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中国画课程的发展与探索

2022-06-06黄永建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美术教育传统文化

摘 要: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职前教育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并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小学美术教师。中国画作为本专业的必修课程,在以往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传统绘画技法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课堂学习效果不理想。基于此,围绕中国画课程的发展,结合美术教育专业中国画课程的教学现状,对教师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热情和积极性进行分析,使学生在尽情挥洒笔墨的同时,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关键词:美术教育;传统文化;中国画课程;创造性思维

中国画历经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始终以它独特的魅力丰富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民族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各地区的高职院校也将中国画列为提升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职业关键能力的主干课程。中国画作为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能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涵,以追求真善美为道德使命进行艺术创造,使学生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并能用笔墨语言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具备小学美术教师必备的中国画表现的能力。从某种角度上看,基于学校的这种“师范”性质,中国画课程所需要培养的人才并不是专门的国画创作人才,而是能够提升人们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有效地传播传统文化、增强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教育工作者。

目前,在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课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创造性思维方法与审美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职前教育目标是培养小学美术教师。在中国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过于注重传统绘画技法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如:大量的临摹练习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在对传统技法的临习时难以找到突破点,学习主动性不强;部分学生在对临本及范画的选择上,人云亦云,缺少主见;学生创作时“依样画葫芦”的情况较多,对笔墨的运用缺少个人的主观色彩,创新性不够等等。

因此,面对以上问题,在中国画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对中国画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尽情挥洒笔墨的同时,又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中国画课程教学现状,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解决教材的问题

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教育专业采用的中国画教材针对性不足,目前学校使用的教材分别是《正统工笔花鸟技法入门》《陆抑非花鸟画讲义》《龚贤山水画谱》。这三本教材理论性较强,技法梳理得较为详尽,对初学者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但是缺乏对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动向的建设性指导,缺少针对美术教育专业特点的教学策略,关于小学美术教学内容及教学素材的导向也没有相应的阐述。因此,专业任课教师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相关教材进行甄选,找到一套适合美术教育专业职前准备的教材。当然,如果所在学校的中国画教学团队有一定的实力基础,量身打造出属于美术教育专业的中国画教材是最好的,能够帮助学生解决职前教育中的很多實际问题,避免学生走弯路。

二、时刻把思政元素渗透到课程教学中

早在唐代,我国著名的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他的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就提出“成教化,助人伦”的绘画理论。他特别指出,绘画不仅是怡悦情性之事,更要强调的是它的社会文化功能,特别是道德教育的意义。其实,中国画本身就蕴含着道德教育导向,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除此之外,还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历代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浸透着画家对真善美文化品格的追求,体现了画家的爱国主义、国家情怀、民族精神以及高尚的人生境界。如:元代王冕《墨梅图》体现了他“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一身浩然正气;清代郑板桥《竹石图》体现了他“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刚正不阿;现代画家、教育家徐悲鸿在《奔马图》《愚公移山》等作品中,以饱满的笔墨和坚韧的精神,表达了他对民族存亡的关切以及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与眷恋之情,这些正是他浓郁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教师要不断地在课程教学中激活以上鲜活的思政元素,让学生找到自己人生价值的“标杆”,并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深入了解这些优秀画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将创意元素融入中国画教学,营造趣味课程

美术教育,是通过造型活动使学生认识自我,发挥每个个体的潜在能量,释放多种可能性,从而得到全面发展的个体实践活动,最终达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遵循以上原则,中国画教学应走出一贯的、单一的技法传授和固守模仿传统的教学误区,尝试以传统技法教学为辅、以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造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重视中国画情趣性、情感性和文化性的渗透。

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以后从事的职业是小学美术教师,所以教师在进行专业教学时,更应注重学生的身心体验,调动和发挥每个人的潜能,这不仅是一种“活态”的教学,而且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能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这种行为方法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在课程中,教师还要把文化概念融入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地创造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这不仅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而且能使学生在中国画课程中获得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与乐趣。

(一)色彩塑造

宋代诗人陈与义曾提出“意足不求颜色似”的艺术观点,强调画家着力表现梅花的神态,不求颜色的相似。这是一种主观而抽象的色彩意趣与独特的审美观点。

在中国画教学中,任课教师应积极地把带有主观的“写意色彩思维”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写意色彩思维”的创作方式进行探索。周乃林提出:“‘写意色彩思维’具有独特的色彩表现理念及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及当代艺术表现性,实质上是中国画内在发展时代化的表现和艺术家探索精神的一种代表。”根据“写意色彩思维”的创作方式,教师要让学生树立打破中国画传统用色的观念,中国画设色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植物色、矿物色等颜色,比如学生可尝试色彩丰富的水彩颜料进行主观的赋色。

在教学实践中,中国画的色彩表现程式可以借鉴中国民间美术(年画、面塑等)、当代绘画艺术的用色方法,将主观的装饰创意色彩表现方式运用到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及对蔬果、静物的摹画中。在临摹与写生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大胆用色,树立独立思考的意识和个性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意色彩思维”的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中融入人文思考,更有利于高校中国画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以及课堂教学内容与知识结构的完善。

(二)笔墨造型

中国画发展至今,笔墨情趣一直是其内在的精髓,直接关系到所表现事物的造型特征。早在清代,画家石涛便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的重要绘画理论。因此,笔墨一直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丰富和发展,今天人们仍旧在体味中国画中笔墨传承与创新这一精神内涵。

在中国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通过笔墨深入体味中国文化精神境界,将笔墨的运用意识渗透到身邊的各种生活元素当中,以传统技法为依托,多元拓展各种主题元素,如生活器具、布偶玩具、装饰摆件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思维意识,使学生能够轻松自如地表达自身感悟和人文情怀。

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将一些设计元素应用于课堂,传统的创意图形、经典的图案纹样、民俗物件、吉祥物等创意元素均可作为绘画对象。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大胆地构图,营造主观的笔墨意趣。尤其是水墨画,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摆脱“依样画葫芦”的传统作画方法,仔细体味著名画家齐白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精神境界,使笔墨与造型交相呼应、相互映发,从而使学生能自由、生动、完整地表现物象,培养其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学习兴趣。

(三)点线面的应用

点、线、面作为一种独特的抽象造型元素,在中国历代的传统绘画中都具有独立的审美特性,在中国画中也起到了组织画面语言和丰富画面效果的作用。现代画家潘天寿曾说:“画事用笔,不外点、线、面三者,然线实由点连接而成,面亦由点扩大而得,所谓积点成线,扩点成面是也。”中国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地传承与发展,画家们对点、线、面元素的运用愈发成熟。当前,在中国画的教学中,教师可对运用点、线、面的经典作品进行简单讲解,认识其组合规律及构成形式,引导学生用构成的方式,把中国画中的点、线、面元素情感化、拟人化,甚至夸张化,从多角度理解画面,体会笔墨造型和审美意趣。

一幅鲜活生动的国画作品,画面中点、线、面富有节奏变化,且能让人感受到律动的气息。此外,在课堂中,为了让学生体会中国画的趣味性和成就感,画面中的印章和落款同等重要,印章属于点元素,而落款包括题诗,可作为线元素。“诗书画印”的结合,对丰富画面的完整性和画面画意的生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还能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画艺术的精神哲思,赞叹它的人文情感和博大情怀。

四、将课堂写生常态化,拓展课外教学

以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以往的中国画教学以临摹的技法训练为主,只有在高专二年级下学期才有一次为期两周的外出写生课程,而且写生课程会根据学生的意愿,分色彩和国画两个方向进行训练。因此,学生的国画写生学习效果不佳,难以均衡、全面、系统地学习。除此之外,在中国画课堂教学之余,教师还应积极构建多元的美术课堂教学环境,适当地进行课外拓展,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

(一)课堂写生常态化

古人曾提出“师造化”的绘画观点,强调的就是写生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写生不只是技法描摹,更是一种对生活的体验,属于“隐性”创作。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国画课堂中适当地加入写生的训练,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选取贴近生活的素材与主题,让学生进行写生(创作)实践。充分利用校内外写生资源,让学生感受写生带来的无穷乐趣与独特的审美感受。在写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不对篇幅大小、工具、材料、题材等进行限定,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敢于尝试,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美、鉴别美,让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描绘身边的事物。

(二)拓展课外教学

在课程教学之余,任课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丰富有趣的课外实践教学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艺术讲座、展览、比赛,组织学生到本地区非遗文化馆、艺术馆、特色民俗场馆等地参观,并与当地的民间艺人交流,从而更好地构建一个内涵丰富的中国画课堂教学环境。另外,教师应广泛地利用多媒体平台等信息技术资源,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认知,使其构建完整的中国画知识框架,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将线上教学资源和线下课程教学有效结合,注重中国画的实用性、趣味性和教学效果,实现师范教育的人文化、多元化和长效化。

五、结语

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中国画课程的发展与改革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能够有效推动学校的高质量建设以及学生的自身发展与成长成才,是大势所趋。中国画作为美术教育专业中的一门必修课,具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民族艺术的关键作用,同时为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注入了丰富的营养剂。探索美术教育专业中国画趣味课程,不仅能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技法训练的教学模式,而且能客观地改变单一的“教学—学习”模式和程式化的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的职前教育而言,趣味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开放性的思维,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避免中国画课程走向单向和片面的学习,而且能使学生不断地树立创新意识,增强文化自信,使其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为新时代作出更有意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力加.儿童美术教育专题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6.

[2]夏焰.从教师层面论高校中国画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56-60,73.

[3]唐华.基于信息化的高专生中国画课程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2021(12):149-151.

[4]冯可敬.非遗文化视域下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学改革的探究[J].大学教育,2021(12):46-48.

[5]李卫东.浅谈当前国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黑河教育,2018(2):85-86.

[6]周乃林.简析“写意色彩思维”在高校中国画教学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7(12):243-244.

作者简介:

黄永建,硕士,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创造性思维美术教育传统文化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基于高中语文诗词欣赏教学下的创造性思维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