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资源在写作教学中的存在形态与功能例谈
2022-06-07寇笑歌
寇笑歌,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
在视觉文化浪潮涌动的今天,电影资源成为语文教学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该资源的开发及其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并非新话题,有不少教师会通过播放影视片段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在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资源选择随意、目的不明确、运用时机不恰当等问题,电影资源开发与运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有待提升。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视听艺术,具有视听优势,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和情绪;电影还属于叙事艺术,虽然以影像为媒介,但在“叙述”和“描写”上与写作有许多共通之处。基于此,有不少教师将电影资源运用到写作教学中,比如张祖庆老师的《光影中的创意写作——46节电影作文课》和姚锦燕老师的“光影播课”。笼统地看,电影资源运用于写作教学属于写作教学材料上的创新,但当我们细究电影资源在写作课上所发挥的作用时,会发现电影资源在写作教学中有多种存在形态和功能。本文将梳理电影资源在写作教学中的存在形态和功能,为教师科学运用电影资源提供指导。
一、作为“例文”,提供写作的知识
“知识”和“例文”是写作教学中的关键要素,随着写作教学的改革,写作知识教学方式从讲授转向了建构,建构的主要途径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例文进行分析性阅读,学生从例文中主动发现和建构写作知识,这时,例文的选择成为写作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从广义的“文本”概念来看,电影也属于文本,优秀的电影作品是讲述故事和展示画面的大师,电影的运镜、画面的剪辑和写作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妙,电影中的独白和人物台词本身就是语言的示范,从这一角度来看,电影资源可以作为“例文”走进写作課堂,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知识。在以往的写作教学中,教师一般选择课内或课外的名家名作作为学生学习的范文,而电影资源的介入,一方面丰富了例文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电影作品具有直观性,能更为直接地展现“叙事”的顺序和“描写”的细节,给学生写作带来启发。
张祖庆的经典课例《我的“头脑特工队”》,便是一堂把电影资源当作“例文”的写作课。《头脑特工队》是一部与“情绪”密切相关的电影,这与这堂课的主题“情绪万花筒”相呼应。张老师敏锐地捕捉到该电影的表达优势,情节发展完整而流畅,细节呈现生动而细腻,在有条理的记叙事件和多角度的细节描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范例。于是,张老师对影片进行剪辑,选择蕴含写作知识的精彩片段,在课上播放完电影片段后,引导学生梳理主人公生气的前因后果,并且关注主人公愤怒时种种反常的表现。最后进一步结合绘本,引导学生总结电影表达情绪的奥秘:第一,把情绪的导火索写清楚;第二,从声音失常、心态失衡、举止失态等角度将情绪的过程展开。[1]在之后的写作实践中,学生活学活用,利用所学的策略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作为“例文”的电影片段,在具体的选材和运用上也很有讲究。首先,电影片段必须典型且聚焦。“典型”指的是该电影片段应蕴含且能较好地表现写作知识,比如周子房老师的课例《作文里的时间》,其中影视片段的选择极为经典,他借助“姚明灌篮”和“流川枫灌篮”的视频,让学生经验“生活时间”和“艺术时间”的不同,[2]“流川枫灌篮”的动画片段不仅直观地展现什么是“艺术时间”,还蕴藏着“拉开”时间的基本策略,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示范。“聚焦”则是指电影片段截取要精准,电影中蕴含丰富的元素,教师要精准截取最恰当的片段,尽量排除其他要素的干扰。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作为“例文”的电影片段进行分析性“观赏”,由于电影鉴赏不同于文学作品阅读,教师要适时提供有关媒介知识的支架,帮助学生赏析电影片段。最后,作为“例文”的影视片段应与传统的“例文”配合使用,影像画面的拍摄与文字写作终究是两码事,两者配合使用,不仅能强化写作知识,还能帮助学生构建电影和文学的艺术联结,真正把电影中学到的策略落实到写作中。
二、作为“素材”,提供写作的内容
学生写作的困难主要是两种,一种是不知道怎么写,一种是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写什么”是选材层面的问题。实际上,城市中大多数孩子生活比较单调,与自然和社会接触的机会比较少,因此素材库中的生活经验也相对匮乏。知识有两种来源,一种是直接经验,一种是间接经验,素材同样也可以从间接经验中获取,电影资源便是为学生提供间接经验的极好工具。电影作品和小说类似,它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再加上影像媒介的视听优势,电影可以生动地还原生活场景,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中的人物个性突出,演员演技精湛,相比日常生活更具典型性,也有更集中的矛盾性和戏剧性,电影画面本身就是极好的写作素材。张祖庆老师的电影作文课中,就有不少把电影当作写作“素材”的教学实践。例如在《那些令人喷饭的镜头》一课中,张祖庆老师播放《憨豆先生》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切分镜头”,“细细地描写镜头”;王华星老师在《提示语,也调皮》一课中,播放《大圣归来》中“丛林对话”的片段,引导学生结合电影画面为孙悟空和江流儿的对话配上提示语。姚锦燕老师则在“光影播课”课程中,让每一位同学都准备了一本“观影杂记本”,组织学生养成“提炼故事、描绘画面、评价人物”的观影习惯。除了直接用文字描写电影画面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写影评、为电影中的物品写推荐词……这些活动均是把电影作品作为写作的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
不过,我们还需明确的是,大多数学生缺少的不是生活经验,而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感知生活的能力,他们难以捕捉生活中的微小细节或变化。而在写作课堂播放电影画面,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生活和感知生活的能力。一方面,电影作品是编剧和导演感知生活的产物,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就像是一双用心观察生活的眼睛,它聚焦自然的变化或人物的微妙情绪;另一方面,虽然生活的时间之流永不停歇,但教师可以通过使用暂停键定格电影画面,引导学生进行细致地观察和感受。因此,教师把电影资源作为素材引入写作课堂,不仅授学生以鱼,而且授学生以渔,提升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的能力。0858DF89-9C94-4C4F-957D-BED539320C38
三、作为“用件”,引出与写作相关的活动
王荣生教授在对教材中的选文进行分类时提出“用件”的概念,面对作为“用件”的选文,学生学习的不是这篇文章本身,而是由“选文”中的这些内容触发,去从事一些与该选文或多或少有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3]。在不少写作课堂上,电影资源发挥的也是“用件”的作用,教师播放电影片段,不是为了鉴赏和分析电影,而是由电影内容触发,举办与之相关的活动,例如讨论、辩论、插画设计等。写作教学的活动化既可以提升学生写作的兴趣,又有助于丰富学生写作的素材。
张祖庆老师执教的《更好的世界》是把电影当作“用件”的经典课例。张老师在课上播放了剪辑后的电影片段,片段中安东的儿子和修车工的儿子因玩秋千而发生争执,在安东介入调解之时,修车工不分青红皂白就扇了安东一个巴掌,面对羞辱,安东一再容忍,避免矛盾激化。电影片段直观地展示了人们面对矛盾时的两种做法:容忍和暴力,自然地引出了辩论的主题。在该课例中,播放电影作品只是为了引出“面对矛盾是否应该退让”的话题,引发学生的辩证思考,电影作品本身不是学生讨论的对象。王君老师也曾在课上播放《小鞋子》《苦难——让生活充满爱》的影片[4],主要是为了引起学生对苦难人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悲悯之心。姚锦燕老师更是创新性的组织学生为电影作品设计海报或绘制插画,这类活动看似偏离写作教学,实则有“曲线救国”的效果。设计海报和绘制插画的过程需要融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而这一充满趣味的过程又会成为学生宝贵的经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素材库。
虽然电影只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中重要的艺术形式。电影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学的滋养,有不少经典的电影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张俊祥导演甚至将电影定义为“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强调电影的“文学价值”[5]。电影和文学一样,可以滋养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只不过电影是用影像剪辑的方式传达真善美,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因此,优质的电影就是一种高质量的“用件”,电影世界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电影的深刻主题也会引发学生的深刻思考。当然,还应注意的是,教师选择的电影资源应贴合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姚锦燕老师在进行“光影播课”的课程设计时,便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三年级播放的是迪士尼公主系列的电影,让学生在保持童心的同时学会明辨是非;四年级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自我决断能力开始发展,姚老师便安排播放“皮克斯英雄系列”电影,电影人物身上的勇敢、责任和担当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有益影响……姚老师的实践为教师选择电影资源提供了参考。
四、作为“情境”,创设写作的交际语境或激活学生想象
学生写作的现实困境除了不知道“写什么”和“怎么写”之外,还缺乏写作的积极性。传统的写作任务大多脱离语境,学生不知道写给谁,不知道为什么写,学生没有寫作的动机,自然缺乏写作的积极性。“写作是一种社会的交际行为,写作过程和结果受到各种社会、交际、认知因素的制约,人们将制约写作行为的修辞环境称为语境。”[7]电影作品具有视听优势,能够提供逼真的情境,为学生写作创设真实的交际语境。
张祖庆老师充分利用电影作品为学生表达创设交际语境。在《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一课中,学生变成了主人公查理,畅想查理中大奖后可能对父母、爷爷奶奶说的话;在《忠犬八公》一课中,教师借助电影创设语境,学生又变成了小八和上野教授,想象与创作“人与狗的深情对话”。除了直接进入电影情境中,张老师还会组织学生为电影作品写影评、创作海报、为神奇的椅子写广告词……真实的交际语境,激发学生写作的动机,使学生从“要我写”走向“我要写”。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利用电影资源创设交际情境时,除了播放精心挑选的电影视频以外,还要注重教学语言的指导性。例如,在组织学生为《月亮之上》创作海报时,张老师指出“要想吸引大家来看,我们可以做一张海报”“文字尽可能简洁,电影海报要是太长的话,大家就不容易捕捉到情节”;在《畅想图书馆》一课中,张老师如是发布任务:“给视频配一段或几段解说词,把荷兰图书馆介绍给全世界热爱阅读的人。”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创设交际语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写作要求,向学生强调了读者意识和写作的目的。
作为“情境”的电影资源,除了为学生写作提供交际语境之外,还可以作为“表象”,激活学生的想象。“一个人的想象力是以自身记忆表象的丰富程度为基础的”,而具有视听优势的电影可以为学生提供鲜活的表象。张祖庆老师在执教《亚马逊河探险记》时,考虑到学生对亚马逊河很陌生,于是安排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亚马逊河的文字资料,但是这一环节只能让学生形成对亚马逊河知识性的了解;紧接着,张老师播放了《冲出亚马逊》的电影片段,在视听冲击之下,学生脑海中的知识被激活,化为鲜活的表象,为之后的想象与创作活动打下坚实基础。当然,电影资源的这一功能更多针对想象类写作教学,当教师为“如何激发学生想象”犯难时,不妨考虑引入电影资源,为学生提供想象的阶梯。
五、结语
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电影资源的依据和使用电影资源的侧重点均有所不同,区分电影资源在写作课中的存在形态和功能,有助于教师科学地运用电影资源。另外,电影片段的教学功能并不唯一,它可以同时发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用,在不同的写作课上,也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学生学情和电影特点,给电影进行恰当的定位,最大程度地发挥电影资源对写作教学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祖庆.光影中的创意写作——46节电影作文课[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2018:144.
[2]王荣生,邓彤.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33.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36.
[4]王君.王君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179.
[6]朱怡淼改编.中国当代电影与文学互动[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10.
[7]叶黎明.体式、活动、语境——小学习作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4(18):20.0858DF89-9C94-4C4F-957D-BED539320C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