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磁共振成像对股骨头坏死的检查效果评估
2022-06-06张帅
张帅
【关键词】CT;MRI;股骨头坏死;检查效果;检出率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2)03--01
在骨科、关节外科中患有股骨头坏死的患者相对较多,好发人群年龄段位于30至50岁之间,患者股骨头坏死后经常出现股骨头疼痛且行走困难等情况,对患者的各项生理活动造成严重影响。对于股骨头坏死患者而言,早期采取有效的诊断方法能为后续治疗提供基础保障,常规的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X线等方法[1]。本次研究将针对CT和磁共振成像,两种检查方法进行分析,对比两者的检查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在我院选取的120例患者经过病理检查确诊为股骨头坏死,选取时间段位于2021年1月-2022年1月,分组方法采用掷骰子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和实验组(n=60),对照组患者中,男∶女=36:24,年龄为[35-65(41.37±4.68)]岁;实验组患者中,男∶女=38:22,年龄为[34-67(42.28±4.77)]岁。2组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性别、年龄统计学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2]:①符合股骨头坏死诊断标准;患者对研究内容、流程、目的均已了解,自愿签署相关协议书;③诊断依从性,能参与配合者。排除标准:①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性疾病。②具有沟通障碍或精神疾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为CT检查。首先让患者采取平卧位,通过螺旋CT设备扫描患者。厚层:5mm;厚间距:3mm。扫描之后重建患者软组织,厚层:0.75mm。
实验组患者为磁共振检查。采用磁共振诊断仪器对患者进行扫描,扫描位置、体位与对照组相一致。以常规扫描速度采取T2W1、T1W1 对横断面、冠状面进行扫描。厚层:4mm;厚间距:1mm
1.3观察指标
将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观察2组患者的股骨头坏死诊断检出率和典型症状检出率。其中典型症状包括骨小梁模糊、线样征、骨髓水肿、局部囊变。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涉及数据均在SPSS22.0中输入展开统计,组间计数内容(检出率)采用(%)表示,行χ²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股骨头坏死检出率
2组股骨头坏死诊断检出率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实验组的总检出率,同对照组对比更高,2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
3 讨论
引起股骨头坏死疾病的主要因素包括了年龄、吸烟、肥胖程度等。患者早期患有股骨头坏死后仅仅是感到酸痛,并没有认识到其危害性,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检查,导致股骨头坏死程度越来越严重。由此可见,早期诊断是尤为重要的。其中CT检查和磁共振成像检查是目前较为常见的诊断方法。CT診断虽然是较为常见的方式,但在早期或中期股骨头坏死检查上检出率并不显著。通过磁共振成像检查,具有较高的检出率,MRI在检查软组织病变部位和病变周围组织方面具有较高的清晰度,从而可以确保在早期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3]。从本次研究对CT和MRI两种诊断方法进行研究对比后发现,同CT诊断相比,MRI诊断方法在股骨头坏死总检出率方面更具有优势,且能更加准确地检查出股骨头坏死相关症状情况。
综上所述,对于股骨头坏死患者而言,CT诊断和磁共振成像诊断相比,磁共振成像的诊断效果更好但此方法也具有局限性,如特异性低、诊断时间长等。因此,两者联合应用能发挥出更加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波,万志华,罗水龙. CT与MRI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价值[J]. 医疗装备,2022,35(5):30-31.
[2] 谢小伟,程相俊,王小琳,等. CT与核磁共振技术在诊断股骨头坏死的对比研究[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2):23-24,27.
[3] 李晓莉. 采用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价值对照分析[J]. 保健文汇,2021,22(6):26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