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天津市东丽区校园流感样病例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22-06-06于文榕天津市东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300300
于文榕(天津市东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 300300)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以高热、头痛、乏力、咳嗽、全身酸痛等为临床症状,经飞沫、接触可发生传播,大部分患者可在3-14天内自愈,但部分病情严重者若未及时治疗疾病,则可威胁患者生命[1]。流感作为丙类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迅速等特点,每年在流感高发季,学校、托幼机构、养老院等人群聚集场所便会暴发疫情,研究发现流感发生后1-7天内有传染性,其中患病初期2-3天传染性最强,及早预防为降低流感发生率的关键[2]。目前研究虽明确流感好发季节、高危人群,但未明确不同地区发病原因,加之儿童免疫力较差,在校期间人群密集,病毒极易通过打喷嚏、咳嗽等方式传播,因此本文就校园流感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旨在为学校预防校园流感,确保儿童健康提供参考。鉴于此,本研究遴选2018年天津市疾控中心汇总的东丽区校园流感样病例38例作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研究对象 选择的38例流感样病例均来自东丽区某两所学校,均于2018年发现。这两所学校中老师154名,学生1902名。
1.1.2 诊断标准 38例患者均经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新甲H1型阳性,并符合《新甲H1型诊疗指南》中相关标准[3]。
1.2 方法 采集38例患者基础资料,包括发病后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涉及数据以Excel表格统计。
2 结果
2.1 基础资料 东丽区两所学校2056例师生中出现流感样病例38例,占比1.85%,其中男性23例,占比60.53%;女性15例,占比39.47%;其中年龄最小者6岁,最大者12岁。38例患者中散居儿童5例(13.16%)、住校生31例(81.58%)、走读生2例(5.26%)。
2.2 校园流感发病时间 由表1可见:校园流感高发于冬季,其他季节发病率较低。
表1 校园流感发病时间[n(%)]
2.3 校园流感临床特征 由表2可见:38例患者发病后可见高热(100.00%)、头痛(26.32%)、乏力(47.37%)、咳嗽(71.05%)、全身酸痛(39.47%)等症状,且流感的传播方式为经飞沫、接触发生传播。
表2 校园流感的临床特征[n(%)]
2.4 校园流感的治疗及转归 38例流感样病例均采取卧床休息、多饮水、退热等常规治疗方案,同时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在确诊为新甲H1型后使用奥司他韦、扎那米韦进行治疗,但若患者临床症状较轻且无合并症,无须积极展开神经氨酸抑制剂治疗,持续用药4周后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死亡率为0.00%,且未见肺炎、脑膜刺激征和皮疹等症状。
3 讨论
流感病毒是长期以来一直威胁人类健康的病原体之一,查阅资料发现人类历史上经历过多次流感,不仅严重影响我国居民身体健康,亦可增加社会负担[4]。近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及卫生水平的提升,我国流感预防能力明显升高,但局部依旧存在流感流行情况,例如本文遴选的患者中年龄最小6岁,最大12岁,此类人群免疫力、抵抗力较差,加之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段,在生活中极易接触易感源,导致流感暴发,因此学校及当地医院需根据流感特征对流感进行预防。
结果显示,东丽区两所学校2056例师生中出现流感样病例38例,占比1.85%,其中男性23例,占比60.53%;女性15例,占比39.47%;其中年龄最小者6岁,最大者12岁。38例患者中散居儿童5例(13.16%)、住校生31例(81.58%)、走读生2例(5.26%),由此证实校园流感疫情多见于男性,且以住校生为主,分析原因是男性6-12岁精力相对旺盛,在生活中对新鲜事物敏感度较高,在接触各类事物、人过程中极易发生感染,加之住校生人群密集,导致空气流通度较差,致使流感高发。
结果显示,38例患者发病后可见高热(100.00%)、头痛(26.32%)、乏力(47.37%)、咳嗽(71.05%)、全身酸痛(39.47%)等症状,且流感经飞沫、接触发生传播,其中防护条件差、洗手条件差、通风时间短、未接种疫苗等为导致流感暴发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冬季流感高发期,学校及老师需加强对流感样病例的防护,不仅要加强通风管理,同时可在卫生间或洗手间构建好的洗手及清洁环境,同时设置醒目标识语,在提高学生防护意识的同时,达到防控流感的目的;此外,各科老师及班主任在发现咳嗽、乏力等学生后需及时对其体温进行测量,高热为流感的主要特征,通过监测体温变化可确诊大部分流感。
流感疫情防护措施:①新甲H1型流感病毒主要经过呼吸道传播,感染者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传播给其他人,特别是人群拥挤、空气流通不好的密闭环境下更易发生感染[5]。与普通感冒不同的是,流感的最大特点为发病突然、传染性强,若未及时控制,可诱发其他严重并发症或威胁患者生命。经调查显示,流感具有季节性,夏季、冬季为流感高发季节,校园流感的暴发不仅可导致学生缺课,影响升学率,亦可增加校医工作量,因此学校在管理过程中需加强对流感的关注,在流感高发季时加强防护,同时指导家长为孩子接种流感疫苗,达到降低流感发生率的目的。此外,因流感病毒极易发生变异,WHO每年更新流感疫苗的推荐毒株,流感疫苗的保护期为6-12个月,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人体对流感病毒的免疫能力逐渐减退,机体抗体水平明显降低,为确保机体免疫流感侵袭,需每年接种1次流感疫苗[6-7]。②学校需加强检查及防护工作,每日严格落实晨午检、因病缺课追踪等传染病防控措施,发现疑似病例(例如体温≥37.5℃,出现咳嗽、咽痛等症状)立即居家隔离治疗,对该校教室进行空气和物表消毒,认真落实学校的因病缺课追踪制度和消毒制度,针对未及时上报病情控制情况者可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追踪[8]。③每个班级加强开窗通风,每天上下午至少一次,每次至少30分钟,在气温舒适情况下可适当延长开窗通风时间,且学校需在流感高发季节加强消毒管理,每日在学生放学后对校区进行全面消毒。④加强信息报告,每日上午10时前将患者转归、新发病例情况报告区疾控中心,报告至末例病例出现后一周。⑤近期不举行大型室内公共活动,例如元旦晚会等[9]。⑥做好对教职员工、学生和家长的宣传教育,包括家居通风、加强身体锻炼、注意个人卫生、身体不适时应及时就医等;学校要做好对家长的解释工作,使家长配合疫情控制;此外,可适当增加体育课及晨跑时间,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目的,同时在发现出现症状患者后需及时指导其佩戴口罩,必要时可为其请假。⑦加强营养,在流感高发期,学校需调整饮食结构,每日适量增加蛋白质、维生素摄入量,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在学习及生活中可增加饮水量。⑧按国家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处置指南(2018年版)的要求实施停课措施[10]。
流感疫情经验:①通过有效的隔离减少周围人群的发病,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同时指导学生及其家长确保饮食均衡、适量运动、休息充足,避免精神过度紧张,一般情况下流感高发于免疫力低下及未接种疫苗者,只要通过科学防范,提高机体免疫力,则可避免流感侵袭。②消毒措施到位,针对有可能造成污染的环节和外环境,不要过度使用消毒剂和扩大不必要的消毒范围,避免因消毒过度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但在生活及卫生教育中,指导学生在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住口鼻,妥善处理口鼻分泌物,之后应洗手。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且空气流通欠佳的公共场所,例如游乐场、广场等[11]。③在暴发后1个平均潜伏期内控制措施落实到位,所需消毒剂、预防药物及宣传材料能满足工作需要。④控制效果明显,暴发疫情相关病例最后一例发病后连续7天无新发流行病学相关病例,在一个最长潜伏期后病例无新增。⑤疫情上报及时,现场调查、消毒指导、健康教育及采样送检工作有条不紊,体现专业性和应急反应能力强。⑥流感可防可控,流感是一种常见病,特别容易在学校等人群密集的地方发生,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学生进行宣传预防流感的知识,勤洗手,教室注意通风,接种疫苗,隔离患病的孩子,流感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此外学校可通过发放宣教手册、知识讲座、校园广播等方式进行宣教,既可增强学生及家长防护意识,亦可为后期流感预防奠定基础。⑦家长在生活中需做好防护,针对学生的床上用品、玩具等可使用酒精消毒,餐具进行高温消毒,同时在流感高发季需做好自我防护,佩戴口罩过程中首先将折面完全展开,将嘴、鼻、下颌完全包住,然后压紧鼻夹,使口罩与面部完全贴合;其次在戴口罩前应当洗手,或者在戴口罩过程中避免手接触到口罩内面,以降低口罩被污染的可能,此外要分清楚口罩的内外、上下,浅色为内侧,内侧应当贴着口鼻,深色侧朝外;有金属条一端是口罩的上方,佩戴的口罩要定期更换,不可内外侧戴反,更不能两面轮流戴;此外餐前、便后、外出回家、接触动物后及时清洁手部、漱口,揉搓步骤简单归纳为七字口诀“内-外-夹-弓-大-立-腕”。
综上所述,校园流感样病例的发生多为防护条件差、洗手条件差、通风时间短等原因所致,且初期可见高热、咳嗽等症状,因此老师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同时在生活中加强防护,避免流感大暴发,影响整体预后效果,但基于本研究设计方案较为简单,存在纳入样本数量有限、研究范围窄等问题,通过研究虽明确校园流感的发病特征、实验室情况,但未明确采取防护措施后疫情是否存在反复,亦无法规避研究偏畸性,鉴于此,后期需优化研究设计方案,且研究中需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防护,同时加强健康宣教,提高学生及家属的防护意识,在流感高发季节加强自我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