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视域下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以《创新管理》课程为例
2022-06-06邵云飞刘露遥
□邵云飞 刘露遥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173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意指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体,都需要有德才能行稳致远。高校是锻造优秀青年的大熔炉,对德行的呼吁警示着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也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人才质量的提升,培养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坚定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向,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纵观已有的实践探索,各类专业课程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陆续出现瓶颈性问题,如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授课教师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不足、实施成果缺乏评价等。如何以专业课程课堂为主阵地,更切实、更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是高校思政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创新是推动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因此,创新教育一直是高校人才培养重点关注的领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窗口。作为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创新管理》课程涵盖本科生、研究生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长期发挥着创新教育主阵地的重要作用,并连续多年在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中被评定为“优秀课程”。考虑到高校商学院大多都开设了《创新管理》这门专业课程,以该课程为例阐述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具备典型性。其次,在电子科技大学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时期,《创新管理》课程一马当先,牢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使命,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主阵地的示范作用,对研究课程思政实践探索这一问题非常契合,具备代表性。基于典型性和代表性,选取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开设的《创新管理》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视角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理论层面,阐释课堂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必须厘清的价值意蕴、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思政元素。实践层面,依托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开设的《创新管理》课程,深刻剖析该课程在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思政元素四个维度的实践探索。抛砖引玉,为各类课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融合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探索
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课堂想要成功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在学理上明确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统一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挖掘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见表1),并明确其中的内在逻辑(见图1)。下面对这四个部分进行具体展开。
表1 课程思政的理论探索
图1 课程思政理论框架
(一)课程思政的生成基础—明确价值意蕴
赋能学科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两大价值所在。思政寓于课程,课程承载思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者协同共进,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专业课程启动课程思政,在赋能学科建设跨步发展的同时,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融通促成育人育才的统一。
1.赋能学科建设
新一轮的学科评估中最大的亮点是将党建思政工作纳入学科评估体系。并且,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文件指出,将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中。这些变化昭示着思政对于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学科建设包含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两大重要维度[1]。在科学研究维度,课程思政的实施将学界目光聚焦于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实践,将研究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推动研究的科学化进程;在服务社会维度,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课程思政的教学借鉴社会鲜活案例和热点事件,教学成果也必将反哺社会实践。课程思政从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两维度赋能学科建设。
2.落实立德树人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高校育人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高校应有之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的科学解答,而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是教育理念的时代发展,是教书育人的深化拓展[2]。课程思政,即用课程承载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贯穿教师教学课堂的一种思维方式,不是简单拼接的“课程+思政”,也不是喧宾夺主地将专业课程思政化,而是一种显著区别于思政课程显性教育,又与其互为补充的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是将思想政治资源与专业知识贯通融会,从而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它强调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价值引领,在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中牢铸理想信念,培养一批批明德笃行、厚德载物的时代新人。
(二)课程思政的先决条件—统一教学目标
OBE理念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国内外的教育系统中得到广泛认可。它强调学习产出的重要性,认为教学应围绕学习产出进行细致规划[3]。课堂教学是践行OBE理念的主阵地[4]。课堂教学层面用教学目标定义预期的学习产出,为确保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产出,必须首先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5]。泰勒原理指出确定目标是课程与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亦是教学成果的落脚点。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最终的教学产出成果是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的实现。统一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课程思政的效率,实现各类专业课程在实施思政教育过程中协同共进。传统教学目标的设置遵循三维目标的一体化,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实现融合衔接[6]。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目标教学基础之上,以赋能学科建设和立德树人作为价值导向,结合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综合考量。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既追求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即知识目标;又需要将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能力目标;并且在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方面进行正确塑造,即价值目标。知识传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知识载体,能力培养是课程思政的实践要求,价值引领是课程思政效果的直接呈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价值目标三维有机统一,实现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德智体美劳多方位协调发展并投身于服务社会的浪潮中,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由此显现。
(三)课程思政的重要支撑—创新教学方法
OBE理念强调教学方法遵循反向设计,从需求侧出发,即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目的实施教学方法。由构建主义发展出支架式、抛锚式与随机进入式三种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7]。三种传统方法各有侧重,但都强调了情境进入、小组协作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正确选择,能够最大程度提升课堂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发挥课程思政的最大效能。我国著名思想政治教育专家郑永廷教授指出,思政教育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实现的[8],教学方法的创新与选择不可只专注于教师而忽视学生。显著区别于传统的“大水漫灌”式教育,课程思政实施“精准滴灌”,深刻把握新一代学生思想开放、追求自由的群体特点,结合课程本身特色,在教学方式上吐故纳新,以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为导向,针对知识、能力和价值目标,以专题式、情景式、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9],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统一,从而实现赋能学科建设与落实立德树人。常见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有案例法、“线上+线下”课堂、分组讨论等。案例法将专业理论融入案例故事,用案例故事呈现处世之道,以道理赢得学生认同,最终引导学生将认同践行于行动之中;“线上+线下”课堂使得课堂不再受时空限制,可以第一时间将大量发布在网络上的信息转化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灵活学习形式,丰厚课堂内容,拓宽课堂外延;分组讨论帮助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思考与研讨,通过头脑风暴等方式把握问题的本质,养成自我表达与自主思考的习惯。教学方法常教常新,在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牢记学科建设中服务社会的功能以及立德树人的使命,多种教学方法动态穿插使用,为课程思政目标实现提供重要支撑。
(四)课程思政的核心探索—挖掘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是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成功嫁接的桥梁,是课程思政的重中之重。纵观已有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大多将课程思政元素聚焦于三个层面,包含意识层面的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品格层面的品德修养和人格养成,能力层面的学术志向和专业伦理[10]。思政元素,不能泛泛而谈,随意选择或是生搬硬套,需要各有侧重。首先需要深入挖掘与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高度匹配的元素,其次需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再次需要结合国际国内的时事热点[11],同时还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管理案例。夯实课程思政的基础,形成课程的思政特色,以避免事倍功半,既没有做好专业知识传授的本职工作,也没有做好价值引领的延伸任务。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侧重于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牢驻思想防线,增强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自然科学类课程则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精益求精科学精神、人类共同体的科学伦理。挖掘思政元素,融合于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以《创新管理》课程为例
基于以上的理论探索,本文的实践探索聚焦于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开设的《创新管理》课程。以此课程为例进行实践探索,以期为专业课程开展思政建设提供具体的参考借鉴之法。
(一)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1.思政寓于课程,赋能学科建设
《创新管理》课程隶属于管理学。管理学起源于欧洲,兴盛于美国,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管理学才在国内走上了快速发展道路。中国管理学发展起步较晚,现存的知识体系大多从西方引进,这一模式是一把双刃剑。不能否认学科直接引进大有裨益,但也无法忽视这为学科长远自主发展埋下隐患。一方面,直接引进西方成熟的知识体系能够帮助中国管理学界精准学习、快速成长,加快理论学习的步伐。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承担直接引进西方知识体系所带来的阵痛。管理学学科建设的本质是去伪存真,建构理论,指导实践。直接引进的管理学科知识体系,根植于浓厚的西方意识形态,萌发于西方经济发展特点,成长于西方价值体系社会,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独具中国特色,直接引进的西方知识体系在指导中国实践时必然会产生矛盾,“水土不服”现象严重,难以指导实践长远发展,终将致使学科建设发展成果成为空中楼阁。并且,目前中国管理学中,“言必称希腊”的现象屡见不鲜。由于缺少中国特色的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的浸润,中国管理学的科学研究始终处于追随者的地位,多是以西方的价值体系为核心,对西方的主流理论进行拓展或是修补[12],缺乏围绕中国的价值逻辑、解释中国复杂的情景问题的本土化理论的构建,难以构筑具备中国本土特色的学科建设体系,跻身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将负重前行。
课程思政是赋能一流学科建设的密钥。一方面,在科学研究维度,思政寓于《创新管理》课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方向指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底层逻辑,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根本保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价值熏陶,启发教师和学生在从事创新管理相关学术研究或工作时重视研究中国原创性、基础性的理论,而非一味西方化。另一方面,从服务社会维度,课程思政将企业鲜活的管理实践带入课堂,教师与学生们共同探讨,尝试为创新与管理的实践问题贡献切实可行的方案,服务企业发展。
2.课程承载思政,落实立德树人
专业课程承载思政,即是将《创新管理》课程的专业知识与其隐含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授课教师深入梳理《创新管理》的课程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特征、商科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13],有效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实现创新教育与思政教育齐头并进,育才与育人的辩证统一。在学生端,真正实现优秀德行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例如,在《创新价值》章节,着重阐述创新于人类幸福、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意义,突出中国目前的创新瓶颈,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创新的意识;在《变革时代的创新》章节,结合国家战略,向学生展示绿色创新与负责任创新的新型创新范式,分享其利弊得失,引导学生进行经济效益与道德伦理的权衡。
(二)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创新管理》课程直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布局,致力于通过传授创新管理相关理论知识及企业发展中的实践经验,培养创新管理型人才,为企业创新商业价值的实现保驾护航。课程思政下的《创新管理》,更强调育人育才的统一,强调人才不仅需要面向中国本土企业发展中出现的特色问题具备创新管理的能力,进而服务企业发展,而且具备优秀的德行品质指导创新管理实践。这样的价值导向落实到教学目标上,《创新管理》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其教学目标实现三维一体化。知识目标要求在教学中通过融入中国本土化案例,帮助学生深入把握创新管理的理论内涵、知识体系。能力目标要求从中国情景出发,培养学生直面中国情境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解决中国创新管理的实践问题的能力。价值目标要求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树立热爱祖国、服务人民、艰苦奋斗、守正创新的优良品质。三大目标耦合共进,最终实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创新管理型人才的成功培养。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创新管理》课程的授课教师坚持“全过程育人、育人于教”的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和思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实行多样化教学,除了课堂讲授,还增加了较多的互动,如设计问题提问、案例教学、小组研讨、角色扮演、游戏挑战等。案例教学从鲜活生动的创新管理材料入手,通过选用适合课程大纲内容,并且具备思政教育启发性的真实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增强课堂的吸引力的同时增加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从而避免学生因生搬硬套的灌输式教育而产生排斥心理。在精选教学案例的同时,授课教师笔耕不辍,持续带领学生进行中国本土原创性企业管理案例的开发。从仟坤集团的战略转型,东方汽轮机公司创新战略的选择,到丝丽雅的创新涅槃,以及兴城人居的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等,在案例开发中寻获对创新灵感、创新历程、创新人物等的感性认识,根植思政教育。小组研讨是《创新管理》课程的重要环节。小组研讨基于问题导向展开,首先由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接着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形成组内观点;然后组间观点交锋碰撞;最后由教师总结,提炼知识要点,升华价值主题;并且学生可根据教师的总结进行进一步的反馈,深化对于问题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撬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打开学生思维的局限,发散学生思维想象力,潜移默化实现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的有效衔接。角色扮演环节,《创新管理》课程授课教师会选取建党百年史、新中国创新创业史中的典型事件,让学生以情景剧或是小品等形式进行角色演绎,重现事件场景。不同于教师空洞的说教,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融入角色进行情景体验,身临其境感受事件人物在创新创业中艰苦卓绝的创新精神、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增强国家认同感,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另外,《创新管理》课程授课教师会增设游戏环节调动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经典的棉花糖挑战,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利用有限的工具,通过小组合作,尽可能搭建出最高的棉花糖塔座,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精神的重要意义。
(四)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
《创新管理》课程在授课教师的带领下不断展开课程思政实践,在思政元素挖掘环节进行了充分探索,寻找破局之道,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使得在育人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成为可能。《创新管理》课程的思政元素,可以归纳为顶天、立地、策己三个维度,这也是对该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要求,培养新时代青年站位高远、脚踏实地、自我鞭策。下面对其具体内涵进行详细阐述。
1.顶天:结合爱国主义与创新
顶天是为民族谋复兴。现代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拓展了学生认识世界的渠道,加快了学生认识世界的速度,社会上不乏出现各类迥异,甚至是与中华优秀传统背道而驰的思想文化的交锋、碰撞与渗透。然而,中国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大门却被不法之徒钻了空子。境外敌对势力将国内高校作为抹黑中国意识形态、传播错位价值观念、动摇国人爱国热情的主要战场,将思想意识、价值体系仍处于成长、成型阶段的大学生群体作为思想渗透的主要对象。对于境外敌对势力的不法行径,我们势必斗争到底,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创新管理》课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将爱国主义与创新结合起来,积极响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课程引导学生认识当前中国创新困境,如自主创新缺位、“卡脖子”技术瓶颈,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难等问题,并结合中国本土的尖端科技领域技术赶超的创新案例,如量子通讯卫星技术、高铁、盾构机技术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创新勇气和创新意识,鼓舞学生树立高远志向,深植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在热血青春中涵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2.立地:结合服务人民与创新
立地是为人民谋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4]。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则是因为其深深植根于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人民的理论[15]。《创新管理》课程牢铸人民意识,将服务人民与创新结合起来,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课程引导学生关注高精尖的创新之外,也将改善民生、直接造福人民的创新案例纳入课程资源,如海底捞的服务创新、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创新等。通过对这些本土成功案例的解读,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世界观。创新并不仅仅局限于高级别的技术创新,不是难以企及的海市蜃楼。课程帮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意识,启迪学生创新灵感来源于人民生活的痛点,从为人民服务的角度出发,牢固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善于发现、勇于探索,从而真正实现教育为民育才、造福人民的特点。
3.策己:结合个人进取与创新
策己是为个人促发展。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许多传统行业逐渐走向饱和状态,社会资源愈加紧缺,社会竞争愈加激烈。对于新一代的劳动力来说,个体的收益努力比大幅下降,社会发展逐渐走向内卷化。这样的时代背景催生出“躺平文化”,表现为个体随波逐流、逃避现实,面对困难“一趟了之”,这严重违背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创新管理》课程继承源远流长的传统优秀文化,将个人进取与创新结合起来,积极培育学生面对艰难困苦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的精神。课程通过案例树立榜样创新创业人物永不言弃、越挫越勇的事迹,鲜活的案例人物,精彩的创新创业故事,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不断进取,追求卓越,在顺境中乘风,在逆境中破浪。躺平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沉潜后的整装待发。
《创新管理》课程在全教学的过程中挖掘顶天、立地、策己三维度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服务人民的意识与个人进取的毅力,落实立德树人。同时,思政元素融入课堂,让《创新管理》课程根植中国情境,走出中国特色,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也助推了一流学科的建设。
实践探索中,我们明确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统一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并将思政元素贯穿于全过程,使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 逐渐走向科学化、特色化、丰富化(见图2)。
图2 《创新管理》课程思政实践框架
三、结语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深化对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理论及实践内涵的认识,是深入推进课堂思政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思政教育全方位融入专业课程需多措并举,将思政元素贯穿始终,以价值底蕴为导向,以教学方法为方式,进而助推教学目标成为实际的产出成果。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开设的《创新管理》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排头兵作用,运用案例教学、小组研讨、角色扮演、游戏挑战多种教学方法组合,将创新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全过程中融汇爱国主义、服务人民、个人进取等思政教育,充分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三大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通过对《创新管理》课程思政这一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为高校各类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形成合力,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