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画的艺术价值探析

2022-06-06陈婉媚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农民画艺术价值广西

摘 要:中国农民画在国内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产生,国内对农民画这一民间艺术的探索与研究也在逐步深入。农民画艺术作为根植于本土的民间文化,在其创作过程中以地区为界形成多个画乡,广西地区更是多次举办农民画交流创作活动。特殊的文化与环境使广西地区农民画主要以乡村为单位,小范围流行。但是,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文化交融步伐加快,广西农民画艺术开始打破闭塞,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关键词:农民画;艺术价值;广西

一、农民画的来源

农民画是中国民间通俗画的一种,最初出现在农村,和剪纸、年画、刺绣等民间艺术联系紧密,流传于民间,是农民在闲暇之余的一种生活志趣。农民画创作手法多样,不限制绘画工具,学习过程以农民群体之间的交流互动为主。作品一般为描绘当地真实存在的生活场景和表达美好祝愿的内容,逐渐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其中,广西地区的农民画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整体态势。在这里,各民族保留了相对完整的传统生活方式与习俗,而农民画则成为当地人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特殊的环境和条件造就了广西农民画浓厚的本土化风格,最突出的特点当属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强烈的本民族审美特征,体现农民淳朴乐观的精神和审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江侗族农民画、靖西壮族农民画和临桂五通农民画。现代农民画经过时间的沉淀,也不再局限于农民自身的创作交流,相继在各地美术馆、艺术馆进行展览,并被运用在视觉设计的各个方面,彰显地方特色,形成城市名片。农民画艺术从小范围的传播交流“走出去”,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与了解。

二、广西农民画的发展

早期,广西农民画主要的创作人群是各个民族聚居地的农民们,他们在闲暇之余进行艺术创作,没有经过专业绘画学习与训练,画风淳朴,创作全凭真情实感;现代广西农民画的主体创作人群正在发生改变,不仅有农民,更多的是一些对广西农民画有浓厚兴趣的当代画家、研究者以及爱好者们。这一变化存在积极意义,农民画的艺术属性不受其创作主体的社会职业影响。广西农民画理应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不断进步,不能简单以字面意思理解其创作的主体人群,并且不应单纯以创作者的身份和创作者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职业判定农民画的艺术属性。正如,农民也可以学习传统国画、西方素描、油画等绘画技法。同理而言,当代画家、研究者、农民画的爱好者们同样可以学习农民画的表现形式,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经过思考后进行创作。这样方能与现代人民的审美情趣相符,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互相交流学习,探索传统文化发展道路上的新形式。

农民画主要盛行在乡村,以人授人的方式流行,后来形成各个农民画之乡,将其当作当地发展的优势产业。正如国内比较知名的金山农民画,从题材到色彩无不体现着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韵味,同样成熟的户县农民画则描绘了西北农村人民淳朴踏实的精神面貌。众所周知,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独特的地方风情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农民画也以村为单位进行着团体创作活动,并推出一系列基于農民画形式的衍生品,展现着它与众不同的地域风貌和文化内涵。近年来,广西各地区热衷于为当地文化产业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过程中,广西农民画凭借其突出的艺术形式和地方风情受到人们的喜爱与模仿,在广西三江、靖西等地多次开展创作培训、体验活动。

三、作为城市名片的广西农民画种类

广西地区的农民画艺术以民族村落的形式逐步壮大,发展至今主要形成三江侗族农民画、靖西壮族农民画、临桂五通农民画三个大的部分,成为广西地区又一城市名片。

(一)三江侗族农民画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人民注重本民族的文化延续,保留了相对完整的传统习俗。这里的农民画喜欢描绘众人欢聚的庆贺场面,画面内容丰富,地域特色突出,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展现了侗寨的自然风光、建筑特色和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助于深刻理解侗族的民族文化内涵。在三江侗族农民画作品中,常见的创作内容有身着传统服饰的侗族男女、三江侗寨的标志性建筑风雨桥和鼓楼、篝火晚会和百家宴等。三江林木植物资源丰富,当地建筑常采用木制材料,将干栏式房屋建造在半山间,人住在上层,下层空出的地方用来堆放杂物,饲养鸡鸭等家禽,形成别具一格的风貌。侗族服饰工艺精美,纹路绚丽,为了方便日常劳作,侗寨男女在传统服饰的基础上加入束腿装束,逐渐形成了当地的服装特色。三江侗寨保留的风土人情吸引着各地的游客,并加深了人们对三江侗族农民画的认识与了解。

(二)靖西壮族农民画

靖西地处广西西南边陲,壮族人口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自然着重表现壮族人民的风貌与美丽。与其余地区农民画不同的是,靖西壮族农民画更加侧重于彰显光辉的时代感,提取壮族人民的乡村生活为创作题材,当地民风淳朴,作品包括农业丰收、壮族饮食文化、劳动脱贫致富奔小康等内容。在广西美术馆举办的主题为“壮美广西·大美靖西”农民画展中,展出了《绣球之乡喜乐多》《我脱贫我光荣》等多幅优秀作品,集中展示壮族人民制作传统饮食、浸染服饰布料、欢度民俗节日的内容。人物刻画生动,造型扁平,富有装饰效果,整体构图饱满和谐,运用简单的几个颜色组合出丰富的画面感,展现靖西壮族人民安居乐业、喜上眉梢的美好生活,渗透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亲切的乡土味道。

靖西壮族农民画聚焦于农家院里的朴实生活,体现靖西壮族人民对丰收的喜悦和兴奋,体现了其积极生活的态度和团结同胞的热情,记录了新时代壮族人民真实的幸福生活和不断前进的历史步伐,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表达壮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美好意愿。

(三)临桂五通农民画

临桂五通农民画作品与前两种以及目前主流的农民画表现形式有着明显区别。桂林山水甲天下,这里的农民画家常以美丽的自然景观入画,在表现形式上同样受到传统国画的影响,创作内容以山水、花鸟、草木、仕女为主,表现广西桂林好山好水的秀丽风光,营造整体的意境美。其自身特色不突出,欠缺一些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但是恰恰就是因为这种“无特色”,反而被当地人发展成他们的支撑产业。CB4C3794-32EF-4B6E-8792-B186EC3A6199

农民画家把画画当作一种职业,在家中开设画室,教授学徒,创作出的作品进行装裱销售。当地相关部门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帮助五通镇的农民画产业形成模式,这一举动帮助农民习得新的技能,既传播了文化又保障了农民们的收入,为文化保护与现代商业发展寻到平衡之法并开辟新的道路,五通镇也获得文化部授予的“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四、广西地区农民画的艺术形式

经过对三江侗族、靖西壮族、临桂五通农民画的探讨发现,广西农民画作为同一地区的同一画种,虽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在表现形式上依然存在着共性,可以从题材、构图、造型、色彩四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

(一)民族生活题材

广西地区农民画在创作过程中常常选择广西地区各个民族较为生活化的题材,具备浓厚的本土特色与生活气息。创作题材主要有四种。第一,自然风光。广西山清水秀,雨量丰沛,四季温润如春,滋养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有“绿城”的美譽,常年都有画家来此地采风写生,美丽的自然景观成为画家们的绘画元素,比如梯田、溶洞、绿树、青山等都是其独特的风景线。第二,房屋建筑。与城市的现代化建筑不同,乡村民族聚居地的房屋多是就地取材,用木料建造,坐落在半山腰,一处处独栋的木屋小院被山间的云雾围绕,如梦如幻,宛如仙境,别有一番风味。第三,劳作场景。广西有许多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节日,在乡村生活中自给自足,形成各个地区不同的饮食文化。基于此,自然就少不了描绘人辛勤劳动的内容,诸如每年的采茶、丰收等,这是当地人们最熟悉最有共鸣的活动,也体现了对丰衣足食、生活美满幸福的美好向往。第四,节庆习俗。广西地区各个民族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经常有一些节日习俗的庆祝活动,比如唱山歌、打糍粑、百家宴、欢度三月三等。这都造就了广西地区的农民画作品,在创作题材上无一例外地选择与当地人民生活紧密相连的内容,具备对大自然的崇敬以及对优良品德的赞美,蕴含吉祥喜庆的美好寓意和积极生活的乐观精神。

(二)饱满热闹的构图

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诞生于民间的艺术诸如剪纸、年画等都致力于追求吉祥喜庆的象征意义,广西农民画也是如此。其画面力求丰富,不同于传统国画的留白艺术,转而采用繁多的图案和纹路满满地填充整个画面,不喜残缺。传统观念认为,残缺即代表不完美不圆满,所以广西农民画整体画面呈现丰富、热闹、饱满的视觉效果,不留空白,象征着生活圆圆满满、平安幸福的吉祥寓意。

常见的构图形式有三种:第一,宏大的全景,一般用来描绘盛大的群体活动场面,画面元素繁多,不会过多刻画其中某一个细节,而是比较注重描绘整体画面,营造和谐统一的氛围;第二,局部场景的描绘,适用于想要突出某一个地方或者行为的场景,从多个角度着重表现画面中的一个重点;第三,分割不同区域,画面中每一块区域的分配都要有其相应的目的和理由,要求创作者能够把握整体画面的平衡感,就像数学中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无不体现着技术与艺术的美学价值,让观者可以产生一种视觉上的舒适感与和谐感。

(三)高度概括的造型

有“东方毕加索”之称的农民画艺术在造型上自由度相当高,不拘泥于常规的绘画形式,体现了高度的概括性,形成独特的造型语言,趣味性明显。

第一,简洁概括物象核心。绘画元素的提取依托现实世界存在的具体物象,力求在有限的画面中尽可能概括完整的面貌,使用简单的线条高度归纳并简化所绘物象的造型,进行取舍,重点表现核心部分。第二,装饰性的图案。归纳后的绘画元素呈现出平面化的视觉效果,添加当地的民族传统头饰服装和纹路元素,运用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丰富饱满的装饰图案,凸显本土化的特征。第三,夸张的造型语言。创作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创作者在自身知识储备条件下,融入创意思维与感受的产物,看到什么画什么,画的是创作者的真情实感。广西农民画最初的创作者多半没有系统学习过绘画技法,在他们的审美情趣下,不受传统绘画形式的拘束,对造型的把握并不需要太刻板的要求,造型夸张,自由度较高,画面流露出童真的拙味与质朴的亲切感。

近些年,一些农民画的爱好者开始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以人物造型的刻画为例,广西农民画艺术中的人物造型提取核心,高度概括其外形特点。在画面布景的安排上,无需遵循常规的比例要求,可以大人物小场景,也可以小人物大场景,形成强烈对比,其中意味全凭创作者当下的灵感与感悟。

(四)富有冲击力的色彩

广西农民画在色彩的使用方面主要有四方面内容。第一,高纯度、高明度。喜欢使用纯度、明度较高的色彩,颜色鲜艳抢眼,不需要反复调和,可从现实存在的物象中提取色彩进行变化。第二,对比色的运用。广西农民画在对比色的运用上堪称炉火纯青,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画面中对红色、黄色和绿色、蓝色的使用尤为常见,在背景和点缀中将黑色、橙色和紫色等作为辅助,增强绚丽的视觉感,红和绿、黄和蓝经常组合出现,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不失和谐。第三,反常规的创新色彩。用色与现实世界不同,服从于观者的审美趣味,满足情感需求,在基础中打破常规,寻找创新,超脱于本身的固有色彩当中,如天空可以不是蓝色,树叶也可以变成粉色,完全是创作者内心对色彩的独特感受和理解。第四,民族色彩的使用。颜色可以影响观者的心理感受,比如红色代表热情,蓝色代表理性。民族色彩的使用是基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而进行的色彩重组,在特定审美特征下,偏向使用本民族具有象征意义的色彩,以达到一种心理认同。

五、结语

民间文化诞生于人民的生活智慧之中,广西农民画这一大众文化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应运而生,伴随着对其艺术价值的不断深入探索,全方面地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广西地区的农民画入手,分析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农民画艺术,归纳其艺术形式,探索其艺术价值,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探寻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小平.众神狂欢:后现代美学语境中的大众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2]井长海,石歌.画在民间:论农民画的艺术属性[J].潍坊学院学报,2019(1):51-55.

[3]王建平.靖西壮族农民画:新时代南疆壮乡人民的幸福写照[N].中国艺术报,2019-08-05(7).

[4]黄武.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的艺术特点[J].中国民族美术,2018(4):46-53.

[5]窦改林.思考人生,表达生活的农民画[J].人文天下,2019(12):130-131.

作者简介:

陈婉媚,硕士,河南科技职业大学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CB4C3794-32EF-4B6E-8792-B186EC3A6199

猜你喜欢

农民画艺术价值广西
广西贵港
金山农民画矢量图库的建设与应用
农民画火遍世界
金山农民画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三)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一)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浅析现代包装插画设计的商业应用
融合与创新:伪满洲国建筑研究
古城墙中所包含的艺术文化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