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城市信用分发展问题研究
2022-06-05章建光
章建光
城市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最基本单元,也是体系运行的基本单位。长三角区域作为首个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示范区,62个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区)中,长三角区域城市(区)有26个,占比达42%。杭州等城市探索推出的城市信用分,创新打造互认互通平台,对加快促进长三角区域信用一体化建设具有引领示范效应。城市信用分作为城市信用建设的创新突破点,已经成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
城市信用分的基本内涵
城市信用分是城市居民个人信用的一个数字指标,反映了个人信用集成信息。其本质是根据城市居民的基本信息和信用信息等数据,运用数据技术构建信用评分模型,找出特征和信用评价的映射关系。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对个人信用进行量化评分获得个人的社会信用等级,并将其场景化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以获得个人的社会信用水平,评判个人信用风险,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的针对性、有效性,推动社会治理的发展与创新。
个人信用评分模型实质上是基于客观的数学模型,根据已掌握的个人相关信用信息对其将来可能的信用情况进行判断。随着国内外对信用评分研究的不断深入,个人信用评分模型经历了由统计学方法到非参数方法、运筹学方法再到人工智能方法及组合评分方法的演变,同时由单一模型到组合模型逐渐演进,并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以杭州为例,杭州采用组合评分方法构建个人城市信用分模型,综合利用杭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平台的政务信用数据,杭州市民卡积累的用户数据和行为数据,浙江省自然人公共信用评价信息,以及信用应用场景回流的用信履约数据,按照基本信息、遵纪守法、商业用信、生活用信、亲社会行为五个维度选择相应的指标,对杭州城市个人信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形成“钱江分”。杭州“钱江分”真实反映市民在城市生活中全方位的用信情况,分数设计侧重于公共服务和公益普惠,并突显信用分的社会属性。
长三角区域城市信用分发展现状
长三角区域主要城市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具有较好的基础,杭州、苏州、宁波等十多个城市陆续推出了城市信用分,并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等领域得到应用,在城市信用分建设及区域城市信用分互认互通等方面开拓创新实践。
率先推出个人城市信用分。在“信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推动下,区域内各城市探索创新城市信用体系建设新模式、新途径。比如杭州、苏州率先推出个人城市信用分,在城市信用分建设运营方面已经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在个人信用指标量化及场景应用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以杭州为例,截至目前杭州“钱江分”累计授权开通人数超470万,已推出43类160余项信用应用场景,覆盖医疗卫生、交通出行、住房租赁、旅游生活、营商环境、社会治理等领域,信用服务惠及8000万人次。在不断优化升级“钱江分”模型的同时,杭州积极推广城市信用分建设运营经验,相继为厦门、天津、遵义等城市提供城市信用分体系建设咨询及开发服务,实现杭州“钱江分”建设运营经验跨区域输出复制。
加快实现城市信用分互认互通。城市信用分跨地互认有利于打破城市界限,实现信用的跨地区场景应用,更好地服务民生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丰富应用场景让信用分“价值连城”的同时,杭州市积极探索跨城市信用分互认体系,针对各地城市信用分赋分规则不同、平台载体各异的情况,杭州通过创新打造平台、建立机制、强化应用,率先推出全国首个城市信用分互认互通平台,在城市信用分互认互通方面已经逐渐走出都市圈、迈向长三角、辐射全国,为市民跨城市享受信用应用场景的守信福利提供了有利支撑,为城市信用分跨区域互认和应用场景互通提供杭州的“数字解决方案”。2019年11月,杭州、湖州、嘉兴、绍兴、衢州、黄山等杭州都市圈六市签署信用建设合作机制框架协议,形成统一的信用服务标准,构建互联互通的区域信用环境;2020年1月,杭州率先推出全国首个城市信用分互认互通平台,并倡导成立城市信用联盟,与厦门、宁波、郑州等多个城市建立了互认机制,实现信用激励应用场景的跨区域互通,应用场景涉及旅游、住房、租赁、公交出行等领域。2021年12月,杭州市与安徽省阜阳市、六安市、宿州市、亳州市、黄山市、马鞍山市等六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域开展跨区域交流合作,向六个城市开放城市信用分互认互通平台,支持六市搭建适合自身的信用分或信用码,共同推出更多“信用+互认”的惠民便企应用场景。
长三角区域城市信用分建设存在的问题
长三角区域信用合作在整体制度建设、重点领域破题、平台互联互通、市场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未来更好谋划推进跨区域信用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在推进信用一体化工作中,城市信用分建设方面缺乏城乡居民信用服務的有力抓手,便民惠民利民的举措还不够多,老百姓幸福感、获得感还不够强。经过深入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缺乏城市信用分标准规范和推进政策。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划范围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27个城市中,已推出城市信用分的城市不过半数。目前,缺乏城市信用分建设标准和运行规范,在政策层面也缺乏统一推进城市信用分建设的引导性政策,部分城市个人信用评价及应用载体缺失,信用便民惠民利民落地措施不足。
缺乏城市信用分互认互通机制和平台。目前浙江省已实现全省城市信用分(信用码或诚信码)全覆盖,并大力推进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信用互认互通,同时带动周边地区城市信用体系建设。然而,在区域一体化工作推进中,城市信用分建设尚未纳入长三角区域信用体系专题,无法站在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高度,统筹协调城市信用分的建设与发展,协同建设城市信用分互认互通平台。
缺乏城市信用分多跨场景和奖惩联动。2020年以来,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率先在生态环境、旅游、食品药品、产品质量四个重点领域探索构建起跨地区跨部门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然而,相关措施主要面向企业主体或相关信用服务机构,未能更多地聚焦城乡居民需求,在老百姓衣食住行游购娱等高频生活场景中的个人信用服务供给不足。同时,对城市信用分创新发展经验做法的总结推广及理论研究不够。
促进长三角区域城市信用分发展的建议举措
城市信用分在城市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为推进区域信用一体化协同发展提供了桥梁和纽带。笔者建议将城市信用分建设及区域合作纳入长三角区域信用体系专题,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信用分作用,全面促进长三角信用一体化发展。
加强标准规范制定。以建立和完善长三角区域城市信用分建设运营体系为核心,充分发挥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制定區域城市信用分及其互认互通的建设标准、运行规范及合作规则等,形成相对完整、科学的城市信用分建设标准体系。发挥城市信用分在长三角信用一体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广典型城市信用分建设运营经验,开展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城市信用分合作,力争实现长三角区域城市信用分全覆盖。
落实推进引导政策。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战略全局高度认识城市信用分发展的重要意义,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在城市信用分及其互认互通平台建设、信用场景应用创新示范工程、信用服务宣传推广及理论研究探索等方面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探索“政府主导、国企建设、市场化运作、一体化合作”模式,推进城市信用分及其互认互通工程项目建设,鼓励部分城市先行先试、创新示范。
建立协同工作机制。依托长三角区域信用体系专题工作推进机制,建立跨城市、跨部门、跨领域的城市信用分建设合作机制,推进城乡居民个人信用信息共享和信用评价结果互认。充分发挥其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对各城市、各部门、各领域城市信用分建设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协调解决跨区域信用合作中的重大问题,研究确定并推进各项任务措施,做好与三省一市的沟通对接。组织开展跨区域城市信用分合作交流,建立各城市间的长效合作机制。
打造统一系统平台。在信用信息互通互查互享、城市信用分互认、信用应用场景拓展以及推进诚信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运用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推动跨区域信用信息共享和信用评价结果互认,打造标准统一、方法统一、平台统一的长三角城市信用分互认互通平台,制定互认互通平台的分数换算机制、成员管理规范、数据存储与传输方法等,促进城市信用分的跨区域互认和信用激励应用场景的跨区域互通,在全国树立“信用长三角”典型样板。
拓展多跨应用场景。拓展城市信用分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促进应用场景开发和创新,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的信用服务需求。在市场准入、资质认定、行政审批、政策扶持等领域,通过实行个人信用分类管理,并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采取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等激励措施,在社会治理领域强化正向激励机制。建立区域统一黑名单制度和警告制度,通过城市信用分的比较使城乡居民在面对区域内金融、就业、社保等业务和社会资源分配过程中,享受到守信带来的利益。在公共服务和民生服务领域,推进医疗、养老、家政、旅游、购物等行业信用服务应用,实施区域“信用+”互通工程。
推进信用联合奖惩。以城市信用分为抓手,推动个人公共信用信息共享,逐步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个人公共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互查机制;推动实施跨城市、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措施;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使用机制促进政务信用信息与社会信用信息互动融合,最大限度发挥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作用。通过城市信用分互认互通系统平台,促进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实现全区域、多部门、跨领域信用奖惩联动,使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
深化理论研究探索。系统总结长三角区域城市信用分及其互认互通创新发展经验,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高等院校、信用研究机构及专家学者等交流研讨,深入开展区域和城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理论研究,研发符合社会信用体系发展需求的个人信用服务标准,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开展区域信用前瞻性理论研究,充分发挥长三角区域信用专家库作用,研判国内外信用建设发展趋势,为城市信用分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系杭州市金融投资集团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