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形塑价值共识的现实逻辑探赜

2022-06-07刘广鑫甄红菊

学理论·下 2022年3期
关键词:客观规律人类命运共同体

刘广鑫 甄红菊

摘 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顺应自然法则的生存需要,是应对人类共同困境的现实需要,是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长远需要。通过分析人类命運共同体形塑价值共识的现实逻辑,为增进人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共识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客观规律;现实需求;价值共识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3-0034-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时代之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呼吁世界各国团结合作,共同应对危及人类安全的全球性问题。其目的就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47。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讲话中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2]维护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通过深入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形塑价值共识的现实逻辑,以论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可逆性。

一、遵守自然规律:顺从自然法则

现实逻辑的本质就是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老子的“无为而治”所传达的也正是这个思想。老子有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此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之意,老子认为大道常常是顺从自然的,并非人刻意而为。世间万物,周而复始,自有其内在的一般规律,盖皆如此。然而,万事万物莫不由人刻意为之,方得以成。遂人欲成事,而无不为也。老子的这个观点就是想要强调人应当顺应自然法则行事,而不要做违逆自然之事。

老子又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老子在此所强调的是遵守法则的重要意义,人类不违背客观规律,才能获得完满安乐。然而,从古至今,世界上因利益冲突而引发的战乱从未完全休止,从冷兵器战争到热兵器战争,从传统战争到现代战争,例如冷战以及国际贸易战等。尤其是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此等现象可归结出一个共同的特性——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恩格斯曾强调:“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313个人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人类亦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恰如人生病了,要看医生,给予救治。如果地球家园遭到破坏,也需要及时修复。2021年6月4日,“联合国宣布启动‘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计划,以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破坏和污染加剧的三重环境威胁。”[4]我国倡导世界各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基于严重的全球性问题的客观现实而贡献给世界以应对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智慧。

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既是人类的需要,也是大自然的需要,但归根结底,还是人类自身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5]167放眼当下,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而和平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来自于自然界,毕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安身立命之根本,充足的自然资源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历史上文明的发源地都是处在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带,比如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古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等,都是因为具备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森林茂密等良好的生态条件,才得以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出现繁荣景象。而一些文明最后走向衰落的原因,就是由于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最终破坏了生态环境所致。因此我国十分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与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因为生态环境是大自然的馈赠,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可以替代它,生态环境之于人类,正如空气之于人类,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进而,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同样注重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拒绝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突出强调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生,并将其付诸实践。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6]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并非相互对立,恰恰相反,此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开发利用自然,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最终必然会危及人类自身。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血淋淋的历史教训,例如楼兰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等,皆因生态环境恶化而消失,所以我们人类永远不要妄图征服自然。诚然如此,我们面对大自然也并非是无能为力的,大自然有着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我们要着力把开发利用大自然的程度控制在其能自我修复的限度内,方为适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是可以统一于一体的。我国已经不再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转而注重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年7月30日党做出重大判断——中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不难看出,我国一直在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并将生态环境保护统一于经济发展之中,甚至将不破坏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蹴而就的,建成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如果说我们的地球母亲生病了,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剂良药,但这并不意味着一旦建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即可药到病除、解决各式各样的全球性问题,而一劳永逸了。非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通过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况且全球性问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不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而要立足当下,放眼长远,清醒地认识到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全球性问题自然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故而,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客观性而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全球性问题的中国方案,而非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具体措施。

二、坚持实事求是:直面现实需求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马克思主义不是幻想家的臆造,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7]同样,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不是任何人主观臆造的,而是世界发展的现实需求。当今世界全球性問题日益突出,现有的国际秩序面临新的挑战。面对全球性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共同应对,绝非举一国之力之可为。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退回自我封闭的孤岛,更不可能独善其身。概言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中国方案,其目的就是为了应对全球性问题和全球性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旨在解决全球性问题,同时也是为了谋求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此乃化被动为主动,这也是其落脚点。可见,立足当下,合理解决当今世界各国正在面临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尤其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其威胁着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应对,这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发点;放眼长远,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商、共建新型国际秩序,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这也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落脚点。

首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全球性问题的现实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一国的前途命运不仅关乎该国本身,同时也会对其他国家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面对全球性问题,任何一国都不能独善其身,世界各国皆应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当下全球性问题中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是生态问题和安全问题。第一,生态问题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二是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问题,且前者更是生态问题的重中之重。全球的生态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治理,即世界上每个国家都要注重治理自己国家境内的生态环境问题。毕竟,纵观整个世界,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国家的领土、领空、领水,但是全球的生态系统并没有国家界限之分。某一国家在其境内造成的环境污染,会对邻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甚至会危及全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例如,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排入大海,即便是经过过滤和稀释,其依然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德国海洋科学研究机构指出,福岛沿岸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10年后蔓延全球海域。”[8]第二,安全问题同样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安全问题,二是非传统安全问题。传统安全问题主要就政治安全、军事安全而言,譬如战争等。非传统安全主要是指除传统安全威胁之外的全球性安全问题,具有突发性、跨国性、不确定性三大特点,其内容包括突发性自然灾害和传染性疾病、海洋问题、恐怖主义等。然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当下非传统安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已经超过传统安全威胁。2020年伊始暴发的传染性疾病新冠肺炎,给我国和世界造成了深重灾难。我国积极应对,统筹各方,共同抗疫,成效显著,控制了疫情的传播,保障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面对新冠肺炎的侵袭,世界各国相互帮助、共同应对,共同为世界疫情防控贡献了力量。至2020年3月份,共有62个国家、7个国际组织向中国捐赠防疫物资,而至2020年4月份,我国已向127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防疫物资援助。概言之,当今世界各国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世界各国即便不是邻国,也是唇亡齿寒的紧密关系,理应相互合作、相互关照,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

其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全球治理多元化的现实需求。当今世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根本依据就是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近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势头很猛,因其经济发展程度介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故而被称为新兴国家,而这些新兴国家渴望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地参与全球治理。究其根本,当今的国际秩序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推动全球治理多元化是时代发展进步的现实需求,我国严格遵守国际法和联合国的规定和指示,不仅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且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球治理的基本原则就是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的决议需要各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商议,全球治理的范式需要各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建设,全球治理的成果理应各个国家和地区共同享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推动全球治理多元化,构建更加合理的新型国际秩序,使每一个治理主体都有机会和权利参与全球治理。

最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促进人类文明友好交流互鉴的现实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9]通过促进文明交流与互鉴,以推动人类文明繁荣发展,这已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而言,就是要促使世界各国及其人民达成一定的价值共识,实现世界各国价值的最大公约数。纵观人类历史的长河,每个文明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长处,任何一个文明都蕴含着人类的智慧。要实现世界文明繁荣发展,必须促使不同文明之间进行交流与互鉴。历史告诉我们,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是推动双方发展进步的动力。比如,中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传入了西方,促进了欧洲航海业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拓;西方近代的科学与理性的思想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国近代革命事业的发展。可见,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然皆有所用。不同文明之间皆有互相可取之处。故而,我们倡导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加强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因为文明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包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其归根结底是由人类创造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尊重文明多样性就是尊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就是人与人的交流、不同国家人民的思想和成就的互鉴。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使得不同文明之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用文明交流代替文明对抗,用文明互鉴代替文明冲突,从而使得每个文明都能长足发展。因此,我国坚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注重文明的交流与互鉴,积极推动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中华文明植根于中华大地,在坚定文明自信、包容差异、兼收并蓄的基础上,积极与其他文明展开交流与互鉴,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蓄力量,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三、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共同利益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所维护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所维护的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凝聚全人类的共识、促进全人类的发展、谋求全人类的幸福,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2021年7月6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强调:“加强政党合作,共谋人民幸福。”[10]而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因素就是发展。故而,要实现全人类的幸福,就需要世界各国放弃敌视对立而选择相互尊重,拒绝封闭脱钩而选择开放合作,摒弃零和博弈而选择互利共赢,从而以命运与共替代“本国优先”,推动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发展,以实现共谋全人类幸福的目标。

首先,以相互尊重增进世界各国政治互信。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共同利益。具体来讲,就是强调世界各国在政治上、国家主权上、国家发展道路等方面坚持独立自主,而在国际贸易、应对全球性挑战等方面坚持合作共赢,维护共同利益,促进共同繁荣发展。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个体主要是指国家层面的个体,也就是强调每个国家都应当坚持独立自主,即世界各国在政治上坚持独立自主,拥有决定自己国家发展道路的自主权,意在坚持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深入发展。因此,我们不得不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个体与团体的关系做一个大概的分析。第一,我们既强调团体之间的合作共赢,同时也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独立性的存在。意即世界各国理应相互合作以共同发展进步,但是每一个国家都是独立的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平台,而不是世界国家政治联盟。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就明确表示永远不与任何国家和团体结盟,意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了中国力量。第二,团体是由个体组成的团体,每一个个体都是组成团体的个体,故而团体的利益就是每一个个体的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所谓求同存异,就是指整体求同,局部存异。既然我们强调世界各国在政治上坚持独立自主,那么我们必然要尊重世界各国的政治主张的差异。因为每一个国家的政治主张都代表了该国家人民的利益诉求,理应相互尊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合理关切。”[11]324意即世界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要合理关切其他国家的核心利益。如此,谋求全人类幸福的伟大目标方才得以实现。

其次,以开放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尤其是众多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曾经经济全球化的缔造者,如今却开始推行“逆全球化”。但是,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之大势,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其不可逆性毋庸置疑。遂而,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一带一路”,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积极与其他国家展开交流与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毕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动力就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世界各国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不断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方才使得世界各国共享经济全球化的红利。

最后,以互利共赢促进世界各国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要推倒重来,更不是要另起炉灶,而是通过改革和完善以与时俱进,这是符合世界各国共同利益的客观实际。美国政治学家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了“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其认为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且他们之间的冲突是必然的。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守成大国对于新兴大国的“恐惧”,而这种“恐惧”正是由于守成大国推行单边主义政策、固守零和博弈的观点、坚持二元对抗的思维模式所致。有学者指出:“‘修昔底德陷阱’是一种历史现象而非历史规律。”[12]故而中国作为新兴崛起大国并非必然要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之中,而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此最为明确的回应,意即我国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已是题中之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经沧桑,经历了无尽的苦难和挫折,我们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是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下积蓄力量继而崛起的,我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推行多边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论我国发展到多么强大的程度,都绝不会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呼吁世界各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希望同世界各国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同各国一道谋求共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

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共同发展,而不是两极分化;强调多边主义,而不是单边主义;强调多元共存,而不是二元对抗。古人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13]175在国际政治交往和互动的过程中,如果追求彼此之间的共同性,就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如果接受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则会促使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简言之,坚持以人为本是维护共同利益的基础,维护共同利益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目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坚持独立自主,又坚持求同存异;既维护个体利益,又维护共同利益。

四、结论

事实胜于雄辩,自2017年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数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所以可能,皆因其是基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而言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归根结底是为了谋求全人类的幸福生活,为了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而人类自身永恒的主题则是“生存与发展”,继而发展又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动力。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样也离不开世界各国人民的创造力。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国际行动,亦是个人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的现实需求,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诚如毛泽东同志所强调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4]1031作为创造历史的主体和動力,人类不仅具有主观能动性,还拥有主动权。为了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体现,它注定是不可逆的,会被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人民所认同。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巴基斯坦总理呼吁全球致力于“生态系统恢复”[N].人民日报,2021-06-07(15).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6]习近平.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1-05-02(1).

[7]刘长明.哲学文化隆起带现象观止[J].东岳论丛,2018(2).

[8]日本核污水排放入海影响多大?卫星视角全面揭晓[EB/OL].新华网,(2021-04-13)[2021-10-27]http://www.xinhuanet.com/multimediapro/2021-04/13/c_1211108974.htm.

[9]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6).

[10]习近平.加强政党合作 共谋人民幸福[N].人民日报,2021-07-07(2).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2]黄海.人类命运共同体: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自信、智慧与担当[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13]戴圣.礼记[M].王学典,译.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1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收稿日期:2021-11-16

基金项目:山东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国抗疫故事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话语表达与传播效应”的阶段性成果(2020YB020)

作者简介:刘广鑫,助教,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甄红菊,教授,博士,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新思潮研究。

猜你喜欢

客观规律人类命运共同体
体育教学如何按照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组织实施
R410A机组在变进水温度下制冷和制热运行的特性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如何学好语文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论人民调解工作实践中的唯物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