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走出的国家级绘画名家
2022-06-06李新春
4月9日上午,笔者与胡采云、冯荣国、李家平等文朋诗友一行五人,在汉川市“西湖书画社”一间充满浓郁书香味道的雅室里,拜访了回家探亲的著名画家、长江大学美术教授冯汉江先生,倾听他讲述关于自己鲜为人知的一些精彩故事。他那如数家珍、令人肃然起敬的叙说,不断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令听者受益匪浅,我们为从家乡走出了一位当代绘画名家而深感荣耀。下面我把关于“艺术成就”、“绘画经历”、“绘画经验”、“人生感悟”四个访谈话题的记录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一、艺术成就
1986年在全国第九届版画展中,冯汉江的版画《秋风阵阵》获得优秀创作奖,湖北省有三人获奖;整个展览仅此一项奖。1989年他的版画《丰腴大地》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质奖,湖北省那次获奖者仅他一人。
1990年他的版画《秋月寒光》获第十届全国版画展铜质奖,湖北省亦仅此一人。
1980年至1996年,冯汉江在监利县文化馆工作并担任美术部主任期间,监利县获湖北省书画艺术之乡(第一批)称号,从当时的申报材料到论文写作都是他一手捉刀。这不由让我想起领头羊的作用,真是应验了那句话:“一个人,一座文化名城”。
在此期间,他参与创办“荆南书画学院”,并担任常务副院长,主管教学业务工作。与武汉大学文学院联合培养了数百名具有书画特长的大专毕业生,为繁荣地方书画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6年至2004年期间,冯汉江在长江大学创办艺术学院美术专业,任系主任、教授。其间,他获得中国最高版画奖项——“鲁迅版画奖”,其作品《洞庭湖上》入选台湾省台北美术馆举行的第十届国际版画展,并应台北市市长马英九之邀出席了展览会开幕式。
2004年至2015年,冯汉江调任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教授,任湖州市美术家协会第四、五届主席,吴昌硕研究会会长,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第六、七届理事。
2015年,冯汉江退休之后居住北京,为北京荣宝斋画院画家和刘曦林中国画理论与实践访问学者。融入北京画界开展的学术活动,游历国内外名山大川。先后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中国国家画院、湖北省国画院及纽约、东京等国内外多地举办个人画展。其艺术成就被载入《中国现代版画史》(1930--2000)《美术辞林》等专著。
二、绘画经历
冯汉江自五、六岁开始便跟冯亚健私塾先生学习书法,七岁时就书写春联。十二岁在新堰镇(公社)六合小学毕业,十三、四岁失学在家务农,其间恰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武汉下放到他们村的季彪、袁建疆两位知青擅长绘画。冯汉江看着他俩天天画画,自己也迷上了画画,就跟着他俩学习写生。开始在房前屋后的树底下,借来别人的《连环画》进行临摹。他经过一段时间临摹连环画的练习,打下了一定的构图基础。
尔后在新堰镇(公社)杨业中学读书期间,学校办墙报、黑板报、刻钢版都少不了冯汉江。高中毕业后他被挑选到新堰镇(公社)农田水利建设指挥部当上了宣传员。1974年底任新堰镇(公社)文化站站长,主要配合公社党委中心工作开展文艺宣传活动,从事组织文艺汇演、办展览等工作。还与公社的干部一起下队蹲点,吃百家饭,工作之余天天练习画速写。他在新堰镇(公社)文化站工作期间,得到了汉川市(县)文化馆吴道义、吴至祥、吴正奎三位专业画家的指导,增强了他绘画的基本功。
恰逢这个时候,湖北美术学院(前身是湖北艺术学院)派教师在汉川片区招生,冯汉江因写生功夫扎实被当场录取。美院毕业后,冯汉江被分配到监利县文化馆从事美术创作与辅导工作。
三、绘画经验
绘画的种类可分为油画、国画、版画等,绘画的内容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以上这些画种冯汉江都画过。就国画而言,需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功,那就是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
从传统中来,要深刻领会画理画论。他从谢赫“六法”中得到启示,通过临摹古人的作品,包括学习《芥子园画谱》和当代名家画作,他要知道中国画根在哪里,魂在哪里,怪在哪里,美在哪里,妙在何处。中国画源远流长,讲究造型、概括、环抱、聚气,他要弄懂画面如何用墨色的枯湿浓淡变化来呈现画里远、中、近景不同的层次,懂得知白守黑,正形负形,阴阳虚实,疏密浓淡,以书入画,点线面体,书画诗印等等技巧,这些都是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逐步认知的。
其次要到生活中、大自然中去大量地写生。从事现场创作,师造化,心到眼到手到,下笔稳、准、活,体现精气神。真正意义上的画家,就是要使自己的作品既不拘泥于古人,也不附和于时人,作品的主题和表现形式都要有自己鲜明的个性艺术特色。当今我们的时代就是呼唤这样的画家。如果一个人只是满足于临摹他人之作,或只是东拼西凑成画,那就不叫画家,最多只能算是一位书画爱好者。
在谈到汉川市如何打造全国水墨之乡品牌时,冯汉江先生提出,一是争取领导的高度重视,提供场所和经费保障。二是要注重培养领军人物,调动美协、文化馆、学校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带动队伍,从而涌现一大批美术人才。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包括写生创作、各类展览、学术讲座、业务培训、书画笔会等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多渠道多门类,一个活动接着一个活动有序进行。四是设立主题创作项目奖和优秀作品奖,引进机制,激发活力,这样才能出好作品、出打烙印的作品,营造浓厚的书画氛围,不断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
四、人生感悟
谈到人生感悟,冯汉江先生陷入沉思。他稍停片刻后,从他的名字说起,他说自己很少向媒体讲述他名字的由来。1954年发大水,他在汉口汉江集家嘴船上出生。听母亲讲,在他出生20天时,他家的船拖货到天门县,父亲在岸上拉纤,母亲在船上掌舵,船上还有一个五岁的姐姐,他就被棉絮裹着,躺在船舱中的一个大脚盆里。
船在汉江中行到蔡甸一段急流时,一个浪头打来,船的剧烈晃动把他母亲从船舱一下子甩到了江里。她挣扎着抓住了船帮,但无力爬上船。由于是逆水行舟,父亲拼尽全力拉着纤绳不敢松手,就在岸上大声地喊“救命!”说时迟那时快,远处一只船飞快地靠近他家船只,船公顺手将他母亲送上了船。母亲得救了,可母亲来不及说上一句感谢的话,那对夫妻的船就随着激流顺水匆匆离开了。当他母亲被人救起时,慌乱中一脚踩在冯汉江躺着的脚盆里,但幸好是踩在空处,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母亲说他命大。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常常提及此事,告诫他长大后要多做好事善事,回报社会。那对船工夫妻的救命之恩,成为了冯汉江先生一生都报答不尽的恩情。
父母告诉他的这段生命中的经历,使冯汉江先生认识到个人的才华不应该属于自己,所有的知识财富应该是人类的、是社会的。他一直以来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每一位学生,走到哪画到哪,对慕名而来的书画爱好者做到有问必答。父母在他幼小心灵中埋下的感恩种子,如今根深叶茂,已经化作一种永恒不变的情怀,在书画艺术的天空绽放着炫丽的光彩,惊艳夺目。
与冯汉江先生约好一个小时的访谈时间,打开话匣子后不知不觉二个多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我们起身道别时,意欲未尽的他,还打着手势,掷地有声地说道:“画画要画最熟悉的、最能打动自己情感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出好作品。”
附:冯汉江简历
冯汉江,1954年生于武汉,祖籍汉川。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深造于中央美术学院高研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聘任湖北省国画院专业画家,长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曾荣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质奖,第九、十届全国版画展优秀创作奖、铜质奖,“鲁迅版画奖”,“李平凡艺术奖”,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东京国际艺术大展村山富市奖等奖项。
作者简介:
李新春,男,1963年2月生,湖北省汉川市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当过乡村教师、乡镇干部、市委宣传部科长和孝感日报社特约记者、湖北日报社新闻摄影学会会员。历任汉川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汉川市文旅局副局长。
通讯《老陈种棉》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新闻图片《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考察汉川》收录为国馆藏品。通讯《在那荷花盛开的地方》被《湖北日报》社评为“通讯员好新闻”一等奖。新闻追踪《北大江芳助学》荣获首届孝感新闻奖二等奖。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曾报道其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经历。曾参与“空中看汉川”航天摄影的首席执拍。
一向爱好写作、摄影、書法、吹萨克斯管和小号、写生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