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结合体验教育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
2022-06-04文凤孟庆翔李景怡丛晓亮
文凤 孟庆翔 李景怡 丛晓亮
慢性心力衰竭为心血管疾病病情进一步恶化并进入终末阶段的临床综合征,临床症状以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为主,多伴有心律失常,可增大猝死风险[1]。当前临床上主要选择通过药物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进行治疗,治疗目标为促进相关症状缓解,使患者生活质量得以改善[2]。但此类患者病程较长,需接受较长时间的临床干预,在此过程中,对患者自主管理能力的要求较高[3]。然而,以往临床护理工作多注重规范用药、生活指导、病情监测等基础性护理,对患者认知水平、心理状态的干预程度不够,导致其健康行为、自我效能难以得到改善,从而影响临床疗效。理论结合体验式教育护理将理论、实际体验有机结合,并注重心理疏导,可使患者全面、深入地了解相关健康知识,并促进其健康行为、自我管理意识有效改善[4]。本研究将理论结合体验教育护理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 年8 月—2021 年8 月医院接受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78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5]中的诊断标准,且动态心电图显示存在心律失常;心功能NYHA分级为II~Ⅳ级;意识清楚,语言交流与表达能力正常;配合知情同意书签字。排除条件:合并严重其他系统疾病、脏器功能障碍、恶性肿瘤;近2 周接受心脏介入手术;终末期心力衰竭;文盲;认知、精神障碍。本院医学伦理会已审批通过此次研究。按组间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 例。对照组中男21 例,女18 例;年龄45~73 岁,平均59.12±8.75 岁;心功能NYHA 分级:12 例为II 级,17 例为III 级,10 例为Ⅳ级。观察组中男22 例,女17 例;年龄46~73 岁,平均59.52±8.78 岁;心功能NYHA 分级:12 例为II 级,16 例为III 级,11 例为Ⅳ级。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即向患者介绍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相关知识,根据医嘱应用相关药物治疗,并将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需要注意的事项告知患者。同时,予以患者心理干预,安抚其不良情绪,予以安慰、鼓励,并进行饮食、合理运动方面的指导。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理论结合体验教育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理论结合体验式健康教育:设计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健康教育内容与方法,通过一对一交流、播放视频、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册等方式向患者展开全面的理论结合体验式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包括①疾病知识。详细介绍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发病原因、危险因素、常见症状、治疗方法等知识。在此过程中,引导患者积极参与,完成相关知识介绍后,设计知识问答问卷,与患者实施知识问答活动,若患者回答错误或无法回答,再次实施讲解,并引导患者提问,耐心解答。②症状管理与规范用药。介绍定期监测血压、心率、相关症状的必要性与方法,如告知自主查看脚踝水肿、体重增加、呼吸短促等症状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结合视频介绍具体监测方法后进行示范,随后指导患者自主操作,并予以相应的纠正指导。另外,指导患者遵医嘱进行规范用药,不可随意增减药物用量或擅自停药,同时指导患者监测用药期间的血钾、血钠水平。③日常生活指导。向患者介绍体重监测的意义与方法,示范体重秤使用方法后,指导患者自主操作。同时,指导患者以低盐、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主,介绍钠、液体摄入限制量与方法,如钠摄入量控制为6 g/d 以下,有容量负荷加重时降低至2 g/d 以下。另外,指导患者进行规律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但运动时需家属进行陪同。
(2)理论结合体验式心理护理:与患者进行全面、亲切交流,在此过程中了解其心理状态与需求,详细介绍不良心理情绪产生对疾病恢复的不良影响,予以针对性地安慰、鼓励,并耐心进行引导,与患者共同探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纾解方法,总结有效方法。另外,对座谈会、病友会等放松活动进行组织,主动询问患者不适症状、心理担忧情况,借此时机告知患者医护人员会全力帮助其控制症状,激励患者自主实施病情管理,患者情绪、病情有一定好转时,及时予以鼓励性评价。组织患者相互进行交流沟通,鼓励其诉说自己对疾病康复的困惑、烦恼,介绍自己认为行之有效的放松方法,使其在此过程中引发共鸣,使其相互安慰、鼓励,以促进其身心放松。
1.3 观察指标
(1)不良情绪:护理前后采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A)、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评价了解两组患者不良情绪。MUIS-A 条目共25 个,各条目行Likert 1~5 分计分,得分低,表示疾病不确定感也低[6];SPBS 条目共10 个,各条目行Likert 1 ~5 分计分,共50 分,得分越高,自我感受负担越重[7]。
(2)临床疗效:予以两组患者24 h 动态心电图检查与NYHAZZ 心功能评估,依据检查结果判定疗效[8]。心律失常症状消失,或者减少≥90.0%,心功能有2 级改善为显效;心律失常减少≥50.0%,心功能有1 级改善为有效;心律失常减少<50.0%或增加,心功能未提升或降低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观察例数。
(3)健康行为:护理前后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II(HPLPII)、自我管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调查了解两组健康行为。HPLPII 包括6个维度、52 个条目,各条目实施Likert 0~4 分评分,总分为52~208 分,得分越高,表示健康行为越好[9];ESCA 共4 个维度、43 个项目,各项目从“非常不像我”到“非常像我”分别计1~4 分,共计43~220分,得分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好[10]。
(4)自我效能与生存质量:护理前后采用慢性病自我效能感量表(SECD6)、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Q)调查了解两组自我效能与生存质量。SECD6 共6 个条目,各条目从“完全没信心”到“完全有信心”分别计1~10 分,计算平均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越好[11];MLHFQ 包括3 个维度、21 个条目,各条目实施Likert 0~5 分评分,总分0~105分,得分高,表示生存质量越低[1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比较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不良情绪比较
护理前,两组MUIS-A、SPB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MUIS-A、SPBS 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患者不良情绪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3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健康行为比较
护理前,两组HPLPII、ESC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HPLPII、ESCA 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健康行为比较(分)
2.4 两组患者自我效能与生存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SECD6、MLHFQ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SECD6 评分升高,MLHFQ 评分降低;其中SECD6 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MLHFQ 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自我效能与生存质量比较(分)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此病发生后,患者心功能降低,心电活动处于紊乱状态,患者预后较差,且存在猝死风险[13]。当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抗心律失常、扩张心肌、保护心功能等药物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进行治疗,通过合理用药,可使患者相关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促进其预后及生存质量改善。但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病程较长,在疾病症状、长期用药、患者认知水平不足等因素影响下,患者多会有明显的负性情绪产生,致使其健康行为控制能力、自我效能降低,导致理想的临床干预效果难以达到。因此,对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临床上需不断对护理干预措施进行优化,通过展开有效的健康宣教、心理干预等护理,达到改善患者情绪、健康行为的效果,促进其生存质量进一步改善。
理论结合体验教育护理是开放式健康宣教模式,体验式传授理论知识,并注重心理疏导,可使患者更为全面、深入地掌握相关健康知识,主动缓解负性情绪[14]。本研究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理论结合体验教育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MUIS-A、SPBS 评分比对照组低,提示理论结合体验教育护理可进一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不良情绪。理论结合体验教育护理在健康教育活动中详细予以疾病知识介绍,可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知,降低疾病不确定感;心理护理通过与患者进行全面地交流,耐心予以引导,并组织座谈会、病友会等体验式活动,可使患者在自身体验活动中主动纾解不良情绪,减轻对疾病自我感受负担。本研究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提示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实施理论结合体验教育护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理论结合体验式健康教育通过对患者实施疾病知识、症状管理与规范用药、日常生活指导方面的健康教育活动,可使患者对疾病治疗、自主管理、健康行为有更为正确而全面的认识,积极配合临床干预,并正确实施自主管理,促进临床疗效有效提升。理论结合体验式心理护理通过对患者实施安慰、与患者共同探讨情绪纾解方法、组织患者相互交流等护理,促进患者负性情绪有效缓解,使患者治疗信心进一步提升,主动接受临床治疗并正确配合,从而促进临床疗效有效提升。
研究显示,提升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健康行为、自我效能是降低反复住院率与改善其生存质量的有效途径,而在实际情况中,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多认知水平较低,且缺乏有效的认知、心理支持[15]。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HPLPII、ESCA 评分比对照组高,且观察组SECD6评分较对照组高,MLHFQ 评分较对照组低,提示理论结合体验教育护理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其健康行为、自我效能与生存质量。理论结合体验式健康教育中的疾病知识可使患者对此病的认知水平有效提升,症状管理与规范用药可使患者自主对症状进行监测与管理,并遵医嘱规范进行用药,日常生活指导可使患者自主体重监测,并主动改善饮食与运动行为,选取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理论结合体验式心理护理通过多项心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可使患者负性心理行为得到改善,促进其积极心理转变。通过以上各项体验式护理措施的实施,可使患者对疾病有更为全面、正确的认识,使其疾病不确定感、自我感受负担降低,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并改善健康行为,减轻疾病症状对心理与生理状态、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从而达到改善其自我效能与生存质量的效果。
综上所述,理论结合体验教育护理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可有效改善其不良情绪,提升临床疗效,促进其健康行为改善,并提升自我效能与生存质量。但本研究存在样本量小、未长期随访等不足,研究结论客观性可能受此影响,后续需增加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等展开进一步研究,以客观分析理论结合体验教育护理对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疗效、健康行为和自我效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