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泣血之声谁人懂?

2022-06-07曹加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5期
关键词:亡国巨变李煜

曹加明,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教师。

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言:“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无疑是李煜的泣血之作。正所谓言为心声,“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正是他苦闷郁结的心灵的低吟。

一、“帘外雨潺潺”——点点滴滴的忧愁

李煜,并不是荒淫误国的庸君,他不仅延续着南唐立国以来的休养生息的国策,让百姓安居乐业,而且曾经琢磨着富国强兵的立国之道;然而世事变迁,并非他个体的力量能够转变,南唐还是无可挽回地成为“一现”的“昙花”……

于是,李煜的忧愁就如“帘外”的“潺潺”之雨,“点点滴滴”,绵长而持久地滴落在词人的心田。伫立窗前,眼前已经不再是南唐的“三千里地山河”,“四十年来家国”也已经在“帘外雨潺潺”中渐行渐远,他的忧,已经无人可以分担;他的愁,更是无人可以倾诉;他的孤独愁苦,只有“帘外”的“潺潺”之雨相伴,那雨声绵长持久,一点一滴,滴在了失去了家国,亦失去了自由的李煜的心田……曾经惯看春花秋月的李煜,再也不是那个前呼后拥、被“众星”捧在核心的“明月”;更可叹的是,他连最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无处可寻,再也不是那个无拘无束的自主者;没有了自主的空间,甚至没有了自主的时间,于是,词人的满腹才情无处安放、百无聊赖的时间无法打发,只能“呆呆”地望着窗外,只能静静地听着“潺潺”的暮春之雨声……一滴又一滴,那么清晰,滴在远离“故国”的李煜的耳畔,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春意阑珊”——时光流逝的无奈

更为可叹的是——此番日子何日才有个尽头呢?“春意阑珊”,美好的春日将尽,而对于李煜而言,这苦难的日子其实才刚刚开启。一面是时光的流逝,无法逆转,欲留而不得;一面是囚徒困境的展开,欲拒而不能;这是何等的纠结与矛盾啊!

正如黄庭坚所言的“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日的美好,谁人不愿挽留呢?更何况是李煜这样的拥有大把的“闲暇”时光的“闲人”呢?已经没有潜在的“疆土”需要李煜去开拓——当然,事实上李煜在位时也并无所谓的英雄豪杰的开疆拓土的“雄心壮志”,李煜更多的是安民的想法和措施;已经没有天下黎民的冷暖需要李煜去“操心”——李煜此时只能够为自己的安危处境而思虑,然而命运却并不掌握在他自己的手里,欲把握而无法掌控,这是何等的悲痛!于是,李煜只能怅然地面对着自然的“春意”,一天天,一月月,从春意初上柳梢头到“春意阑珊”,在无法左右自己人生的困顿中,眼睁睁地任时光匆匆流逝——其中的一面是苦海边,何处是尽头的盼望;一面又是“春意阑珊”,何处留“春光”与“春意”何时再重回的无奈!

三、“不耐五更寒”——身心俱寒的颤栗

一句“罗衾不耐五更寒”,道出的不仅是李煜的身体感受,更是词人内心的纠结与颤栗。当初的南唐国君李煜自然是无须为衣食冷暖而忧虑的,可是沦为北宋皇帝阶下囚的李煜不但感受到了“春意阑珊”后的“五更寒”,更领略了内心的寒冷与孤寂。

“故国”的李煜何曾有过“罗衾不耐寒”的感慨,但是,时过境迁,从繁华跌落到人生谷底的李煜,这一次,是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了五更的寒意和难眠……比起温暖湿润的金陵,开封自然是多了北方城市的寒冷干燥,特别是在入夏之前,黄河流域的天气哪里会有长江中下游那般温润呢?更为重要的是,对于身为北宋皇帝阶下囚的李煜而言,比身体的寒冷更加让人忧虑的是他内心的寒冷——“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不仅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心声,也同样是继位的宋太宗赵光义的人生信条,兵败降宋之后,仰人鼻息的李煜只能是战战兢兢地过一天是一天,李煜内心的颤栗比起身体的寒冷,只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由锦衣玉食、身心自由的一国之君之位,滑入身心俱寒的囚徒逆境,其间巨大的人生反差带来的心理震颤,可想而知,会是多么的巨大!由自由、自主陷入朝不保夕的人生困境,无疑会让内心高度敏感、极富艺术气息的李煜产生泣血之痛!

四、“不知身是客”——亡国贱俘的苦痛

事实上,亡国贱俘的苦痛,李煜是一刻也未曾摆脱,“梦里不知身是客”——现实中的他,无时无刻不是如太史公所言的“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那般,纠结、苦痛始终萦绕着他的心。那么,何以摆脱这挥之不去的耻辱与苦痛呢?

现实中的力挽狂澜、东山再起显然对于李煜来说是不太可能的,那么,他只能在梦里寻觅些微的放松与自由了——“梦里不知身是客”,只有入梦,李煜才能短暂地忘记现实的苦痛,只有在梦中,李煜才能卸下那份沉重。然而,是梦,就终有醒来的那一刻,不仅失去了一国之君的高贵地位与身份,甚至也失去了基本的人之为人的尊严的李煜,从短暂的梦中醒来的时候,跌入的是让他羞愧、难堪不已而又无法跳脱出去的亡国贱俘的生命逆境!椎心泣血的苦楚,实在是无法摆脱,只能期望在梦境中减轻,这究竟是身为“亡国贱俘”的李煜的幸运,还是“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李后主的另一重不幸呢?后世读者,究竟是应该苛责李煜的“文艺范”的“矫情”,还是应该同情专制屠刀下的沦为庶民而不可得的宿命呢?

五、“独自莫凭阑”——不忍直视的巨变

家国剧变,人生命运的跌宕,让李煜无法直接面对然而却又不得不面对,因而,他只有坦诚地自我安慰——“独自莫凭阑”,因为“无限江山”已不再属于他,更因为“别时容易见时难”!

事实上,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难以面对、不忍直视的巨变,虽然这些巨变大多不是李煜眼前的“无限江山”,但是,人们常会面临着李煜的“獨自莫凭阑”的类似困境——后世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不也是不忍“凭阑”的慨叹与愁怨么?如果说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之凭阑远眺中尚有些机会,如果说范仲淹的“明月楼高休独倚”的愁肠中还不乏机遇的话,李煜的“独自莫凭阑”则无疑是彻底的泣血的绝望了……想必身在帝王家的李煜是清楚自己的未来和命运的,因而才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远离故国是“别时容易见时难”,才在《乌夜啼》中慨叹“几时重”的。与其说“独自莫凭阑”是文人李煜的脆弱,不如说“独自莫凭阑”是人类在面临着沧桑巨变时的生命慨叹!

六、“流水落花春去”——个体生命的觉醒

人,最难得的是清醒与从容。忍受着泣血之家国与个体之痛的李煜无疑是一位清醒者,他没有像刘禅那样以“此间乐,不思蜀”来忽悠宋朝皇帝、忽悠自己,而是提起文笔,挥就了“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千古名句!

其实,李煜挥就的又何止是传颂千古的名句呢?他饱蘸着血泪写下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何尝不是人类作为个体生命觉醒的宣言呢?冷静的李煜,发现了人世间的那些美好,甚至还有人世间的繁华,都会流逝,都会远离——“流水落花春去也”。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李煜对曾经的美好视而不见,“天上人间”之“天上”的繁华与“人间”的“平凡”,李煜而今都切身体悟到了,特别是由“天上”的繁华跌落到“人间”的“平凡”,甚至是跌进了欲为常人而不得的苦难深渊。此刻的李煜可以说,比起身为南唐国君时更加清醒、更为冷静,他终于意识到——没有永恒的繁华,也没有永远的身份地位,甚至也没有恒久的个体生命……重要的是,人类需要清醒地面对,看清生命的常态,懂得对于生命而言,最需要的其实并不是帝国与无尽的江山,而是冷静、理智与从容。从这一重意义上来说,李煜留给我们后世之人的不止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佳词丽句,甚至也不止是刻骨铭心的泣血之作本身,更是“豪华落尽”后的清醒与从容,这无疑对于物欲滚滚的当代人有着相当的生命启示意义!

透过李煜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不耐五更寒”“不知身是客”“独自莫凭阑”“流水落花春去”语言表层,我们读到的是点点滴滴的忧愁、时光流逝的无奈、身心俱寒的颤栗、亡国贱俘的苦痛、不忍直视的巨变、个体生命的觉醒。

李煜的泣血之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无疑是将李煜从卑微的“亡国贱俘”拉升为心灵阔大的觉醒者的杰作之一,作为个体生命而不是作为一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敏感、细腻、丰富、清醒的“人”的情感世界……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但愿我们能够真正听懂李煜的泣血之声,但愿我们能够从词的语言世界走向“人”的心灵世界,这不仅对理解、读懂李煜有意义,更对读懂、认清我们当代人自身的生命有意义。24D4F802-07DE-49A7-9AA4-9898777CBAA0

猜你喜欢

亡国巨变李煜
2022 在巨变的时代中
赵匡胤:卧榻之侧,容不得李煜长吁短叹
我们家的小“坑货”
“亡国”与“亡天下”的金石学
误做皇帝的李煜
陈后主亡国
图表
那些年他们这样迎国庆
李清照词中“愁”的意和蕴
性格决定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