挫折和迎接挑战,在追梦的道路上勇敢拼搏、不断奋进。
(二)营造良好和谐的班级氛围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在于班级管理,以班级管理串联起教学、育人等。而小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氛围的影响,故而构建良好的、和谐的班级氛围不仅是班主任做好本职工作、加强班级管理的有效手段,也是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方式。班主任应当充分意识到班级氛围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并在平常通过各种方式营造和谐班级氛围。班主任自身应当学会尊重学生,不能因为自身的教师身份而采取高高在上的方式和学生相处,而是要平等地尊重每一位学生,以身作则地推动民主平等班级氛围的良好营造。加强班风班纪方面的建设,培养学生热爱学习、探索知识的好奇心与热情,构建奋发向上的班级氛围,让学生能够受到影响并产生积极认真、刻苦学习的良好意识。班主任要要求学生们和谐相处,及时发现学生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并加以解决,通过各种班级活动增强学生们的凝聚力,强化学生的集体精神与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团结友好的班级氛围学会尊重他人及和他人沟通合作。
(三)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并及时帮助
学生的心理状态往往是动态的,很容易因为各方面因素影响而产生波动。如果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的过程中由于不良因素影响而出现了心理困扰、障碍、问题等,班主任必须及时发现并提供帮助,通过科学合理的心理疏导、具有针对性的沟通和办法,引导学生消除心理困扰、克服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这样才能确保学生长期处于心理健康状态,有效防止心理疾病的出现。班主任可以通过建设学生心理档案的方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电子心理档案,并持续、动态地更新档案,通过档案了解、分析学生心理状态。同时,班主任应当通过各种渠道实时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如,和学生谈心、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言行、从其他同学处了解学生情况、和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在发现学生存在异常心理状态后,班主任则需要及时深入了解具体情况,弄清楚学生产生心理困扰、障碍与问题的具体原因,进而针对性采取措施进行疏导和帮助。例如,班主任发现小明在课堂上神情恍惚、注意力难以集中,下课时也闷闷不乐,便及时和小明家长取得联系,并从家长处得知小明养的宠物兔最近死了,所以小明十分伤心。在明确了小明出现心理障碍的原因后,班主任便从生命教育出发,引导小明从宠物兔的死亡见证生命的逝去,认识到死亡和生命真谛,通过科学的疏导引导小明懂得珍惜生命、珍惜现在、快乐生活。在和小明沟通的过程中,班主任没有回避关于生命、死亡的问题,而是坦率地和小明交流,鼓励小明说出自身的担忧。让小明意识到宠物有一天终究会和自己永别,不过对宠物的爱则是永存的情感,会永远留在小明的心间。在班主任的疏导下,小明逐渐接受了宠物兔已经死亡的事实,并学会了正确看待生命的结束,懂得了珍惜生命。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不仅能够发挥班主任工作在引导、教育、管理学生方面的优势并促进教育效果改善,也能强化学生的心理建设并更好地支持班主任工作的开展。班主任需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成长中的心理状态变化情况,进而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化班级管理工作,合理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李荟,熊学斌.小学班主任工作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讨[J].知识文库,2022(3):175-177.
[2]陈晓雪,徐静.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实施[J].家长,2021(22):81-82.
[3]季丽雯.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J].小学生(中旬刊),2021(6):16.
责任编辑 彭晋委4421DFE0-8A3C-4CE4-9D5A-0BC66CCE6D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