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乡村产业生态化发展评估体系构建及水平测度研究
2022-06-06程莉郭可馨田泽升陈影
程莉 郭可馨 田泽升 陈影
重庆乡村产业生态化发展评估体系构建及水平测度研究
程莉1,2郭可馨2田泽升1陈影3
(1.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 400067)(2.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重庆 400067)(3.重庆财经学院经济学院,重庆 401320)
在构建乡村产业生态化发展指标体系基础上,以重庆乡村为例,基于2001—2020年相关数据,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乡村产业生态化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发现:重庆乡村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分值从2001年的0.217 4增加到2020年的0.768 8,且乡村产业系统发展水平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而乡村生态环境系统发展水平反复波动,总体增长趋势缓慢;乡村产业系统与乡村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度逐渐提高,两者的协调度由低度协调向高度协调转变。根据研究结论,建议重庆围绕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打造农产品绿色加工体系、营造农产品电商产业生态圈、推进乡村旅游生态转型发展等推进重庆乡村产业的生态化发展。
乡村产业生态化;绿色发展;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兴旺。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促农增收为目标,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突出特色,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020年,重庆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增速位于全国第六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9%,增速位于全国第四位,农业产业稳步发展,农村居民生活大幅度改善。以柑橘、榨菜等为特色的山地农产品发展态势迅猛,已形成山地特色高效产业集群,种植面积达3 100万亩,全产业链的综合产值大约4 500亿元。生态旅游、文化休闲、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尤其是农村电商发展迅速。近3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乡村旅游业综合收入、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乡村产业发展持续提质增效[1]。然而,在乡村产业发展进程中,乡村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也明显加重。例如,农业发展中大量使用氮肥,导致土地利用率低、土壤质量下降、部分耕地重金属超标等;同时,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低,生态化加工能力弱,企业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旅游资源和景观破坏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不仅要求吃饱吃好,还要求吃得安全、营养和健康。因此,只有生产更多优质化、多样化的绿色安全农产品,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乡村产业生态化发展格局应时而生。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城乡差距较大,生态环境脆弱。如何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实际,科学构建乡村产业生态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有效把握重庆乡村产业化发展程度,促进乡村产业生态化改造与转型升级,不仅直接决定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成败,而且对于培育和构建“重庆造”乡村产业品牌,助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文献综述
产业生态化理论思想源于Ayres提出的产业代谢概念。Frosch and Gallopoulos提出了产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将传统产业活动模式转变为产业生态系统是促进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出路[2]。刘则渊等较早提出产业生态化的内涵[3]。此后,学界基于不同学科背景或研究目的,从知识经济论、全过程论、有机循环论、循环模式论[4-6]加以界定,总体上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指导产业生态化转型。产业生态系统具有闭路循环、多样性、本地化和渐进性等特征,依次经历线性演进、部分循环、封闭循环三级演进过程,促进资源从有限利用到充分利用[7]。产业生态化能帮助企业在生产过程及其供应链的上下游提高价值和降低成本,通过对经济体系重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微观和中观上推动企业和社区生态化,宏观上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定量测度方面,当前研究主要围绕农业、工业、城市或国家等构建指标体系,采用SBM-Undesirable、熵值、耦合协调度、DEA等模型方法度量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水平或效率[8-10]。产业生态化受财政投入、产业集聚、产业结构、外商投资、环境规制[11-13]等因素影响,在实施策略上,将生态化融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14],通过清洁生产、产品物质减量化、延长产业链、技术生态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与运营等模式[15-16],推进产业生态化发展。
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生态化的内涵外延、发展评估、影响因素及推进路径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丰硕,值得学习和借鉴,但仍存在一些欠缺:已有研究重点从城市工业、工业园区角度或农村农业生态转型视角研究产业生态化,而将产业生态化落实于乡村地域系统,从某一地区视角对乡村产业生态化的综合研究还比较匮乏。虽有少量学者关注到乡村产业生态化[17],但侧重总结归纳、延伸解读,对乡村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重庆为例,尝试构建乡村产业生态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乡村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进行量化,使结果标准化,更直观地反映成效与问题,为相关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举措的实施、政策的出台提供依据,引导社会各界共同推进乡村产业生态化发展进程,推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共赢。
二、重庆乡村产业生态化指标体系构建
乡村产业生态化是实现乡村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通过对乡村现有产业的统筹优化,达到加速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及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系统全面、客观准确的乡村产业生态化水平评价体系,对促进乡村产业生态化发展尤为重要。
乡村产业生态化是在节约资源、减少排放的基础上,延伸乡村产业链条,发展乡村循环经济,杜绝乡村环境污染,实现乡村生态美。依据乡村产业生态化的内涵,结合乡村经济多元化的发展要求和乡村生态环境自身特点与发展状况,以及两者良性循环的发展要求,本文从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生态环境两个维度构建重庆乡村产业生态化发展评估体系,如表1所示。
表1中,重庆乡村产业生态化发展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面。第一个是目标层,分为乡村产业系统、乡村生态环境系统2个维度。第二个是准则层,乡村产业系统从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产业4个主要准则层面来体现;乡村生态系统则从自然生态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3个准则层面来体现。第三个是指标层,选取有代表性的19项指标。
表1 重庆乡村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三、重庆乡村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评价
(一)数据来源
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可获取性和时效性,本文选取重庆市乡村地区2001—2020年的19个评价指标数据作为测算对象,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1—2021)、《重庆统计年鉴》(2001—2021)、《中国统计年鉴》(2001—2021)。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水利统计年鉴》,农产品加工业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年鉴》,乡村旅游业数据来源于重庆市文化旅游和发展委员会,个别缺失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补齐处理。
(二)研究方法
1.熵值法
熵值法是根据系统中各指标数据所含信息量的大小确定指标权重,由于熵值法是客观权重计算方法而非主观确定,能有效克服指标间的信息叠加。因此,本文首先运用熵值法测算乡村产业系统与乡村生态环境系统各自的综合发展水平,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① 数据标准化。使用极差标准化方法,消除指标之间的量纲和正负值取向的差异,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② 熵值计算。按照公式(3)计算每一个指标的熵值数据:
③ 权重确定。按照公式(4)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
④ 得分计算:
2.耦合协调度模型
为进一步了解重庆乡村产业发展与乡村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的协调一致性,本文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乡村产业和乡村生态环境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进行测算[18-19],计算公式如式(6)所示:
通过构建乡村产业系统和乡村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度模型,避免出现两者发展水平较低但耦合度较高的情况,计算公式如式(7)所示:
式(7)中:代表乡村产业与乡村生态环境两者的协调度,取值范围为(0,1),数值的大小表示协调度的高低;代表乡村产业与乡村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数,反映两者系统发展状况对协调度的影响程度,根据已有研究成果,确定、分别赋值为0.5、0.5[20],将协调度分为6个等级[21],如表3。
表2 乡村产业与乡村生态环境耦合度分类及耦合等级
表3 乡村产业与乡村生态环境协调度分类及协调等级
(三)测算结果
首先,利用熵权法测算重庆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和乡村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然后将测出的值代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再测算出重庆乡村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见表4。根据表4结果绘制出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表4 2001—2020年重庆乡村产业和乡村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程度
年份
1.乡村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
根据图1,重庆乡村产业生态化呈现显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整体呈波动增长态势,从2001年的0.217 4提升到2020年的0.768 8。具体而言,重庆乡村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①低水平波动时期(2001—2006年)
该时期受对乡村产业生态化的认知不足、硬件基础不牢、投入不足、体制不顺等因素影响,乡村产业生态化总体发展动力不足,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污染排放规模较大。以农用化学品污染为例,有研究发现,2006年全市化肥施用量达每公顷581.94公斤,是发达国家安全施用量的两倍多。过多地使用化肥,造成土壤养分结构失调,有害金属和病菌超标,导致土壤性状恶化。另外,农药施用量达到每公顷14.16公斤,农膜使用量达到每公顷20.38公斤,当年全市化肥、农药和农膜三类农用化学品的使用量都排在全国和西部前列[22],过多使用农用化学品对土地质量和周边环境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②逐步增长时期(2007—2015年)
1997—2007年直辖10年来,重庆市投入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财政资金共计361.00亿元[23],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2007年,重庆成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深耕农村改革这块“试验田”,不断推进农村产业绿色发展,产业生态化水平逐步提升。2009年,重庆紧抓机遇,农村经济总量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农业发展向好。2013年,加快建设农田水利设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等重点工程扎实推进,农村条件稳步改善。
③高速飞跃提升时期(2016—2020年)
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市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先后启动实施了绿色农产品引领提升、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态循环农业推广、深化推进河湖库长制、产地保护能力提升等农业绿色发展行动[24],乡村产业生态化发展持续向好。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为例,截至2020年底,重庆化肥使用总量已实现连续5年递减、农药使用总量连续10年递减;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7%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7.7%,比2017年分别提高15%、5%、78%[25]。
从重庆乡村产业和生态环境发展子系统来看,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0.056 5提升到2020年0.922 3。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紧扣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立足山地特色,振兴乡村产业,紧紧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以“十百千”为重点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程,打造全国首个省级层面、全品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味渝珍”,构建“三农”大数据平台、以数字化赋能现代农业增产提质等措施[26],使乡村产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乡村生态环境系统发展水平总体呈平缓上升趋势,其中2009年分值最低(0.437 5),2020年最高(0.655 1)。近年来,重庆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利用新技术实现养殖业、种植业生态化转型,通过实施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改善、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重点任务,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2.乡村产业与乡村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程度
2001—2020年,重庆乡村产业系统和乡村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度在0.597 0与0.999 7之间,从2001年的0.597 0提升到2020年的0.985 5,重庆乡村产业和乡村生态环境发展逐渐向好,由最初的拮抗阶段向高水平耦合阶段演变,逐渐趋于稳定。重庆乡村产业与乡村生态环境的协调度从2001年的0.413 0上升至2020年的0.881 7,逐年上升,由低度协调向高度协调转变。其中,2001—2013年中低度协调阶段,2014—2020年中高度协调阶段,表明重庆乡村产业和乡村生态两大系统联系逐渐加强,耦合协调度不断优化,耦合协调关系正在向良性方向转变,重庆乡村产业生态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生态环境保护不到位、农产品绿色加工体系尚未形成、农村种植业与养殖业废弃物未合理利用和处理等问题仍然存在,当前乡村产业和乡村生态环境的协调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构建两个系统、19个具体指标的乡村产业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01—2020年重庆市相关数据对乡村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重庆乡村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分值从2001年的0.217 4增加到2020年的0.768 8,且乡村产业系统发展水平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而乡村生态环境系统发展水平反复波动,总体呈缓慢增长趋势。乡村产业系统与乡村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逐渐提高,从2001年的0.597 0提升到2020年的0.985 5,由拮抗阶段向高水平耦合阶段演变;协调度从2001年的0.413 0上升至2020年的0.881 7,由低度协调向高度协调转变。因此,研究得出如下启示:
第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要做好做优生态农业,需要活用山地生态资源,科学发挥山地生态优势,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一方面响应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推动生产方式向集约化、绿色化方向转变,推广绿色生产理念,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加快种养林养循环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行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依托重庆的独特地势,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加快绿色化生产;另一方面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发展乡村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改种对水土肥要求低、适合山坡地环境、亩产效益高的农业作物,符合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要求。
第二,打造农产品绿色加工体系。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化发展,以柑橘、柠檬、榨菜等当地特色农业产业为主攻方向,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优化加工业产业布局,科学利用各类资源,达到节约化、集约化、循环发展的效果。高效利用农业资源,多方挖掘农产品的使用价值和加工潜力,推动农产品的高值利用。加快绿色高效、节能低碳的高新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集成应用,推动农产品加工设备的优化升级。
第三,推进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筑牢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基础,同时优化环境和产业。结合重庆的生态环境、峡江风光、山形地貌、民俗文化等资源要素推动全域旅游,推进各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利用高新技术推广、管理和发展旅游业。利用生态高地的自然优势,建设观景采摘长廊,将生态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推进乡村旅游生态化升级。
第四,营造农产品电商产业生态圈。在乡村振兴进程中,重庆应根据自身特色与优势,大力发展山地农业,利用互联网产业与电商产业发展优势,着重发展山地特色农产品。推进农产品信息化建设,努力打造出农产品电商产业生态圈,积极建设山地农产品保鲜仓,整合优化农产品及其加工业的供应链、价值链,全面推进重庆农产品电商行业的发展。
[1] 颜安,赵伟平.新希望播撒在巴渝大地上——重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综述[N].重庆日报,2021-01-18(1).
[2] FROSCH R A ,Gallopoulos N E. 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J]. Scientific American,1989,261(3):144-152.
[3] 刘则渊,代锦.产业生态化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12):38-42+57.
[4] 王如松,杨建新.产业生态学和生态产业转型[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5):24-32.
[5] 郭守前.产业生态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J].生态经济,2002(4):34-37.
[6] 张文龙,余锦龙.基于产业共生网络的区域产业生态化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家,2008(12):47-50.
[7] ALLENBY BR.ADsign for Environment Methodology for Evaluating Materials[J]. Journal of Total Qualit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5(4):69-84.
[8] 王宝义,张卫国.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省际差异和影响因素——基于1996~2015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8(1):46-62.
[9] 刘传江,吴晗晗,胡威.中国产业生态化转型的IOOE模型分析——基于工业部门2003—2012年数据的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119-128.
[10] 程钰,李晓彤,孙艺璇,等.我国沿海地区产业生态化演变与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0(9):133-144.
[11] 吕明元,陈磊.“互联网+”对产业结构生态化转型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上海市2000—2013年数据[J].上海经济研究,2016(9):110-121.
[12] 杨得前,刘仁济.财政投入对中国产业生态化效率提升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7(1):109-115.
[13] 郭付友,佟连军,刘志刚,等.山东省产业生态化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基于17地市时空面板数据[J].地理研究,2019(9):2226-2238.
[14] 曾晓文,刘金山.广东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战略与路径[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5):104-112.
[15] 谢家平,孔令丞.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园区生态化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4):15-22.
[16] 孟祥林.产业生态化:从基础条件与发展误区论平衡理念下的创新策略[J].学海,2009(4):98-104.
[17] 常纪文.乡村产业兴旺需要做好生态文章——乡村振兴中的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问题[J].中国生态文明,2018(3):49-52.
[18] 程钰,孙艺璇,王鑫静,等.全球科技创新对碳生产率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9):30-40.
[19] 马丽,金凤君,刘毅.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业结构解析[J].地理学报,2012(10):1299-1307.
[20] 余菲菲,胡文海,荣慧芳.中小城市旅游经济与交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池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5(9):1116-1122.
[21] 王毅,丁正山,余茂军,等.基于耦合模型的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协调关系量化分析——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5(1):97-108.
[22] 骆东奇,白洁,朱莉芬.统筹城乡视角的重庆市农村环境污染成因及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9(4):166-169+176.
[23]佚名.重庆现代农业生态建设成绩斐然[EB/OL].(2008-07-24)[2021-09-06].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dfxx/200807/t20080723_34296.html.
[24] 汤艳娟,吴志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2019年究竟怎么抓?[N].重庆日报,2019-07-13(3).
[25] 颜若雯,实习生,徐亚宁.重庆化肥农药使用总量连续多年递减[N].重庆日报,2021-07-27(2).
[26] 赵伟平.立足山地特色,振兴乡村产业[EB/OL].(2020-11-27)[2021-09-06].重庆日报网,https://www.cqrb.cn/content/2020-11/27/content_287906.htm.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System of Rural Industry in Chongqing and Its Measurement
CHENG Li1, 2GUO Kexin2TIAN Zesheng1Chen Ying3
Taking Chongqing villages as an example, the present paper constructs the indicator system for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 and explores the measurement of ecological level of rural industries with the entropy method an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based on the relevant data from 2001 to 2020.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score of Chongqing’s rural industrial ecological development level increased from 0.2174 in 2001 to 0.7688 in 2020, and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rural industrial system showed a rapid upward trend, whil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ystem fluctuated repeatedly, and the overall growth trend was slow; the coupling degree between the rural industrial system and th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ystem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and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the rural industrial system and th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ystem has changed from a low degree of coordination to a high degree of coordination. It is suggested to promote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s rural industries by developing high-efficiency agriculture with mountainous characteristics, creating a green processing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forming an agricultural product e-commerce industry ecosystem, and expedi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rural industrial ecology; green development; entropy method; 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
F323
A
1009-8135(2022)03-0044-12
程莉(1986—),女,重庆万州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兼职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农村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郭可馨(2000—),女,河南洛阳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主要研究经济学;田泽升(1997—),男,重庆奉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陈影(1986—),女,重庆巴南人,副教授,主要研究绿色发展。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社会组织项目“重庆乡村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耦合协调性识别及引导策略研究”(2021SZ20);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重庆经济与生态系统协同发展效果评估、影响机制及优化路径研究”(22SKGH22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后三峡时代库区绿色发展绩效跟踪评估及优化策略研究”(20XGL017)。
(责任编辑:张建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