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红色经典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
2022-06-07王茜
王茜
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因此中小学教育高质量的发展,其根本落实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上。“立德树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贯彻的基本理念,必须践行的根本任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基本理念”中提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该“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1]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中,每一位学生都不能置身事外,做一个旁观者,他们是当代的中国梦伟大复兴进程中的见证者,更是将来中国发展的推动者,是中国更伟大成就的创造者。
红色经典阅读的过程,便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过程。红色经典文学作品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应该尘封在历史的博物馆中,而是在新时期依然有其育人价值。中国经历的风霜雨雪,中国趟过的漫漫征途,都具有跨越时空的教育意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在推进经典阅读中,笔者推荐给学生以下几部红色经典书籍:《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山乡巨变》《暴风骤雨》《红旗谱》《红岩》《青春之歌》《创业史》《林海雪原》……学生可以在这些热血澎湃的文字、热泪盈眶的故事中真正去追溯人生的价值,感受青春的意义。
一、红色经典阅读教学缺失的原因及危害
(一)红色经典阅读教学缺失的原因分析
首先,从教学上看,当前阅读教学重心倾向古诗文,红色经典文本未受重视。很多高中语文教师认为古诗文教学是最容易把握的,因为其中涉及的字词解释、句式分析、古今翻译等知识点是可以形成一定的教学“套路”,学生通过背诵、默写,可以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教师通过随堂检测,也可以简单且快速地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因此在必修教材的文本选择上,教师会自发地将古诗文作为教学的重心,而現代文阅读则轻描淡写地带过甚至直接放弃。另外,红色经典文本在课内外阅读教学文本中更是少见。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至必修五的名著导读中,有中国儒家典籍《论语》,古典小说《红楼梦》《三国演义》,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国美学著作《谈美》,外国经典小说《唐吉诃德》《高老头》《巴黎圣母院》《大卫·科波菲尔》,莎士比亚的戏剧。这些文学作品自有其优势,但是让学生直接接受家国情怀教育的文本则相对缺失,大概只有巴金的《家》一书中涉及到中国青年在社会风云动荡中的人生道路选择问题。不同的文本所蕴含的自然、人文情怀自是可以让学生有不同的体悟,产生丰富的情感,但是,我们更需要给学生树立一个精神的坐标,这个坐标可以让学生的思想与情感有了导向,而红色经典文学的作用便在于此。可惜的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红色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资源并没有受到重视。
其次,学生的阅读上存在误区。当前学生在阅读上带着娱乐的性质、呈现碎片的状态。娱乐化阅读体现为学生对畅销书与网络小说的追捧。学生推崇畅销书,让阅读世俗化、娱乐化,网络小说的高点击量更让阅读成为一场饮鸩止渴的狂欢。这些小说的“架空”情节,容易使学生产生“躺平”也能“躺赢”的想法。可是在现实中,美好与幸福永远都是奋斗出来的,而“躺平”的思想,永远不可能等来“躺赢”的幸运。而碎片化阅读更让阅读支离破碎。信息的膨胀挤占了阅读的时间,弱化了阅读的力量。手机刷屏的流水式信息获取急躁的、激进的,是不可能打通文本的经络,触碰文本的灵魂,更容易导致评价的失当。真正的阅读应该如静水流深,沉稳而平静。
(二)红色经典阅读教学缺失的危害
红色经典阅读教学缺失带来的直接危害就是价值观的错失。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需要红色经典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去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惜的是,红色经典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正逐渐被年轻的一代所遗忘。而7月7日香港大学学生会评议会通过“哀悼袭警凶徒”的议案,更是在挑战社会的道德底线。这种将恐怖主义“美化”的行为直接反映出价值观的歪曲带来的严重后果。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自立自强的过程中,那些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的伟业,也许仅仅成为留在纸上的文字符号。那些凛然正义的爱国情怀被剥离了血肉联系,在学生的意识中也许只留下淡漠的微红。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与反省的。学生崇拜的英雄,来自于美国的电影、日本的漫画,他们所树立的人生观立足于异国的文化,而非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这势必会造成学生个体价值观与中国主流价值观的差异。中国有自己的英雄,中国的美好今天是这些先烈用血肉之躯与钢铁意志铸就的,我们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这种红色精神更真实,更震撼,更能振聋发聩。
二、红色经典阅读教学的育人价值
育人的价值在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仅仅在知识的获取和突破,更应该具有发展生命的意义。对于语文学科而言,要探究育人价值,需要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着手。因此,笔者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角度来分析红色经典文学的育人价值。
首先,从“语言建构与运用”角度看,语言的表达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关注点,每一个个体对于世界的观点与看法的形成与语言紧密相关,通过语言的桥梁,然后才有对世界的认识与思考。红色经典文学的首要意义便在于此。具有精彩表现力的语句所形成的激荡人心的语言节奏是当下诸多文章所不能达到的。
其次,从“思维发展与提升”角度看,“学习文学作品,要重视其对发展形象思维的意义,发挥其对思维品质的重要作用。”[2]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带动的是形象思维的运行,通过情节、人物、环境等直观表象进行思考,通过类似的“直觉”“本能”进行价值判断,进而分析作品。学生在阅读《青春之歌》,首先感叹于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历程,进而去探寻有着复杂的身世、不幸的家庭遭遇的主人公,为什么能够由开始的逃离转变为敢于抗争,在革命的道路上思想不断升华,最终谱写一首壮丽的青春之歌。通过故事去讲明事理,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思考。因此,阅读红色经典文学,可以进行思维品质的锻炼,让学生学会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F14E2FD4-7232-479F-B65B-E7EE54A014A3
第三,从“审美鉴赏与创造”角度看,强调文本内在精神的积极导向过程其实就是审美价值的追求过程。在红色经典文学阅读中,学生学会解读什么是“美”,如何表达“美”。书中那些人物的成长经历,同样映射着学生的成长,书中人物的精神世界也在不断品读中逐渐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质,进而关照当下,在自身的生活实践中去明辨是非,辨别善恶。“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或者已经积累的阅读体验,从文本中激发出新的联想和想象,对文本的意义加以适当的引申。”[3]读《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跟随丁玲去追寻暖水屯土地改革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过程,并思考人性该如何复归;读《青春之歌》,在伴随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中去探索青春的意义……红色经典的阅读过程是审美熏陶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民族责任感。
最后,从“文化传承与理解”角度看,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他们成长的过程,育人要育心。注重文化的积累与熏陶,最终有助于学生塑造完美人格。
阅读红色经典,抒写爱国情怀。拥有正义、忠诚、善良、宽容的品质,去担负使命与责任,选择明朗光明的前方,让教育不仅仅留在知识的层面,而是升華为生命的价值追求。
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为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告诉他们,青春不是个性的叛逆,而是有更有意义的事情去做。如今,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每一位青年的手中,只有在积极文化精神的指引下,我们的学生才能形成努力拼搏、坚定务实的优秀品质,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
三、红色经典阅读教学的实现路径
要想推进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必须要关注的是教学的有效性。而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落实在阅读的品质上。这种品质来源于阅读文本的质量,经过教学规律的检验,归结于学生思想上、心灵上的获得。
(一)学而时习之,以促其思
我们不能用因循守旧的方式去传承红色精神,传统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是不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更不符合阅读认知探索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只会钝化感知,无法达成教育的目标。
“如果我们把语文教育比作一个人,那么知识和技能相当于骨骼,课文相当于血肉,情意相当于精神。”[4]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什么人”“什么事”的简单认知上,更是要深入文本,打通时空的界限,关注书中每一位人物的精神世界,去透过血肉触碰灵魂。可以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再现人物的人生轨迹,可以探寻情节的矛盾和焦点,追寻人物选择的原因。
《青春之歌》阅读活动设置示例:
阅读活动设置1 制作思维导图,回顾林道静的人生轨迹。
关键词:出逃——成长
阅读活动设置2 思考林道静成长的原因
通过这些学习活动,让学生认识到那些真正高尚的灵魂,是不会惧怕于磨难和挫折,不会屈服于威胁和恐吓。纵然身处深渊,也会拆下肋骨做火把,要用自己的生命照亮中国的前程。
(二)学而时积之,以增其文
学生的写作首先遇见的问题就是素材的积累。尤其当学生面对国家、社会等宏大主题的作文题,学生往往会感叹素材积累的匮乏。单一化、同质化的素材会让文章单调无味,在考场作文中频频“翻车”。红色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增厚了学生的素材积累,作品中每一个鲜活的人物,每一个动人的事件,都可以成为宏大主题作文中有力的论据。素材的丰富带动了思维的品质,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素材积累示例:为《红岩》人物制作简历
(三)学而时述之,以深其情
在红色经典作品的阅读中,学生的情绪发生波动,情感受到激发,精神受到鼓舞,这个时候需要给学生一个认识生成的渠道。让学生动脑动笔,通过写作去获得更深刻更丰富的体会。没有情感的写作智慧让作文流入“假大空”的套路,刻板缺乏灵动。真正能够打动读者的文章应该是由内而外的情感喷薄。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独特情感才能够力透纸背。
情感是丰富的,思考是个性化的,而表达也应该是多种形式的。在活动中,我通过书信、演讲稿、剧本改编、辩论赛、人物访谈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写作活动设置示例:
每位同学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书目进行分组,每组六人左右,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确定表达的主题,展示本组的阅读感受。
学生习作片段展示:
范例1 主题:《信仰与选择》 阅读书目《红岩》
回首往昔,铿锵岁月。君不见放弃锦衣玉食生活的刘思扬,为了信仰,义无反顾。君不见巾帼英雄江竹筠受尽酷刑坚贞不屈。所有今日一切,都来自革命者的艰苦奋斗、舍生忘死。
泱泱中国,兴衰荣辱,不知凡几。而如今,崭新的中国画卷已铺展在大家眼前。泽被万里,无远弗届,袁隆平海水稻实验再获成功。上九天揽月,天问携祝融造访火星;下五洋捉鳖,深海探测器直抵马里亚纳海沟。
中国的发展亦是世界发展之助力。既知来路,更当携手共进,共赴新时代的广阔征途。昨天、今天、明天,我们接力前行。
——《百年惊涛过,共赴新时代》
范例2 主题:《青春永恒》 阅读书目《青春之歌》
在青春的旅途中,我们路过惊喜,承受失望,一路慌张,一路成长。立于十八岁这样崭新的起点,我们如何走好自己的青春旅途。我认为,革命先烈给我们明确的方向。我们应该以坚韧的姿态挑起责任与担当,去体悟生命的悲喜,体察社会的冷暖。同学们,小至家庭、大至社会、国家,我们应承十八岁之责,无悔于青春、国家。
——《沐浴朝阳,必承重任》
(四)学而时行之,以立其德
阅读,并不是只能局限于一方书桌,而学生思想认识的升华也不是停留于纸上谈兵。“立德树人”永远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牢记的使命。当学生为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而热泪盈眶,为他们舍生忘死的精神而击节赞叹的时候,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能够去更大的天地去探索、去突破。深入生活,体察社会,给予时代更深切的共情,以青春的姿态、以赤诚的热情关注时代、投身社会。
因此,可以构建课内阅读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阅读体系,让红色经典阅读在实践中有计划地逐步推进。
实践活动设置示例:
1.利用本地资源,追寻红色记忆:学生利用假期,参观周恩来纪念馆,大胡庄八十二烈士陵园……
2.投身社会实践、践行道德风尚:走进社区服务站,环境保护志愿者,给山区的孩子送一本书……
将红色经典融入到语文教育课堂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通过合理的阅读教学设计,将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引领学生感悟红色精神的内涵,予以他们的精神滋养。
中国共产党已成立100周年。百年之间,一代又一代的先驱者为中国独立自主、繁荣昌盛宵衣旰食。阅读红色经典,让青年学子能够沿着历史的脉络去目睹中国百年进程中绚丽多姿的历史景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担起未来的使命,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顽强拼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3.
[2]韩涵.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中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语文教学通讯,2020(9):26.
[3]宋文权.个性化阅读探微[J].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2008(10):28.
[4]张心科.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语文教学通讯,2020(2):15.F14E2FD4-7232-479F-B65B-E7EE54A014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