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中“小学化”问题的表现、危害、对策
2022-06-06刘慧
刘慧
当前无论是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还是面对幼儿的社会教育培训中,幼儿教育在教授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小學化”的问题正在显现。本文尝试探究引发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原因,并给出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主要表现和危害
幼儿教育是全生命周期教育的初始环节,按照幼儿教育的实施主体可划分为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培训三个类别。笔者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发现,我市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超出幼儿教育范畴
幼儿教育的内容应该具有启蒙性。但有些幼儿园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让幼儿对拼音字母、数学计算、英语单词等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很难达到启蒙效果。同时超前教育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一些家长看到其他幼儿已学会了小学一年级甚至二年级的一些知识,难免造成焦虑心理,从而让自己的孩子也接受不合理的教育模式,以至于家长和幼儿陷入教育“内卷”,既增加了幼儿的学习负担,也影响了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教育方式和情景较为单一
幼儿的一日生活应该以游戏、玩乐为主要活动,应该在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世界、学习探索,即应以“玩中学”为主。但是一些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知识教育和授课式教育的时间超过了幼儿游戏的时间。一些校外的社会培训机构空间有限,教学时让幼儿坐在椅子上,循规蹈矩、专心听讲,过于重视幼儿的知识传授和纪律约束。更有一些教师还布置了硬性的课后作业,让幼儿很早就有了完成“作业”的观念。这种课堂集中授课式的教育方式,让本该尽情玩耍的幼儿早早地背上了完成学习任务的负担,透支甚至危害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三)教育评价重结果,不注重全面发展
不少幼儿园在教育考核评价方面也出现“小学化”倾向,将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作为幼儿学习效果的重要考核标准。大多家长缺少幼儿教育相关理论知识,导致在与幼儿园和培训机构沟通时,表现出明显的结果导向,对教师相对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方式给予消极评价,有的甚至直接要求教师采用“小学化”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幼儿在家长和教师的评价期待中,也逐步养成“小学化”的学习方式和行为习惯,降低了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及探索欲望。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幼儿园贯彻科学教育方针和理念不够
首先,对一些民办幼儿园来说,园长和教师专业知识能力稍有欠缺,且长时间未接受专业化的教育培训,教育理念未根据“双减”等新政策、新要求动态更新,依旧停留在传统教育思路上。其次,部分幼儿教师更新改进教育理念的主观意识不够。一些幼儿园教科研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做到“真学、真信、真用”,出现“教案写得好、写好放一边”的情况。也有部分教师缺乏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内在驱动力。第三,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足。一些乡镇幼儿园依托小学办学,部分老师由小学教师转任而来,教育理念短时间难以改变,在教学时仍习惯小学式的教学方式。四是保教融合不够。保育和教育密不可分,但一些幼儿园重教轻保、保教脱节,专任教师采取课堂教学为主,忽视了与保育老师的配合,大大减少了户外活动等的开展,因此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应该穿插教学、保教相互融合。
(二)家长育儿观念较为传统落后
家庭是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孩子在幼儿园之外接受最广泛的教育来源,在孩子的启蒙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个人经历、家庭背景、文化素养、知识结构等不同,部分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因此在进入幼儿园后,就应该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灌输。尤其在看到别的孩子会这个、会那个时表现出极大的焦虑情绪,有的甚至手足无措,“胡乱抓药”。在教育孩子时出现从众行为,幼儿学习内容超前、方法不当,重点关注孩子学会了什么知识,而忽视了对孩子全方位品质、素养、能力的培养。
(三)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带来的消极影响
校外培训机构由于其盈利属性,为扩大招生规模赚取高额培训费,通过劝诱家长、甚至虚假宣传,人为制造焦虑,让很多家长觉得幼儿不学点“干货”就会落后。虽然针对学前幼儿的学科知识类培训相对较少,但也会提前展开所谓的“幼小衔接”培训,对学龄前儿童的家长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
教育主管部门要把科学的教育方针和理念落实到每一所幼儿园中去。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幼儿园及教师的专业化培训,突出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的培训,加强幼儿园规程及指导纲要的宣传培训,让每位幼儿教师都要熟悉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内容、方式方法、评价标准等,逐步实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知行合一”的转变。尤其突出对民办幼儿园和农村偏远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培训,建议按照每2年为一个周期,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确保所有幼儿园教师轮训全覆盖。
(二)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一是要完善教师招聘制度,幼儿园与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好入口关,尽量将接受过专业化学历教育、教育理念紧随时代、教学能力较强、核心素养较高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吸纳入幼儿教师队伍。二是要抓好教科研和实操。切实提升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通过高校与幼儿园密切合作,把教科研实实在在地抓起来,通过开展教科研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并适时组织教师多到教育理念和方法先进的地区学习研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幼儿教师的技能培训,尤其是小学转岗的幼儿教师、保育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教育认知和教学水平。
(三)强化家庭育儿指导
家长是幼儿最重要的老师,但目前很多家长在育儿方面属于“门外汉”。教育部门要加强与社区、幼儿园等沟通合作,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让幼儿家长充分认识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表现和危害,并采取现身说法、案例教学等鲜活方式加大对家庭科学育儿的指导。幼儿园要切实扛起社会责任,提升家园沟通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通过学习研讨等方式促使幼儿家长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并且能够学习到正确育儿的方法。
(四)加强教育督导检查
一是政府及教育部门加强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日常规范、引导和管控。对发现存在有“小学化”教学倾向的幼儿园,查处一起通报一起。二是规范面向幼儿的校外教育培训。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加大“双减”政策的宣传和贯彻落实,对校外培训机构开展的超前教授幼儿小学课本知识、课堂集中式授课等行为予以坚决制止,对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违规虚假宣传、贩卖焦虑等行为予以坚决打击。三是做好幼小衔接。把幼儿园和小学在幼小衔接方面的分工侧重规范起来,让每个幼儿踏入小学后都能够“零起点”学习,最大限度地打消幼儿家长的相关顾虑。
(五)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育主管部门把是否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作为评价幼儿园教育行为的重要指标。幼儿园对教师的教育评价也要更加注重全面性和过程性,要注重教师的教育内容、方式、创造的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起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是否使每个幼儿都有进步和成功的体验。对于理念较为科学的教师,幼儿园和家长都要给予正面评价和褒扬,鼓励教师更加关注幼儿的动态反应和变化,并作为改进教学、提升技能水平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