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背影》中的三重“背影”

2022-06-06岳明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父权新文化运动朱自清

岳明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成文于1925年10月,记录了1917年冬天,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文章以朴素的语言、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流传于世,感动了千万读者。文学创作,往往凝聚了作家一生的学识与生活。品读文学作品,读者与作家进行的是精神层面的交流,不仅可以读到作者成文时的思考,更能读出作者的人生阅历。本文将以“情感”“成长”“时代”为关键词,对《背影》一文进行解读。

一、情感的“背影”

文章开篇先交代“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惨淡”的背景。一方面,营造了惨淡悲凉的气氛。另一方面,为父爱的表达蓄势。这三件事,对“我”来说,是痛苦,而对父亲来说,更是切肤之痛——失去母亲、失去事业、失去小康的家庭。

面对这样的景况,父亲仍然要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是一个最痛苦的人对较为痛苦人的安慰。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此时,父亲既要承担家庭变故带来的痛苦,又要顾及儿子的心情,及时给予宽慰,“强颜欢笑”的面容之下隐藏了多少苦涩的泪水,这恐怕无法估量。

文章结尾处,年迈的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中“,唯膀子疼痛厉害”“,疼痛厉害”是实情,“唯”又是父亲宽慰之语。家庭突变,父子分别,家书联络,无论何种情况,父亲总是隐藏着自己的种种情绪,以坚强、乐观、健康的形象展现于儿子面前,这隐瞒的背后,是深深父爱的“背影”。

二、成长的“背影”

1.抗拒

当父亲细心安排“我”的途中事宜时,在一旁的作者:“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吗?”这其中是满满的对父亲关心的抗拒。“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给出了如下注解:言行守旧,不合时宜。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以儒生身份入仕途,沉浮数十载,人生阅历相当丰富,一个“迂”字用在这样一个人身上确实不太合适。但是作者为何会将这一个字与父亲联系在一起呢?

对自我的极度肯定,产生了对“束缚”——父亲悉心照料的极度抗拒,甚至是嘲讽。

2.感动

然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朱自清畢竟无法完全挣脱亲情的召唤。坐在车厢内,看见父亲艰难爬月台时的背影,作者潸然泪下,看见父亲往回走,作者“赶紧去搀他”,“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原先的不屑转变为如今的落泪。态度的转变正是心灵的软化,在父爱无言的感召之下,儿子终于能正视父亲的背影,伸出手做出那一代表着质变的动作——“搀”。

3.理解

文章结尾处,作者对父亲做出如此评价:“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简单的语言,概括了父亲的一生,我们也从中读出了朱自清对英雄迟暮的父亲的感慨。这其中,我们也不难发现,父亲的人生轨迹和朱自清的生活经历出奇地相似。而生活上,他则是辗转于江苏、浙江多所中学任教,生活的不易给了这位少年书生一点颜色瞧瞧。有了同样的经历,作者对于父亲的“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便能够理解,而这种理解,即是英雄惜英雄的惺惺相惜。

抗拒——感动——理解,从作者对父亲的态度的转变,我们也能看到,朱自清由一个不识愁滋味的学生转变为肩负家庭责任的父亲的成长过程。

三、时代的“背影”

时代的风气影响着人们的内心世界,更影响着读书人的风度。在《背影》一文中,我们也能隐约读出时代在朱自清身上留下的印记。

1917年,事件发生之际,正是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之时。新文化运动为沉睡多年的中国带来了自由、民主、科学的新思潮。在两千多年的封建思维体系中,“伦理纲常”束缚着许多年轻人的拳脚,当“自由”的口号在中华大地响起,立刻引起了青年们的共鸣,反对皇权、族权、父权、夫权成为当时最热门的话题。在这些所谓的“束缚”之中,青年学生最多接触到的就是父权,最容易反抗的也是父权。而当时的朱自清,正处在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地带——北平,在新式的学堂、新式的教育中,必然接受新思潮的席卷,产生对家庭的抵触感,形之于外,便是对父亲的逆反。1925年,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已逐渐退去,社会状况也与青年们追求的自由、民主的理想渐行渐远,唯一改变的只是“城头大王旗”,而人们的生活、思想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仍然是专权、割据统治着中国,愚昧、麻木统治着人民。面对这样的现实,许多新文化闯将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失望、抑郁、哀愁等情绪。《背影》写作于1925年,此时朱自清执教于清华,又回到了政治形势风云变幻的北平,多地的辗转,多年的历练,使他清楚地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或者说是看到了理想的破灭,心中难免产生悲伤,如创作于1927年的散文《荷塘月色》中也流露出了淡淡的哀愁。热情退去,人们便会转入对曾经及现有生活的思考,从叛逆中走来的作者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重新审视了家庭生活,对那个代表“束缚”的父亲,作者便给予了充分的理解。

从“叛逆”到“理解”,这不仅仅是作者朱自清一人的成长轨迹,更是那一个大时代背景中,千万青年所走过的心路历程,折射着那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背影”。

猜你喜欢

父权新文化运动朱自清
楚怡学校与湖南新文化运动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论利维坦的父权路径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李安家庭三部曲下的现代父亲形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探讨——基于“新青年”和《新青年》的角度观察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
胡适的父权缺失与母权凸显——兼论中国传统女性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