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艺术因素与美学力量的辩证统一
2022-06-07邹茜
邹茜,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郭沫若的短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虽然只有短短的七行,但还是成为了中國新文学早期的重要作品,也是郭沫若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这么一首短诗,为什么可以成为郭沫若早期的代表作之一,进入中国新诗的历史,并且收入中学语文教材?主要是与它本身的容量与质量直接相关。以下我拟从“音乐与绘画的统一”“实景与虚景的统一”“广阔与尺幅的统一”三个方面,探讨一下这首诗在艺术形态上的特点及其基本的构成方式。
首先是音乐与绘画的统一。一读这首诗,我们会发现它的音乐感特别强,同时也具有强烈的绘画之美,并且做到了两者的完美统一。同时,读完了这一首诗,我们发现它所呈现的,就是诗人站立在日本北方的某一个海岛上,所看见的太平洋和北冰洋的情景。诗人将眼前之所见,以自我叙说的方式告知了我们,让我们也可以感觉得到它的存在,并且是一种真实可靠的存在。“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这是诗人从站立的地方所看见的天上之景象;“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这是诗人从站立的地方平视周边,所见到的大海中正在出现的景象。而在天地之间所呈现的,是诗人在此时此地所看见的“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北冰洋的“晴景”是整个空间的上面的一层;“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太平洋的涌动是整个空间的下面的一层。如果我们从地理空间的角度而切入,就可以发现诗人在这里有意地构造了天与地之间的多层景象。诗人站在太平洋北边的海岛上,观看更北方的北冰洋的风光,体现了一个画家的眼光与强大的构图能力。同时,这首诗音乐的感觉和效果也特别明显,主要是体现在句子的反复与句子的切断所形成的艺术结构,以及押韵而形成的具有特别美感的韵律上面。从句式的构成而言,诗中有一些是长句,更多的则是短句,其中有三行都是由短句或词组而组合起来的。“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就是诗人故意切断的,但又被他组合起来了。同时,这首诗中还有许多重复的句式,如“不断的”“力的”等。除了上面所例举的语气词之外,还有不少的语气词是其他诗人所少用的,成为了加强节奏的重要方面。从韵式的构成而言,诗人所押的,并不是一以贯之的某一个韵,而是形成了由几个方面的韵词所构成的一种复韵结构。首先是尾句所押的是语气词“哟”,反复地出现在行的末尾,产生了一种特别的音乐效果。另一方面是由实词所构成的“推倒”“洪涛”和“创造”,在诗中形成了一种间韵(并不是每一行都在押韵)之美感。全诗形成了一种音乐与绘画的结合,并且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让诗人的抒情和艺术意境,上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这是一首诗,同时也是一幅画,还是一首歌,更是一首乐,并且实现了几个方面艺术因素的完美结合。也就是说,后人根据这首诗可以进行二度创作。
其次,是实景与虚景的统一。在这首诗中,有一些自然是实景,如“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我眼前来了的洪涛”之类的,这是诗人抒情的基础,出自于诗人此时此地的地理感知;而“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之类的,则是一种虚与实的结合,体现的是诗人的想象能力和抽象能力,对于诗的艺术表达而言特别重要。而后面的“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之类的,特别是“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和“力的律吕”之类的,则全是一种虚景,也就是说这不是诗人眼前之所见,而只是诗人的一种感觉,和一种情感的表现与情绪的渲泄。从全诗的艺术构成形态而言,前半节多半是实景,后半节多半是虚景,然而也不尽然,而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形成了虚与实的结合,前与后的统一。而正是实景和虚景的统一,才让诗人在短短的七行诗句中充分地表达了自我力量的存在,同时也是通过一种自我的力量,并在此基础上表现了自然的伟力,存在的伟力。如果只是写实,则可能只是一幅画;如果只是写虚,则可能只是一首曲。诗人在这首诗中,实践了中国自古以来的诗歌创作所形成的一个美学原则,这就是以实写虚,以虚写实的原则,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再次,是广阔与尺幅的统一。这首诗中所表现的空间是很广阔的,在诗人眼里的太平洋和北冰洋,都通过一种诗的方式而呈现出来;天上、大海和大地上多层次的景观,也被诗人呈现出来。这里的“太平洋”“北冰洋”和“地球”意象所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广阔,并且诗人同时通过自我的感叹与呼叫,无限地加强了这种广阔的幅度与自然界所拥有的强大的力感。然而,诗人在这里也不是无限地对表现对象进行扩大,而多是以具体的眼前之景为基础,所以我们没有感受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政治抒情诗的那种空洞,也没有感受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民歌中的那种不适当的夸张与无知的狂叫。可以说,诗人在这里是以尺幅表现了全体,是以此景而表现了彼景,并且进行了超越性的创造。“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虽然是可大可小的景观,然而在总体上却是具体的;“北冰洋的晴景”“无限的太平洋”则是幅广大的画面,然而也是相当具体的一种存在。“来要把地球推倒”这一诗句,体现了诗人高度的想象力,在诗人看来地球虽然很大,然而也是一种具体的存在。“滚滚的洪涛”是具体的,但也可以是很广阔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是在小的具体与大的广阔之间取得了一种平衡,并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当然,诗中最大的形象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诗人,这样的形象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首先我们不知道地球的“边”在哪里?一个人是如何“立”在那里的?同时他又是如何“放号”的?他为什么要在那里“放号”?这也许是前无古人且后无来者的意象或形象,是诗人的独创,具有特别强大的美学力量与重大的美学价值。他是具体的存在,也是广大的存在,是两者之间的有机统一。
总体而言,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情感丰富而充实,想象大胆而奇特,意象新鲜而具体,具有立体的空间感和强烈的音乐感,情境交融,远近一体,长短一体,虚实一体,是中国新文学早期不可多得的杰出作品。而之所以如此,首先就在于诗人在这样的短小篇幅之中,将多种艺术因素集中在一起,将多种美学力量统一在一起,将自我的地理感知与艺术想象融合在一起,将自我的强烈情感与时代之气象渗透在一起,所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气象和气势,强大的感染力与永恒的生命力也由此而铸就,并且也将由此而传之久远。4E3DB378-B6A4-4F9C-BB46-B50B76E7AA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