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暴力屡禁不止,都是荷尔蒙惹的祸?

2022-06-07赵凯

现代家长 2022年5期
关键词:暴力事件暴力校园

赵凯

孩子进入了青春期,尤其是男孩,往往喜欢好勇斗狠,有时甚至恃强凌弱,导致校园暴力频频发生。男孩的暴力倾向是如何形成的?

近几年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施暴者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

近期,中学校园暴力事件频发,而且情节恶劣,后果严重,引起了广大家长的关注。

2022年3月18日下午,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马召初级中学,学生小华(化名)因上厕所与同学发生冲突,被多名初三学生围殴,导致闭合性颅脑损伤、多处软组织损伤。

2022年3月31日晚,安徽省灵璧县渔沟中学男生宿舍发生斗殴事件,导致一名初二男生死亡。此案被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

2022年4月15日,安徽省宿州市碭山县第五中学发生校园暴力事件,两名学生在厕所内对一名同学拳打脚踢,围观者用手机拍下视频并传至网络,同样造成了恶劣影响。

事实上,近几年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屡禁不止,施暴者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

2021年3月27日,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7名高一男生在宿舍里对一名同学实施殴打、侮辱等行为。暴力行为包括扇耳光、脚踹,并反复要求被打男孩下跪道歉。受害者报案后,施暴者都受到了制裁,年满16岁的因涉嫌寻衅滋事罪,被依法刑事拘留。

2014年5月23日晚,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五矿中学发生一起学生斗殴事件,1名学生当场死亡,2名学生经抢救无效死亡,1名学生受伤。

2011年,北京某学校,多名学生将一名男生抓到厕所,逼迫其吃下粪便。受害男生犹豫了一下,便遭来众人的毒打……施暴的学生哄笑,对受害男生进行语言侮辱,并将该过程录成短视频发上网。

校园暴力为何屡禁不止?原本可爱的孩子,怎么到了青春期却成了暴徒,出手如此狠毒?

带着这些沉重的问题,笔者采访了教育界人士和相关法律、心理学专家。

孩子们的暴力行为,客观理由并不重要,他们或好勇斗狠,或恃强凌弱,无非是想证明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了

天津育才中学语文老师、资深班主任郜国平说:“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中学男生脾气坏是荷尔蒙惹的祸。家长大多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把心理健康当回事,但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怎么能安心学习呢?除了打架,孩子早恋、厌学、离家出走也是一种自暴自弃式的暴力。”

珠海心理咨询师雷云燕认同郜国平的观点:“近期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都可以看作‘初二现象的极端个案。被害者和施暴者的年龄都在14岁左右,正处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期,荷尔蒙分泌旺盛,自我保护、自我认可的心理需求空前强烈,同时自我克制能力又相对薄弱,出现暴力行为并不奇怪。”

雷云燕认为,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用“矛盾”两个字来概括:“生理发育的急剧变化和性意识的萌动,引导青春期的孩子尝试突破儿童模式的束缚,但由于刚上初中,学习压力增大,他们的渴望和好奇不得不压抑在心里。到了初二、初三,随着独立意识的增强,孩子会产生更强烈的心理冲突,比如渴望摆脱父母和老师的控制,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他们希望独立,但又不得不在经济、生活、情感和学习上依赖父母和老师,这就构成了他们内心的矛盾。这样的矛盾心理就像一堆干柴,沾上一点火星就能燃起熊熊大火。”

中国医学科学院脑科学研究所的顾宝林博士从医学角度来解释青春期男孩的暴力倾向:“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大脑的两组神经在不断地变化:冲动性神经不断地修剪,稳定性神经不断地增长。在青春期,这个过程显得特别明显,如果冲动性神经修剪得不及时,或者稳定性神经生长不充分,都可能出现一些行为和情绪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冲动,做事不计后果。在青春期,孩子的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等都在发生重大的改变。有研究发现,青春期孩子的大脑会大量分泌蛋白质,使孩子忽视他人的感受,行为带有冲动性,同时注意力和记忆力都会减弱。”

广州家庭教育学会的林长彬教授指出,中学生喜欢争强斗狠有深刻的心理原因:“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两个男生为一点小事而争斗,甚至闹出人命?其实,孩子们的暴力行为,客观理由并不重要,他们无非是想证明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了。”

林长彬解释,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尤其是刚刚跨过青春期门槛的初中生,许多行为都是在展示与成人平起平坐的渴望。这一行为的走向取决于孩子对所谓“长大”的理解。如果长大意味着挣脱束缚,孩子就会反抗一切限制,出现被父母称为“逆反”的行为;如果长大意味着能够自我保护,孩子就会拼命捍卫自己的安全和尊严,与同龄人好勇斗狠,而且不计后果。

“有的中学生情绪波动很大,经常为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而变得暴躁、偏激和固执。”林长彬强调,“对此,家长和老师要做到心里有数,对孩子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尤其不要嘲讽、贬低他们,以免激化矛盾。”

青春期暴力倾向很有可能酿成严重后果

青春期暴力倾向很有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对此,南昌律师范国瑞深有感触:“青春期暴力很容易演变成严重伤害、暴力抢劫强奸、行凶杀人等犯罪行为。孩子们作案的突出特点是不计后果,手段之狠毒令人毛骨悚然。国外也有类似案件,比如,日本神奈川县一所中学的两名学生,因不满老师的管教,居然囚禁、殴打8名老师长达1小时,造成两名老师下颚骨折,一名怀孕女教师险些流产。”

大同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刘士芳认为,青少年犯罪的另一个特点是突发性较强:“青少年年龄小,社会经验少,考虑问题比较简单,犯罪动机单纯,很少预谋。我参与审理的两起伤害案较有代表性。第一起,两名中学男生因争夺校园里的乒乓球台而发生口角,其中一名男生掏出书包里的水果刀,当众捅了对方十多刀,直至对方死亡。另一起案件更荒唐:14岁的李某在公交车上与陌生男子撞了一下,两人发生口角,发生扭打。下车后,感觉吃亏的李某尾随陌生男子到偏僻小巷,用石头猛砸对方后脑,致其头颅受伤,成为植物人。”

范国瑞提醒家长,一定要在家庭教育中加入普法内容:“要让孩子从小了解法律知识,清晰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能由着性子胡闹,更不能做事不计后果。要知道,虽然我国法律出于保护未成年人的考虑,对未成年人犯罪予以宽大处理,但并不是不制裁,对个人而言,其后果同样是严重的。”FF00264C-2302-40D8-9588-29F7ADA49B6D

如果孩子在进入12岁青春期之前心理营养匮乏,以后就很容易出现偏激行为。要为孩子提供充足的心理營养,关键在于改善家庭环境

澳大利亚家庭问题专家史蒂夫·比达尔夫在其著作《养育男孩》中总结,男孩子的成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6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更依赖母亲,与母亲的关系非常亲密。

第二个阶段是6到13岁。这个阶段的孩子,依旧与母亲关系更密切,不过,父亲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如果父亲陪伴的时间多,而且能够引领孩子,对于孩子身心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个阶段是14岁到成年。在这个阶段,男孩从幼稚走向成熟,父母在这个阶段不再是主导者,孩子更需要一个正直、成熟的男人来引导,所以,父母在这个阶段需要给孩子挑选好的引导者。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文采博士认为,一个健康成长的孩子,需要在12岁青春期到来之前,就具备充分的心理营养,包括被父母无条件地接纳、理解生命的重要性、具备起码的安全感、经常被父母肯定和欣赏、有学习的榜样、有选择的自由等。如果孩子生长在问题家庭,其对心理营养的需求很容易被父母忽略,孩子的心理有可能失衡,内心产生怨恨,甚至无法相信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当他进入青春期,体力达到一定水平,就很容易出现偏激行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提醒家长注意“心理问题滞后反应”现象。她举例说明:“大家还记得‘4·16美国弗吉尼亚校园枪击案吗?2007年,23岁的韩裔青年赵承熙在大学宿舍和教室大开杀戒,一共枪杀了32个人,最后举枪自尽。这个案件当时震惊世界,因为赵承熙似乎没有杀人理由。其实,真正的原因要从他8岁那年从韩国移民到美国开始讲起。他从韩国到美国,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文化,还有听不懂的语言,很不适应,但父母为了办手续都回韩国了,把他和姐姐留在美国。他的心理出现了严重的创伤,这个创伤就是恐惧和仇恨。从心理层面上讲,他从8岁就开始预谋报复社会了。那么,为什么直到23岁才实施杀人?因为在美国,到了21岁才可以买枪。”

李玫瑾强调,人的命运取决于其人生早期:“当我们发现一个孩子出问题的时候,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的根源,往往能追溯到他的童年。家长们要清楚,心理抚养是有关键期的,这个关键期就是林文采博士所说的0~12岁。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理念。”

上海心理咨询师宋晓林认为,家长为孩子提供充足的心理营养,关键在于改善家庭环境:“在长期的咨询工作中,我发现性格暴躁的孩子大多出自有缺陷的家庭:有的父母忙于生计,无暇或无力承担家庭教育责任,使孩子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有的父母教育方式不当,或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自私、任性的习惯,或简单粗暴,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叛逆行为……任何一种缺陷家庭,都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负面影响,轻则使孩子自卑、厌学、人际关系不佳,重则导致孩子出现人格缺陷,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对此,父母一定要反省,主动改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法,防患于未然。”

编后:

“成人体力,儿童大脑”最可怕

在网上搜索校园暴力事件,不禁毛骨悚然。受害者有的受伤、有的致残、有的丧命,说明施暴者有不输于成年人的体力,但他们施暴的理由又是那么牵强、幼稚,说明他们的身体、心理组合是典型的“成人体力、儿童大脑”。

我们不可能限制孩子的身体发育,只有未雨绸缪,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就加强法制教育,全面提升孩子的心智水平,让孩子用理智的缰绳约束自己的一身蛮力。

校园暴力的参与者并非只有男生,女生施暴同样手段残忍、后果严重。因心理机制男女有别,本刊将邀请专家另行讨论。

【编辑:陈彤】FF00264C-2302-40D8-9588-29F7ADA49B6D

猜你喜欢

暴力事件暴力校园
反性别暴力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暴力的班长
暴力和痛苦
“疆独”暴力袭击我驻外使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