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研究
2022-06-06崔园园
崔园园
◆摘 要: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在高校的基层组织,开展好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提高组织生活的有效性,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本文依据认知方式的不同,从组织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进一步提升组织生活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组织生活;有效性;认知差异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明确指出,需要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
党的组织生活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政治工作,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党在高校学生中的基层组织,是学生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做好高校学生基层组织建设,需要调动全体学生党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开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有效性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组织生活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组织生活形式比较单一,大多数活动的开展仅仅以会议形式进行PPT的展示,展示过程中内容简单,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散,支部成员存在着被动接受的现象。组织生活的民主互动性不足,大多时候都是党支部书记对理论政策的简单宣讲,并没有使理论学习深入支部党员头脑和心中。同时由于组织生活形式过于单一,致使支部党员对组织生活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够,支部党员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其中。党支部成员之间缺乏一个良性的互动和交流,使得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2.组织生活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组织生活内容过于单调,活动开展过程中大多时候是对理论政策的学习,理论学习不够深入,缺乏系统的规划性,理论学习停留在表面。组织生活的内容大多数是关于政治理论学习的,不太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使得学生对组织生活的参与热情不高,存在为了完成任务而参加组织生活的心理,使得组织生活的学习效果不佳。组织生活的内容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大多数理论学习只是进行浅显的学习,不能深入理解理论学习的精髓,不能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影响组织生活的学习成效。
3.组织生活组织者业务能力不强
组织生活的内容在较多时候需要对党和国家的一些政策进行学习解读,对时事政治进行学习评论,对理论学习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学习的内容要求党支部书记需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理论知识,能够学懂弄通党的先进理论和时事政策,并且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理论宣讲能力,能够为支部党员宣讲党的理论政策。而高校基层党支部的书记一般为辅导员或者由所在学院研究生担任,从活动组织者的角度来说,存在着缺少相关业务培训、自身理论素养不够、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使得组织生活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4.学生党员主体意识不强
党支部在开展组织生活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被动参与、主动性不强的现象。部分党员把组织生活看成是一种负担,只是为了参加而参加,自我意识不强,缺少在组织生活中的主体性作用,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才进行组织生活,支部成员之间没有良好的互动和交流,使得组织生活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部分高校对于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不够重视,组织生活的管理和监督制度不够完善,不能起到及时监督和检查的作用,造成组织生活不能按照规定保质保量地开展和进行。对于不符合规定、不按照规定开展组织生活的党支部惩处力度不够,对于先进典型的党支部表彰和鼓励力度不足,大大降低了党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的积极性。
二、基于认知差异视角的分析
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認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每个人所偏爱的认知加工方式是不相同的,同样的内容每个人接收后经过加工所获得的信息也是不相同的。其主要的表现方式有三种:冲动型与沉思型、具体型和抽象型、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等。
1.冲动型与沉思型
每个人对问题的思考速度不一样,导致看待问题的全面性、精确性都会有所差别和不同。冲动型的学生对于问题的反应速度更快,但是其精确程度会比较差,对于遇到的问题也可能会急于得到解决,不会对问题的方方面面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这类学生更倾向于轻松的学习开展形式。沉思型的学生的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比较缓慢,但对于问题的思考和回答的精确程度比较高。冲动型的学生看重问题回答的速度,却不关注质量的好坏,而沉思型的学生更看重解决问题的质量,并不过分看中回答的速度,这类学生更倾向于对理论政策进行深入的学习。
2.具体型与抽象型
具体型的学生比较擅长对某一个具体观点或者特定情境进行深入地分析,而且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才可以对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这种类型的学生更倾向于提供参考资料进行系统地学习。抽象型的学生在看待不同的事物时,能够多角度地去看待遇到的问题,并进行一些概括性的思考,这类学生更倾向于对理论政策进行全面的学习和讲述。
3.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场独立型的学生善于根据自己内在的标准或者内在的参照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但缺少对外界事物的观察,不太依赖于外界的环境,这类学生更倾向于内容上是否具有逻辑性。而场依存型的学生一般需要参照外界的环境,根据自己对事物的观察继而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这类学生更倾向于获得学习的帮助和具体的指导。
三、基于认知差异视角的对策分析
1.创新组织生活形式
丰富的组织生活开展形式对于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成效的提高有较大的促进和提升作用,可以增加党支部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前期支部书记、党支委、党小组的积极参与和认真策划,开展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活动,在每学期可以开展一次外出参观学习、走进社区参与志愿服务、前往敬老院照顾老人等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实践性的活动,让支部党员参与到与理论学习不同的组织生活中,丰富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形式。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知识竞赛的题目或者是与活动主题相关的内容,增加组织生活的趣味性,如党史知识竞赛等。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可以采取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宣传形式,运用新媒体的表现力和宣传力去进行传播和宣传,吸引和提高支部党员的注意力,也增加了组织生活宣传成效的受众群体,提升了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影响力。同时也要注意增强支部党员之间的民主互动性,通过增加一些小组交流、现场提问、小游戏等环节,让每个党员都可以参与其中,发挥其积极性和提升其参与性。对于冲动型的党员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进行组织生活的开展,让其能够静下心来进行深入地学习。对于沉思型的党员,可以通过理论宣讲、微党课的形式进行深入地学习。对于场依存型的党员,可以通过小组互助学习的形式进行交流和互动。对于场独立型的党员,可以通过撰写学习笔记的形式,增强其思考的逻辑性。
2.丰富组织生活内容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牢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立足点,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各种具体活动中去,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组织生活的开展内容。结合党支部党员的实际需求和自身存在的问题、社会热点等,认真设计组织生活的主题、互动的时间和内容,利用讨论交流和辩论的方式,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可以通过开展参观、讲座、观看影片等活动,把组织生活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利用好“三微一端”,加大对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在思想上能够重视组织生活。具体型的党员擅长对某一个具体观点或者特定的情境进行深入地研究,抽象型的党员能够从多角度去看待问题,可以把开展组织生活的主动权交给他们,从学生的角度去丰富组织生活的内容,让组织生活更接近学生的实际。
3.提升组织者能力
作为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组织生活的开展,组织生活的开展成效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党支部党员在班级的示范引领作用有着重要的提升作用。其次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熟练掌握党的相关理论知识,积极参加党支部书记网络培训班和学校的相关讲座培训,读原著,关注时事政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多思考交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逻辑思维、表达讲述能力等,为开展组织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保证组织生活可以保质保量地开展。同时还要注重自己的实践能力的提升,积极参加学校微党课比赛、党团知识竞赛,提升自己的综合写作能力和演说讲述能力、新媒体操作使用能力等。组织者只有自身理论素质过硬,才能开展好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不断提升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质量。
4.提高党员主体意识
党员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不高是目前高校基层党支部普遍存在的问题,支部书记作为党支部活动开展的组织者、活动的策划者,同时也是活动的实施者,而学生党员则往往是被动参与的一方,存在只是为了参与而参与的心理,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参与组织生活。为调动学生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可以与党支部委员共同探讨要开展的活动主题,并且征求支部成员的意见。活动的主题确定以后,可以采取轮流担当主讲人的方式,把主讲的任务分派给支部的党员或者是即将要发展的对象,给每位支部成员提供充当主讲人的机会,提升支部党员的主人翁意识,使其能够真正参与到组织生活当中,切实体会到组织生活的魅力。活动开展完成后,要做好台账记录、总结和反思的工作,通过总结和反思才能不断地进步,宣传委员根据组织生活的内容做好会议记录并撰写宣传稿,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必要的宣传,提升组织生活在班级当中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扩大组生活的影响力。
四、小结
做好新时代党的建设工作,需要各个基层党组织协同发力,共同探索党的建设路径,强化党支部组织建设,健全组织生活的质量保证体系,落实组织生活的规范性和计划性,明確每月组织生活的主题和要求。同时加强组织生活的评估和反馈,不断优化和提升组织生活的质量,提高组织生活的有效性。通过创新组织生活形式、丰富组织生活内容、提升组织者能力、提高党员主体意识,不断提升组织生活的有效性,使得支部党员和班级学生能够在组织生活的学习中和影响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继而加强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钱濛,刘靳.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方法路径研究——以S市H大学为例[J].改革动向,2019,(08):20-21.
[2]冯国珍,郝清羽.对进一步增强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的思考[J].高教学刊,2020,(14):57-60.
[3]刘畅.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路径探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03):10-12.
[4]张楠.从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的视角探讨网络化教学策略[J].科技信息,2009(08):37-5.
[5]宋芳,王珊.创新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