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辨:让语言与思维共发展

2022-06-06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观点事物课文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不仅语言文字优美,而且表达着唯物辩证法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适时、适度、适量地渗透唯物辩证法思维方式,通过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善于思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就能使学生从小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提高学生辩证地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结合现行教材特点,较好地采用了体验、辩论、探究、品味、析理等教学策略,较好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唯物观,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同步发展。

策略一:角色体验,助学生在思辨中学会“全面看问题”

“全面看问题”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科学的思想方法。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

以部编版二年级上《画杨桃》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察其境,通其心,感其情,读懂文字并且联系生活来谈观点,进而感悟到:要试着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课的结尾可以设计一个环节:在生活中,如果看到别人说的、做的与我们所想的不一样,我们应该怎么办?這样的设计在发展语言训练的同时又训练了思维,让学生在表达中进一步巩固要全面地看待问题这一唯物辩证法思维方式。

策略二:开展辩论,助学生在思辨中感知“事物的普遍联系”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同其他事物、现象相互联系;在事物、现象内部的各个方面也存在着相互联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教学的好例子,用好教材,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思考与辩论,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

如《狼和鹿》一课中,课文讲述了一个在美国凯巴伯森林附近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而大量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种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导致无法想象的后果。著名特级教师赵志祥在教学这一课时,以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实现了一次“思维风暴”。他在课一开始,就颠覆了人们心目中对鹿和狼的印象,抛出一个匪夷所思的观点:鹿“凶恶残忍”,狼“美丽善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自然反对这样的评判,不同意老师的观点。赵老师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他让同意他观点的学生在文中找出依据,不同意的尝试换位思考,站在狼的角度思考。学生带着问题潜心会文,在字里行间寻找依据。课堂上学生寻找教材中的依据,雄辩精彩纷呈,思维被充分激活。他们以冷静、理性的目光审视着故事中的鹿和狼,他们认识到在丛林法则中,既有优胜劣汰的淘汰赛,也有唇齿相依的生态链,事物之间有着普遍的联系性。整堂课闪烁着朴素的辩证主义思想光芒,智慧在思辨的张力中迸发。

策略三:探究发现,助学生在思辨中收获“实践出真知”

从客观实际出发,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作为教师,可以合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在探究发现中收获这一观点。

如部编版三年级下第四单元,以“观察与发现”为主题,编排了《花钟》《蜜蜂》《小虾》三篇课文,这些课文都提示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学会观察、勤于探究与思考。这一单元的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也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探究问题,记录发现和想法。在探究中学生自然而然了解到一切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细致的观察、研究与实践,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在无形中渗透了科学的实践观。

策略四:推敲品味,助学生在思辨中习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的重要方法论,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有可能区分事物,认识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把握事物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语文教学中有许多字词句在不同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作为老师要巧妙引导学生推敲,反复地品味。

如部编版四年级下《母鸡》中,老舍先生开篇就说:“我一向讨厌母鸡。”《白鹅》中丰子恺先生说:“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它的吃相中。”教学时,教师就应该结合上下文,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与推敲,真正明白这里“明贬实褒”的写作手法。

再如,部编版三年级下《童年的水墨画》中,“小蘑菇钻出泥土地戴一顶斗笠”和“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前一句将小蘑菇钻出泥土想象成头戴一顶斗笠,后一句又将孩子们的斗笠想象成蘑菇,妙趣横生。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想象场景,结合上下文,提出问题,引发质疑,让学生在互相答疑解惑中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

又如,语文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多音字,它们的读音也是依据具体情境而定的,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指导学生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鼓励学生分析、推敲,在比较与探讨中,感知其真正含义,同时也是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辩证思维。

策略五:道理揭示,助学生在思辨中明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语文即人生,人生即语文。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影响广泛而深远,因此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要通过文字本身积极地影响学生的良好情感的形成,影响学生正确唯物观的形成。有些问题,可以通过道理的揭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正确的观念。

如,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的成语故事《守株待兔》这篇课文,引导学生读懂故事情节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农夫为什么被宋国人笑话?他究竟错在哪里?”从而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而在教《刻舟求剑》时,可以讨论:“假如你的剑掉入河中,你会怎么做?”“你想对‘求剑’的人说些什么?”最后揭示道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该考虑到种种可能的变化,决策要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体验、辩论、探究、品味、析理这些策略的运用,不是为运用而运用,而应该是“教而无痕”,尤其应关注语文本身的教学特点。在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言语习得和语言素养的提升。除此以外,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而博大,策略选择与运用也应“因课而异”,不能拘泥于一种,一切策略的指向应该是力求于无声处给学生一个正确看待事物的视角,一个探索真理的品质,这就是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学生生命成长的所在。唯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更响亮地唤醒溶解于学生血脉中的人类文化之根。

(吴玉梅 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观点事物课文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单独中的洞见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观点参考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