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汇语义图看广义中医药基本术语的跨文化共性
——以汉、壮、藏、蒙、维五语气息类术语为例
2022-06-05曾俊敏
□曾俊敏/文
本文以汉、藏、蒙、壮、维五种传统医学载体语言中的气息类术语为个案,借助词汇语义图初步分析探讨了中国境内不同民族传统医药(广义中医药)间的深层跨文化共性。通过词汇类型学中的共词化视角探究广义中医药乃至其他传统医学基本术语的词汇-语义深层共性,有助于深入理解广义中医药内部各支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有利于推动中国传统医学的传承创新发展及其与境外文明传统医学的交流互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首次在立法层面将“中医药”界定为“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区别于特指汉族传统医学的狭义中医药。党和国家政策性文件所称“中医药”一般均为广义,学术上可以“广义中医药”指称[1]。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医药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也被写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广义中医药发展业已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1 广义中医药及其跨文化共性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中医药法》认为广义中医药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侧重其整体统一性。然而,除汉族狭义中医学外,广义中医药尚包括藏、蒙、傣、维、回、哈、壮、苗、瑶、朝鲜等各族传统医学,涉及我国五大语系多种民族语言。虽有学者赞成各族传统医学同属“统一的中医药学术体系”[1],但未见充分论证。学界多数意见仍坚持广义中医药仅是便于管理而采用的工作定义,并无统一体系[2];现有境内传统医学研究也更多强调各支之文化殊相,而对整体共相缺乏关注。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推动广义中医药整体繁荣并促进跨国传统医药合作创新,对广义中医药各支之间跨文化共性进行科学考察不失为值得尝试的进路。
考察我国各族传统医学的深层共性,需对不同民族语言记录的各支基本术语进行横向跨语言比较,而当代语言类型学无疑是最为适合的工具。类型学认为人类语言结构表层差异之下存在深层共性,可通过大规模跨语言进行比较归纳及解释[3]。“词汇类型学”(lexical typology)作为近十年逐渐兴起的类型学新范式,是对词汇语义的跨语言多样性及其异同变化规律的系统研究[4],非常适于探究广义中医药各支基本术语背后潜在的深层跨文化共性。
本文主要采用词汇类型学中的“共词化类型(typology of colexification)”[5]为框架,对广义中医药的汉、藏、蒙、壮、维吾尔传统医学等五大代表性分支体系中“气息”类术语进行跨语言比较,着重考察其词汇-语义类型共性并解释其成因。共词化(colexification)意指不同概念意义由同一词根项实现,如中医学中的“气”指一种代表着生命力的精神、生物和物理的能量,它能在人体内部流动、转化和调节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其与人的呼吸之“气”以及充斥天地间的空气虽有联系,实际为不同概念,只不过这些概念在汉语中都共享“气”这一词汇外壳。也就是说,“生命力/元气”与“空气/风”和“人的气息”这几个概念在汉语中是共词化的。将不同语言中可资比较的概念进行整合,可得到含有多个相联结节点的、适用于跨语言类型比较的概念空间,而每一种语言的共词化个案,则可投射为概念空间之上由部分节点(代表在该种语言中共词的概念)相互联结的“词汇语义图”(lexical semantic map)[5]。通过绘制不同语言中相关概念的词汇语义图并进行比较,能发现隐藏在语言个体差异性表层之下的诸多文化共性因缘。
2 基于词汇语义图的汉藏蒙壮维五语气息类医学术语比较
本文选取中医学(狭义)、藏医学、蒙医学、壮医学和维医学作为广义中医药内部比较的代表性分支,其基本术语则分别来自汉语、藏语、蒙古语、壮语和维吾尔语,其中汉、藏、壮分属汉藏语系三个不同的语族,蒙古语和维吾尔语分属阿尔泰语系两个不同的语族。为方便比较,藏、蒙、维三语的词汇采用了拉丁转写的形式。
研究先从汉、藏、蒙、壮、维吾尔五种语言中选取功能相近、可资比较的气息类术语,再通过文献考察和田野调查将相关术语的各个义项进行提取和整合,并参考了词汇类型学前贤François有关国外多种语言气息类词汇的共词化研究成果[5],本文为传统医学气息类术语构建了跨语言-文化比较的语义概念空间,并将广义中医药各支气息类术语的共词化数据映射到概念空间之上构成单语词汇语义图,再将多个单语语义图叠加成合图(即图1)。
图1 汉藏蒙壮维气息类术语共词化合图
表1 汉藏蒙壮维共词义项一览表(*兼与古希腊语[5]比较)
表中最后一列的古希腊语可作为欧洲传统医学术语的代表与广义中医药各支进行异同比较。
由上可见,广义中医药五种民族医学的气息类术语有明显重叠,如均为名词性共词,均有“生命力、元气”义,多数有古希腊语所无的“天气”“气氛”“心情”义,均无古希腊语的“神灵”义等,但广义中医学各支义项多寡以及节点覆盖的连续性则各有差异。
其中汉医学和藏医学的义项最多且覆盖的语义节点呈现连续性,而壮蒙维三种传统医学的相关术语则多有断续之处。经考察,这和壮、蒙、维医学中相关术语系外来借词有关。固有术语和外来术语在语义图上呈现出显著的分布差异,但若与古希腊语比较,其间共性仍大于个性,尤其是气息类术语没有在广义中医药各支引申出“神灵”类意义而更多投射到自然和人文语境上,反映了广义中医药相对于欧洲传统医学的一大认知差异。综言之,就“气息”类术语案例而言,国内广义中医药各主流支系基本术语在共词化模式上具有值得关注的跨文化认知共性,这是论证广义中医药理念体系具相对统一性的重要语言学证据。
毋庸讳言,因广义中医药部分支系与境外(如“一带一路”)传统医学有一定渊源或接触,其基本术语间的共词化也有显著共性。如藏、蒙、维医学中除了有来自汉族医学的影响,也有来自古希腊、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地传统医学的深刻影响,这部分影响一方面呈现在借用的术语上,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已深度归化的基本术语上,这一接触史实可作为广义中医药走出国门与相关国家地区进行传统医学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资源。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即使是深受域外医学影响的民族医学,其主体共性特征仍具有趋同于中华文明特有的世俗性影响,这是几千年来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个重要佐证。广义中医药内部各分支之间在基本术语上体现的跨语言、跨文化、跨族群共性,首先反映了中国这一特定区域内有别于其他区域的词汇-语义共性,对于区域词汇类型学研究是颇有价值的新材料。同时,广义中医药内部各支的共性,也是各民族团结构筑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一种生动体现,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长期深入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必然。“广义中医药”实质上可以视为由中国境内各民族传统医学共同构成的“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共同体”,对这一共同体内部异同特征的研究,尽管目前还比较薄弱,但却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共同体,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的探索与发现,都将助力并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伟大目标;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共同体,更利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民族的传统医学交流合作,进而走向构建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传统医学命运共同体”之路。
3 结语
本研究首次将传统医学术语纳入词汇类型学视野,对广义中医药各系基本术语的跨文化共性进行系统考察,尝试从语言学视角消解境内各民族医药间的体系隔阂,既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亦有助于促成广义中医药各系共识,鼓励更深入挖掘广义中医药内涵,推动统一的中华传统医学理论体系建构。而对与广义中医药有渊源的境外传统医学术语进行类型学比较,能确保在更广泛“求同存异”认知基础上向相关区域目标受众精准译介、传播广义中医药文化、服务及产品,助力中医药“走出去”。■
引用
[1] 吴颖雄,田侃.试论中医药基本法名称的选择[J].医学与社会,2013(3):65-67.
[2] 崔箭,唐丽.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3] 陆丙甫,金立鑫.语言类型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 Koptjevskaja-Tamm, M.et al.The Semantics of Lexical Typology.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Semantics[C].London: Routledge, 2016:434-454.
[5] François, A.Semantic Maps and the Typology of Colexification:Intertwining Polysemous Networks Across Languages.From Polysemy to Semantic Change: Toward a Typology of Lexical Semantic Associations[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