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心两件宝
2022-06-07
受访专家
李庆海
主任医师,国家名老中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首届河南省名中医,第六批国家中医继承人指导老师。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老年病分会常委,中国针灸学会针药结合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等。擅长运用中医诊治心血管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疑难病、老年病及内科疾病等,特别是运用中医药防治冠心病、逆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免于冠心病冠脉支架植入术和冠脉搭桥术)、中医药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难治性心律失常。
国家级名老中医李庆海先生给大家带来了他在临床必不可少的两件宝贝——“龙”和“龙须”,李教授说它们是自己治疗高血压等心血管类疾病常用的两味药材。这里的“龙”指的是蚯蚓,“龙须”是玉米须,两者合称“中医护心两件宝”。那这两件宝是如何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
中医逆转心肌肥厚、顽固性高血压
临床中,心肌肥厚、顽固性高血压都很难逆转,特别是心肌肥厚,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可能导致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发生猝死。心肌肥厚是室间隔和游离壁厚度超过正常数值所导致的,心脏室间隔厚度的正常值为男性不超过11毫米、女性不超过10.5毫米,其高危人群是高血压患者和中老年群体。当超过这个安全數值时就会产生心肌肥厚,如果不加以控制任其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导致重大疾病的发生,所以心脏减肥刻不容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关论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六十,阴萎,气大衰。”意思是40岁以后人的正气就会有所衰退,等到60岁以后正气会进一步衰退,由于正气不足无法正常推动气血的运行,就会导致成痰、成瘀、成湿。当痰瘀湿阻滞血脉时,会出现脉胀、血压升高的状况;当痰瘀湿上扰清窍的时候,清阳不能上升,就会出现头晕、头沉、头疼等情况;当痰瘀湿上犯于心,到达心脏部位时,心窍被痹就会出现心肌肥厚的情况,随着心肌肥厚的进一步发展会导致心脏的严重病情。心脏病的出现归根到底在于正气不足导致体内出现痰湿瘀。而痰湿瘀长期阻遏心脉心窍,会导致血脉不畅、血压升高,从而引起左心室肥厚,进一步发展成严重心脏事件,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猝死等。
中医药在逆转心肌肥厚、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针对主要病机,李教授推出了潜心研制的益气化痰祛瘀利湿降浊法,通过中医疗法成功帮助很多患者逆转心肌肥厚,平稳控制血压。在《养生堂》节目现场,李教授邀请自己治愈的患者用现实说话。
病例1:心肌肥厚患者
患者赵先生,今年53岁。他在5年前因严重的心绞痛而检查出心脏供血不足,个人感觉睡觉时心脏疼痛、胸闷心慌非常严重等,吃速效救心丸效果也不太行,所以就进行了住院观察。住院期间,通过检查心电图排除了冠心病,在做了超声之后发现心脏肥厚,室间隔厚度达16毫米、左心室后壁厚度达15毫米,均超出正常水平5毫米,最终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在李教授的调理下,经过8个月的长期服药,心脏室间隔厚度和左心室后壁厚度均恢复了正常指标。但自己擅自停药1年后病情复发加重,经常出现胸闷胸痛、心慌、严重头晕等症状,心脏室间隔厚度比最初生病时更厚。李教授继续用含有“龙”和“龙须”的中药药方为他调理,经过半年时间基本恢复正常。李教授还表明,慢性病一定要坚持用药,谨遵医生嘱托,不能擅自停药。
病例2:顽固性高血压患者
患者徐先生,今年72岁,患有顽固性高血压、冠心病,有10多年的高血压病史,曾患脑梗死。在医院住院时反复用药,服用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特拉唑嗪4种降压药也无法控制,血压波动很大,收缩压曾达到240毫米汞柱,导致头晕头痛、胸闷心慌很严重。经病友介绍联系上李教授之后,通过中药调理,血压逐渐得到控制,而徐先生和赵先生使用的是同一个药方。之后,在李教授的鼓励下,徐先生坚持用药,血压已经相对稳定。李教授还对徐先生提出了建议,要坚持用药、适当活动、保持良好的情绪、控制好体重等,做到这些对于未来的健康状态有重要的助益。
中医护心两件宝之“龙”——蚯蚓
李教授在治疗上述两位患者时,都用到了“龙”和“龙须”做主药。其中,“龙”就是我们熟知的“地龙”——蚯蚓。蚯蚓小小的身体蕴藏着强大的功能,它具有灵活的走窜能力,能够以柔克刚。蚯蚓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5.7亿年并且一直没有进化,甚至超过了侏罗纪恐龙存在的时间。蚯蚓具有超强的解毒能力和再生能力,让它存活至今。此外,蚯蚓作为一味中药被用来治病救人也已经有超过4000年的历史,并沿用至今。从功能方面来说,蚯蚓能辅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疾病;在预防层面,它有助于延缓血栓的形成、延缓动脉硬化的形成;在治疗层面,如果患者已经有了血栓,用它可以帮助祛除血栓、改善动脉硬化的程度。4368E679-9811-4D03-B807-2586755A9846
关于蚯蚓在中医中的使用,中国古书中早有记载。第一本记载中药的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描述蚯蚓“味咸,寒,主蛇瘕”。蛇瘕指的是妇科中气血瘀滞形成的一种增加积聚的疾病,现代研究中发现蚯蚓具有活血通络、平喘利尿、熄风定惊解毒的功效。
《本草纲目》中也有对蚯蚓的记载,认为它“咸寒降清,善下行通经络,治龙缠疮毒,活血化淤,平肝泻火”。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它具有降压平喘、抗凝、抗血栓、对抗心律失常、抗纤维化、护脑护肾抗衰老、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的作用。
关于蚯蚓超强的解毒功能还有一个神奇的故事。相传宋太祖赵匡胤在刚登基的早期由于朝政繁忙患上“缠腰火丹”,也就是带状疱疹。该病的特征是腰间布满状如大豆的水疱,连起来像一串串的水珠,疼痛感非常强。同时,该病也诱发了宋太祖的哮喘病,病情每况愈下。当时的太医院请了好多医官前来治病都没有见效,其中有一位河南府的医官,他想起在自己的老家河南洛阳有一个药铺掌柜在治疗缠腰火丹方面有奇方,于是上书皇帝去请这个掌柜前来医治。掌柜在药包里取出多条地龙,用蜂糖将其化成水状,让宋太祖内服饮下并外用敷在腰间,经过几天的治疗,他的“缠腰火丹”就完全被治好了。
对于蚯蚓的超强再生能力,西方医学对此也有深入的研究。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评价蚯蚓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动物之一;美国的《自然》科學杂志上也宣称蚯蚓能使人类长寿、促进人类健康;美国的加州索尔克研究院发现蚯蚓身上含有一种能够促进人体健康长寿、阻断衰老的过程的基因。
中医护心两件宝之“龙须”——玉米须
“龙须”就是玉米须,故有“一根玉米须,堪称二两金”之说。性甘平,可以利水祛湿、平肝利胆、化瘀止血。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玉米须有较强的利尿作用,还能抑制蛋白质的排泄。同时,玉米须制剂可促进胆汁分泌,降低其黏稠度及胆红质含量;增加血中凝血酶原含量及血小板数,起到加速血液凝固的作用。除此之外,玉米须还具有降压、降血糖、降血脂、降尿酸、利胆退黄、化石排石、抗血栓止血、调节免疫能力及抗菌抗癌之效。
玉米须既可以化瘀又可以双向调节,平时用量会偏大,用量在50~60克。日常生活中煮玉米的时候也可以把玉米须一并放进去煮,煮开之后喝玉米须水具有调理身体的功效。需要注意的是,玉米须水不可过量饮用,每次只需要饮用300毫升左右,每周喝3次即可。隔夜的玉米须煮的水不要饮用,变质的玉米须水,不仅营养成分遭到了破坏,还会对身体不利。此外,玉米须水不可以代替日常饮用水,如果用玉米须水来补水,不但不能补充水分,反而会加重水分的流失。
逆转心肌肥厚的药方——芪篓玉龙汤
中医认为,心肌肥厚、顽固性高血压最常见的是因为气虚、痰瘀互结、湿阻导致,用中药益气、化痰、祛瘀、利湿、降浊,就能帮助逆转顽固性高血压和心肌肥厚。李教授带来了他用于逆转心肌肥厚的药方——芪篓玉龙汤。此药方还可以用来逆转严重高血压类病症。因为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心肌肥厚的发病机制是一样的,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两者的药方相同。此外,该药方对于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等也疗效显著。
【方药】
黄芪、白术、瓜蒌、薤白、半夏、枳实、蚯蚓、玉米须、丹参、红花、葛根、云苓、薏苡仁、炒莱菔子、生龙骨、生牡蛎。
【功用】
黄芪、白术用来扶正补气健脾;瓜蒌、薤白、半夏、枳实、生龙骨、生牡蛎具有宽胸理气、化痰散结、降逆的功效;枳实、炒莱菔子具有降气化痰消积的作用;葛根用来解痉通络;蚯蚓化瘀、利水、通脉的作用非常强,能通血脉通经络;玉米须的作用是甘平,可以利水渗湿、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降尿酸。
调理“三高”的代茶饮——龙须茶
李教授说,日常调理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巧用“龙须”就可以做到。
【组成】玉米须10克、桑叶10克、绞股蓝10克、陈皮5克。
【用法】泡水代茶饮。
【功效】利湿化痰、调理脾肝、降“三高”、降尿酸等。性平和,适合高血压早期不稳定、血脂偏高、血糖偏高、尿酸偏高的人群长期饮用。
提醒:以上所有方剂不可以替代药物,谨遵医嘱服用。已经在服药的“三高”患者,在饮用此代茶饮的同时不能擅自停药。
(编辑 周逸宁)4368E679-9811-4D03-B807-2586755A9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