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保能延缓农村老年人的“失智”状况吗?
2022-06-06杜兴艳王小增李中斌
杜兴艳 王小增 李中斌
1 引 言
根据2020年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是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农村65岁及以上人口占据农村人口的17.72%,比城镇高出了6.61个百分点①资料来源:罗知之.国家统计局: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18.7% 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436340 518153983&wfr=spider&for=pc,2021-05-11.。与城市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基础积淀较差、经济累积水平较低、医疗资源获取较难,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具脆弱性。尤其是面对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可谓是雪上加霜。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医疗科技水平的提升,当前人们的预期寿命已超过77岁,其中健康预期寿命超过68岁。随着我国人口寿命的不断增加,城乡劳动力流动带来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现象不断加剧,如何更好发挥低龄农村老年人的作用,进一步释放老龄人口红利,对于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农村社会治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而要有效发挥低龄老年人的积极作用,前提必须要求其拥有正确的认知和健康的身体。国家统计局2020年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末,中国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人数比例占据了75%,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大约4000万①资料来源:张尼.中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专家:照护人员缺口大[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5576679056059037&wfr=s pider&for=pc,2021-03-29.。而认知功能是衡量中老年人健康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认知能力衰退是导致老年人失智、乃至失能的关键要素。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会产生一系列的身体和心理变化,但认知功能变化是最明显也是影响最大的(吴燕璟等,2007[1])。认知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退,认知衰退则与低生活质量、自理能力丧失,甚至是增加过早死亡风险等密切相关(Shipley等,2006[2])。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严重,不仅会严重降低其自身的生活质量,还意味着老年人无法自我照料,治疗和康复需求也会明显增加,给家庭、社会和国家都带来沉重负担,而且农村老年人的认知问题更为突出。
在此社会背景下,如何完善和优化当前养老保障制度,将现有资源优化配置以改善更多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当前超过2.6亿老年人的基本利益保障,更是关系到民生福祉和社会发展的大问题。为了应对中国农村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国务院整合建立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老年人参加新农保之后,可获取一定金额养老金,增加了其可支配收入,从而改变了行为约束条件,进而对其认知与健康产生影响。那么,参加新农保对于农村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产生何种影响,是否有利于延缓其失智状况,机理和效应如何呢?作为国家层面针对养老问题的一项创新性制度安排,这项养老保险制度能否对我国农村当前严峻的养老问题提供关键性地支持,能够解决当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困境?这也是这项制度继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一直以来中老年人的认知水平以及新农保政策效应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鲜有将两者联系起来进行相关分析。鉴于此,本研究立足当前农村社会实际,探讨新农保制度对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对于降低老年人的失能和失智风险,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照料负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可以为探索积极老龄化提供更加多元的路径。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2.1 文献综述
文献梳理显示,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围绕新农保政策对农村老年人及其家庭在储蓄、消费、养老模式选择、劳动供给等方面的福利水平和行为决策影响开展了系列研究(程杰,2014[3];马光荣和周广肃,2014[4];徐志刚,2018[5];Chen,2018[6])。而社会养老保险对老年人认知能力的研究较少涉及,现有文献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开展相关研究。
一方面,探讨社会保险对于健康行为的影响,多数学者从医疗保险的角度,通过医疗保险对人们食物摄入、运动、抽烟、饮酒等行为发生作用,但并未形成统一的结论。比如任燕燕(2014)[7]发现医疗保险参与会降低运动频率,Dave(2009)[8]研究发现医疗保险参与会增加老年人的不良健康行为。不过,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保险参与并不会明显影响到老年人的健康行为。如Courbage和Coulon(2004)[9]研究认为,私人保险不会对参保人的抽烟、运动等行为产生显著影响。而养老保险对于健康行为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但也有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许明和刘亮(2016)[10]、匡敏和何飞(2018)[11]等研究发现“新农保”对老年人健康确实具有正向影响;钱文荣和李梦华(2020)[12]从烟酒行为的视角发现领取养老金收益对农村老年人健康行为的积极影响。
另一方面,对于老年人认知能力的探讨一般从心理学视角的探索比较多,从中可以发现对老年人认知能力产生影响的主要有两大类因素:第一类因素是内部因素,即老年人认知能力首先受到老年人本身的个体特征、日常活动、膳食营养、体育锻炼、生活方式等个人所能控制的因素。Baker和Bichel(2006)[13]认为开放性格对中老年人的认知能力有促进作用;众多学者探讨了受教育程度对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影响,大多数学者研究发现随着受教育程度地提高,老年人认知功能也随之提升(Freedman和Martin,1999[14];王大华等,2005[15];李文秀等,2015[16];叶晓梅和梁文艳,2017[17];郭帅等,2021[18])。白蓉(2011)[19]、李文畅(2018)[20]等则认为身体活动、社会活动对老年认知功能有积极影响,也有学者研究发现体育锻炼能够延缓老年人认知功能衰退(Hillman等,2004[21];Themanson等,2006[22])。第二类因素是外部因素,即老年人认知能力首先受到老年人本身之外的不受个人所能控制的因素。Marengoni(2011)[23]、Zeki(2011)[24]、Marden(2017)[25]、任晓辉(2019)[26]等学者研究认为社会经济地位与社会认知功能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也有学者从代际研究的角度,发现双向的经济、情感支持对延缓老年人认知衰退有积极影响,比如提供隔代照料服务有利于老年人认知功能的维持(王萍和高蓓,2011[27];王萍等,2016[28];王萍等,2005[29])。
上述研究清晰得阐释了社会保险与老年人健康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详细得诠释了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影响因素与机理。不过,老年人健康和老年人认知能力既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而很显然老年人认知能力是老年人健康的关键组成部分,直接关乎到老年人的行为选择与生活质量。因此,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探寻影响老年人认知能力形成的更多内在机理和更多可能性,找寻“新农保”这一重要制度设计影响的领域和优化的途径,在“新农保”与“老年人认知”这一对关系上发现“新农保”继续完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寻求能够减缓老年人认知能力衰退的路径和方法。
2.2 理论分析
结合文献综合分析,本研究将新农保参与对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影响机理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即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以及心理效应。
(1)收入效应
参加新农保、领取养老金,这意味着农村老年人在有生之年定期都能获得一笔较为稳定的收入。而根据前文文献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对认知功能有显著正向影响。除此之外,研究还认为这种养老金为载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还能够有利于增加代际支持,即随着养老金的增加会随之带来子女代际支持的增加。当老年人能够获得社会转移支付时,子女提供代际支持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加(Cox和Rank,1992[30];宁满秀和王小莲,2015[31])。上述两种情况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放松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约束。
一方面,可以使得农村老年人可以支配更多的资源进行健康投资,如医疗、保健、照料等,更负担得起相关医疗服务。因此,农村老年人参与新农保之后,更有可能购买更多医疗服务来维持和改进自身的健康状况,医疗服务利用率更高,生病时更有可能得到医院的及时医治,有利于老年认知能力的维持和恢复;另一方面,新农保相应收入,可以为农村老年人提供良好的营养物质条件,通过增加老人对高蛋白食物的消费支出,提高了老人日常生活质量,改善了饮食条件,从而有利于减缓认知能力随着年龄增加衰退的速度,从而有利于健康水平提高。
(2)替代效应
根据相关研究,农村老年人参加新农保之后,能够释放部分经济约束,从而减少其劳作时间,也就拥有了增多闲暇时间参与其他社会活动(刘亚洲等,2016[32];解垩,2016[33])。认知功能的衰退实际上是大脑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发生了变化,当然也可以通过训练让这种刺激得以改善。事实证明,中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具有可塑造性,日常的行为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其认知水平,产生保护作用(王胜今和张少琛,2021[34])。由此可见,基于心理学中认知功能的可塑造性,认为外部活动的刺激对中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具有一定保护作用。社会交往是农村老年人获取信息以及社会支持的重要途径,其对老年人认知功能有重要影响。当老年人具有更广泛的社交网络、拥有更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时,其认知能力将受到更多激发的可能,进而提升认知能力。
一方面,由于传统因素和“隔代亲”等情感因素的存在,老年在有空闲的时间,多会帮助子女照顾未成年孙辈,已有研究显示,领取新农保养老金能够让老年人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去提供隔代照料服务(焦娜,2016[35];李琴和周先波,2018[36];于新亮等,2019[37]),而且照看孙辈有利于提升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以及认知能力(宋璐等,2013[38];Di等,2016[39];周晶和韩央迪,2016[40])。另一方面,参加新农保,提高了农村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而更多的交往、交流、锻炼的机会,从而对老年人的认知提供更多的刺激机会,促进其神经的生长发展。而且研究同样发现,经常参与活动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李文畅,2018[20]),减缓认知老化速度(Hughes等,2013[41];Ross等,2015[42])。
(3)心理效应
社会转型使人们的价值观有所改变,传统“孝”文化受到挑战。农村家庭由于老年人养老问题所产生的纠纷不断,诸如子女不履行赡养父母义务、婆媳关系不和、老年人吃穿住差等现象普遍存在。对农村老年人来说,其精神状态、心理状况会由于家庭内部的各种矛盾而受到冲击,进而影响农村老年人的认知能力。研究认为,孤独感、心理疏导是影响老年人认知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鲁丰华等,2015[43];白治繁和沈军,2018[44])。而且有学者研究实证父母参加新农保后,成年子女与父母日常联系的频率提高(王小增等,2021[45])。
一方面,农村老年人在选择参加新农保之后,其预期可得的养老金收入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减轻对他人的经济依附,减少老年人在社会心理和情感上的被剥夺感,增强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安全感,从而有利于农村老年人获得自尊和社会尊重。另一方面,老年人参加新农保之后,其子代代际情感支持得以增加,从而降低了老年人的孤独感。因此,新农保参与,从而使农村老年人由于情感缺失以及养老问题所产生的焦虑、孤独情绪得以缓解,农村老年人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感与安全感,使得老人自我价值得到体现,从而有益于老人认知功能的发展,进而减缓其衰退速度。
3 数据、变量与实证模型选择
3.1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CHARLS数据来开展实证研究,该项调查覆盖了全国28 个省份、150 个县区的450 个村庄或社区。该数据库不仅包含45岁以上农村中老年人及其子女基本信息外,还有新农保参与、农村家庭代际支持等信息,基本满足了分析和探讨新农保参与行为对中国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影响的需要。本文在研究对象选择方面作以下两个方面的筛选:(1)老年人为农村户籍,且至少满60周岁;(2)为了精确识别新农保政策的影响效应,我们剔除了农村老年人中参加或领取了其他养老金的样本。经过以上调整并剔除信息缺失的样本后,本文保留了2011、2013年两期CHARLS数据中都存在的老人受访者样本,并与农村家庭、子女等信息进行匹配,最终形成2990个有效研究样本。
3.2 变量选取与描述
(1)被解释变量
根据本文的研究问题,被解释变量“认知能力”主要指农村老年的认知状况和水平。本文参考 Lei 等[46](2012)测量认知能力的方式,在CHARLS数据中,主要通过对调查时点年份、星期、季节的判断、一系列“连续减7”问题的回答,以及被访谈对象是否需要如纸和铅笔等任何解释或寻求帮助来重新画一幅画来测量测量受访者的认知能力。最后形成一个从0-11个认知能力测量分数,分值越高,意味着认知能力越强。相关信息主要通过CHARLS调查问卷中编码为DC001S1-3、DC002、DC003、DC019、DC020、DC021、DC022、DC023以及DC025问题的调查结果来获取。本研究中,根据认知能力综合得分均值,将高于平均值的定义为高认知能力,低于平均值的定义为低认知能力,最后形成针对认知能力的二元虚拟变量。
(2)核心解释变量
本文核心解释变量为新农保参与行为,主要指农村老年人是否参加了新农保,相关信息通过CHARLS数据中编码为FN071(2013年的编码为FN069_w2)问题的调查结果来获取。
(3)控制变量
除了新农保,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也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根据前人相关研究以及CHARLS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包括:一是农村老年人相关特征变量(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是否抽烟或者喝酒等健康相关行为、患有慢性疾病数量、是否与子女同住、过去一年是否住过院、健在子女数以及是否照顾未成年孙辈等。二是农村老年人所在家庭相关特征变量,如家庭收入状况、家庭规模等。相关变量设置、具体内涵以及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各变量的基本描述性统计
3.3 实证模型选择
因为被解释变量认知能力状况为二元虚拟变量,故本文构建基于农村老年人个人层面的probit回归分析模型用来探讨新农保参与行为对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影响,实证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i代表农村老年人;t表示调查时点(2011、2013);Yit为农村老年人i在时点t的认知能力状况,NRISit代表农村老年人i在时点t新农保参与情况;Xit表示控制变量;θ0,θ1,θ2为待估参数。
与此同时,在讨论新农保参与对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影响机理时,还需要考虑到农村老年人参保这一行为的内生性问题,直接运用probit回归的结果可能有偏并且不一致。面板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相关遗漏变量问题,包括养老风险偏好以及其他农村老年人个体或家庭层面的异质性。因此,根据研究目的和数据结构,在分析新农保参与对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行为影响时,同时采用probit面板模型进行相关实证分析。
4 估计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新农保参与对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影响
(1)基准回归
通过表2可以看出,无论是Probit模型还是面板模型,新农保参与对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影响方向为正,且回归系数显著。由于probit模型的估计系数本身并不代表影响的边际效应,为了更加清楚地分析农村老年人新农保参与行为对其认知能力的影响效应,需要进行一定的边际效应转换,表2中回归方程(2)、回归方程(4)显示的是新农保参与对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影响的边际效应。
表2 新农保参与对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影响的模型估计基准回归结果
表2中probit模型回归方程(1)、(2)表明,参加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水平的影响为正,且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边际效应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相对于未参加新农保的老年人,参保后的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水平提升2.83%。表2中面板模型回归方程(3)、(4)显示,参加新农保后的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水平提升2.68%。由此可见,基准回归结果是较为稳健的。而边际效应显著,说明新农保制度除了可以解决农村养老经济支持不足的问题外,还可以改善农村老年人的认识能力水平。但由于我国新农保制度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对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水平影响效应发挥的力度受限。
(2)稳健性检验
在新农保参与对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水平影响的基准回归中,被解释变量使用的是二元虚拟变量来考察新农保与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关系,发现新农保参与能显著提升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水平的概率。如果新农保参与对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影响是稳健的,那么使用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水平等级也应该能得到检验。因此,本文运用老年老年人认知能力水平综合得分(0-11分)来对新农保与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两者的关系进行稳健性检验。
由于被解释变量认知能力得分为0-11数值,因此,拟采用OLS模型进行分析;同时也为了克服由于遗漏变量等原因导致的内生性问题,本部分采取面板模型再次回归。从表3可以看出,无论是OLS模型还是面板模型,参加新农保均增强了农村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得分等级,且在10%水平上统计显著。表3中回归方程(1)、(2)表明相对于未参加新农保的农村老年人,参保后的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得分等级提升0.188、0.176。上述结果表明,被解释变量替换成认知能力得分等级同样发现新农保参与对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充分说明,新农保参与对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影响是稳健的。由此可见,当农村老年人选择参与新农保之后,会显著提升其认知水平,从而延缓其失智状况,改善其健康水平,提高老年生活质量水平以及减少对对社会照料需求均具有重要价值。
表3 新农保参与对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影响的模型估计结果稳健性检验
4.2 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影响渠道
如前文所述,农村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不仅由个人的健康行为以及遗传因素决定,还受到家庭支持以及社会活动的影响。根据本研究所得结论:一方面,农村老年人参加新农保后,以经济支持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家庭支持将会产生溢出效应,从而影响农村老年人获取各类医疗服务和日常照料的可及性,进而影响农村老年人的行为选择,进而延缓其认知能力衰退、改善其失智状况;另一方面,农村老年人参加新农保后,意味着农村老年人有一笔较为稳定的经济来源,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约束得以放松,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从而有利于保持身心健康、延缓认知能力衰退的速度。因此,本部分将从家庭经济支持和社会活动两个层面来讨论新农保参与对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影响渠道。
在家庭经济支持方面,我们从问卷中选取了“过去一年你们从这个孩子【孩子名】那里获得了多少以下各种帮助?”,通过综合处理,建立了一个相关虚拟变量,即:是否获得过子女提供的经济供养,子女无论是给钱还是给实物,只要提供过则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在社会活动方面,本研究参照郑晓冬和方向明(2017)[47]的处理办法,形成“社会活动参与”的一个二元虚拟变量,采取CHARLS数据库问卷中“您过去一个月是否进行了下列活动?”这一问题,其选项中的 “串门、跟朋友交往”、“去公园或者其他场所跳舞、健身、练气功等”、“打麻将、下棋、打牌、去社区活动室”、“参加志愿者活动或者慈善活动”、“无偿向与您不住在一起的亲人、邻居或者朋友提供帮助”、“参加社团组织活动”以及“无偿照顾与您不住在一起的病人或残疾人”等内容作为社会活动参与的考察对象。若被访农村老年人参加以上至少一种活动,则赋值为1;若上述七类活动均没有参加过,则将该项变量赋值为0。
参考中介效应的检验程序和方法(温忠麟和叶宝娟,2014[48]),本文在新农保参与与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基准模型中分别加入家庭经济支持和社会活动参与两个变量,而后观察模型中新农保参与的估计系数是否有变化以及变化程度来判断以上变量的中介作用;如果中介变量达到显著水平,核心解释变量新农保参与的回归分析达到显著水平且系数减小,则中介变量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若核心解释变量新农保参与的回归分析系数减小但不具有显著性,则中介变量达到完全中介作用。具体估计结果如表4、表5所示。
表4 新农保参与对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影响渠道:经济供养
表5 新农保参与对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影响渠道:社会活动
在家庭经济支持方面,表4模型1为新农保参与对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影响的基准回归结果,模型2为新农保参与对子女提供经济供养影响的回归结果,模型3为加入中介变量“经济供养”的基准模型回归结果。估计结果显示,加入中介变量后,核心解释变量新农保参与的边际系数值有所下降,但核心解释变量以及中介变量均不显著,根据中介变量检测方法,可以得出,子女提供经济供养并不是新农保参与对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影响的渠道。之所以出现上述结果,笔者认为,主要是当前新农保总体社会保障水平降低,其对家庭经济支持的影响相对有限。
在社会活动方面,表5模型1 至模型3 估计结果显示,相比基准模型(表5 模型1),核心解释变量不仅对中介变量显著,且加入中介变量后,表5模型3中核心解释变量估计系数降低且不显著,而农村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这一中介变量仍然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根据中介变量检验办法可知,社会活动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即社会活动是新农保参与对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影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渠道。
5 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利用CHARLS数据,实证考察了新农保参与对中国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结论:新农保参与行为对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影响显著为正,提高了农村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即延缓了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的衰退速度,进而改善了农村老年人的失智行为,提升了农村老年人的整体健康水平。通过影响渠道分析得知,社会活动是新农保参与对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影响的重要途径和渠道。
本文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政策含义,新农保政策的出台主要立足于有效缓解当前广大农村老年人养老中经济保障严重不足的困境,然而本文的研究却惊喜地发现新农保制度的实施还产生了更为积极的政策效果,新农保显著改善了中国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进而能够延缓了农村老年人的失智行为,改善了农村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因此,当前为了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增强农村老年人的主观福利水平,我们建议:第一,逐步提高广大农村居民参保缴费的主动积极性,引导农村居民选择较高标准的缴费档次,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有序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的不断提升。由于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持续在低水平上运行,保障层次不高,严重制约了政策效果的发挥。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尤其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府补贴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此外,根据影响渠道分析,发现社会活动是影响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一方面,需要丰富农村社区活动场所硬件设施的种类和数量,尤其是户外活动场所和设施,鼓励成立各种有助于老年人社会活动参与的社团组织,从而保证农村老年人社会活动的基础设施条件供给和各种服务活动供给;另一方面,需要适度加大宣传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价值、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可持续性。此外,各级政府应继续完善农村养老保障政策,尽可能使老年人无负担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而稳步提高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以及主观福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