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我国盲人阅读服务研究
2022-06-04王海歌付正兴
王海歌 付正兴
摘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文化公共服务政策。广大残疾人群体是我国阅读推广实现全民覆盖的关键一环,在阅读推广中要做到“残疾人,一个都不能少”。同时,传统盲文纸质图书的出版逐渐暴露出局限性,难以满足盲人群体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文化需求。本文以公共图书馆、出版社和社会公益组织等阅读机构为例,从阅读服务的角度分析我国盲人阅读服务的现状及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盲人阅读 数字阅读 阅读服务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我国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盲文纸质图书的出版难以满足盲人群体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文化需求。数字阅读走入盲人世界,也为盲人群体的阅读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盲文的特殊性和盲文出版印刷的局限性,实现盲人阅读数字化显得尤为必要。
中国盲文出版社是目前中国集盲人图书和有声出版物的编、印、发为一体的唯一一家公益性出版单位,同时也成为我国盲人阅读推广及阅读服务的中坚力量。结合中国盲文出版社的发展历程,笔者总结归纳出我国在盲人阅读推广过程中经历的四个阶段。
1.1949—1977年:起步阶段。1952年,我国盲文工作者黄乃参照布莱尔盲文的特点并结合中国汉语的特色设计了现行的汉语盲字,标志着中国盲文的统一。1953年由我国教育部公布在全国推行,随后教育部盲聋哑处组建盲文编辑组。这一举措使当时许多盲人开始接触统一盲文的学习,既提升了他们的文化水平,也奠定了盲文的出版基础。
我国盲文出版始于上海的“中国盲民福利会”在1953年内设的出版组。这一时期,我国盲人阅读推广事业开始起步,盲人出版物开始增多并初具规模。除了一般的盲文普及读物之外,还有学校教材和课外读物、政治读物、道德修养读物、文艺读物、医学读物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盲人“无书可读,读本不规范”的问题,加强了我国盲文出版能力。
2.1978—2002年:探索阶段。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我国盲人阅读推广事业也进入了新的探索阶段。相较于之前国家阶段性的扶持盲人公共文化事业,这一时期国家开始建立对盲人出版社稳定的经费扶持制度。盲文出版社也开始探寻更好的发展路径。数字有声书的应用为盲人在阅读上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盲文出版社顺应盲人有声书阅读需求新趋势,录制出版了盲人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按摩中专和中医大学本科教材在内的上百种盲文教材读物,满足了盲人群体缺失的有声阅读需求。1994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盲文出版社在社内设立中国盲文图书馆,形成了“出版平台+藏书平台”相结合的盲文阅读系统,全国盲人均可免费借阅馆内相关书籍。
3.2003—2012年:全面发展阶段。2003年开始,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盲文出版事业也开始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在TTS语音合成技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2007年中国盲文出版社依托本社资源,利用新技术开发了我国第一台专为盲人设计的听书机——阳光听书郎一代。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潮流,国家图书馆、中国残联信息中心、中国盲文出版社于2008年合作建设了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网站。随着为盲人提供阅读服务的机构组织越来越丰富,我国公益性文化服务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2012年,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盲文出版事业开始加速发展。国家对盲文出版等公益性出版事业采取“国家扶持、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进一步明确了盲文出版对社会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4.2013年至今:发展新时代。2013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开展2013年全民阅读活动的通知》,其中以“鼓励开展各种捐书助读活动”等形式,再一次强调保障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基本阅读需求的重要性,这也意味着我国将残障人士阅读提升到了国家发展的宏观高度。2016年,国务院为提高盲人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推进盲人公共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览室,配置盲文图书、有声读物、大字读物及阅读辅助设备。”2017年9月,由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中国残联共同推进并组织实施了“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工程包括“一个平台、两个盲文数字阅读推广渠道”。
笔者选取了在普及盲人阅读中扮演重要角色、联系最为紧密的公共图书馆、出版社以及社会公益阅读组织三个对象,采用专家座谈、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的方法从行为培养、资源建设、环境打造三个角度以小见大地分析总结我国盲人数字阅读服务的特点。
1.公共图书馆——丰富阅读活动,完善服务机制。公共图书馆是我国全民阅读推广的主阵地,也是盲人群体获取知识、阅读书籍的主要场所。因此,笔者根据图书馆的类型、分布地区、发展情况等条件选取了北京市中国盲文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浦东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台州市图书馆、山西省阳泉市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这五省份中盲人阅读推广建设较为典型的七家公共图书馆进行调研、访谈,从公共图书馆的角度了解我国盲人阅读服务的特点。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五省份图书馆的盲人阅读推广活动中呈现出“阅读活动开展常态化、组织个性化”的特点。长期活动的开展使盲人群体形成了较强的主动阅读的意识,提高了阅读兴趣。随着盲人阅读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公共图书馆为主要推广阵地、各个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阅读推广活动逐渐在全国形成一定规模。五省图书馆在阅读推广过程中重视各地市反馈的盲人群体的不同需求,不断增强盲人读物出版和综合性服务能力。盲人阅读服务机制在阅读推广常态化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完善。
2.公益出版社——搭建多渠道合作平臺,创新阅读服务方式。盲文出版社充分利用新技术,创新盲人阅读方式。出版社采用数字技术将有声书、有声资源相结合,生产新型辅助阅读设备,将阅读资源的呈现方式变得更加人性化、多样化,并逐步实现全国化。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扩大了出版社的合作渠道,增强了经济效益。中国盲文出版社还通过社会机构合力建设数字资源共享、服务的体系化平台,残联、盲校、盲协都与其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以强化读者数据的共建共享,联合开展阅读推广、参考咨询、志愿者服务和各种文化活动,促进资源使用的最大化。在中国盲人出版社的主导下,引导多方合作,致力于共同打造盲人阅读的智慧空间,成立全国性视障文化服务联盟,打造“内容+平台+服务+终端”一体化平台。
3.社会阅读公益组织——秉持公益理念,推动阅读服务专业化。民间社会公益组织的盲人阅读推广虽然只是推广过程中的组成力量,却也能将盲人群体的阅读需求落在很多容易忽视的地方,全方位、多层面地给予盲人群体务实的阅读服务。“红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是北京地区一家专门为视障群体提供无障碍文化服务的民间公益机构,向盲人读者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服务,其主要开展并推广了“心目影院”和“心目图书馆”两个助盲服务项目。“红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还和微软公司合作,借助“心目图书馆”平台开发在线图书馆项目。借助Azure云平台的核心技术优势以及免费的海量存储功能,让盲人可以方便地通过移动设备,比如智能手机,收听和下载有声读物。视障人士无需点触屏幕,只需对着设备说出“心目图书馆”便会自动唤醒在线图书馆软件,启动后再说出自己想阅读的书籍、读物名称即可进行阅读,甚至可以定位到之前读过的某一章节。除了盲人可以使用之外,志愿者也可以将通过图书馆平台录制的有声读物上传到在线图书馆中,丰富阅读资源。
对于盲人群体来说,他们对阅读的需求催生了新技术的创新研发,新技术也反作用于其社会生活。因此,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结合盲人群体的阅读行为、阅读资源和阅读环境等要素,可以较为全面、透彻地分析我国盲人阅读服务所存在的问题。
1.政策落实不到位,制度保障不全面。在盲人阅读推广的进程中,我国针对残疾人群体的阅读权益制定了相关政策,并扶持社会组织进行助残阅读公益活动。例如,我国“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的实施,通过数字内容资源加工、数字阅读产品创新、个性化推送等方式,逐步培养盲人的数字阅读行为,缩小盲人与信息时代的“阅读鸿沟”,促进盲人共享数字阅读福祉。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在推广的过程中城乡两地阅读服务差异明显。城市中以公共图书馆为主要阵地,借助融合出版传播平台的内容资源,为广大盲人提供丰富的数字有声读物和持续性的知识文化服务,有效地促进了盲人掌握科学知识和就业技能。但访谈中的部分郊区、乡村地区的县级馆、农家书屋等依旧存在推广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如山西、浙江等地的乡村地区大部分农家书屋没有任何可供盲人阅读的资源和设备,小部分配备阅读设备的也无专业管理人员进行服务。乡村地区盲人群体的阅读普及仍是整个阅读推广中的薄弱一环。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使得乡村地区盲人群体尚未培养良好的阅读意识和习惯,缺乏阅读主动性和自觉性。
2.技术研发投入不足,需求了解待深入。在对中国盲文图书馆的调研中发现,尽管其成立了数字图书馆,上线了大量的电子图书、有声书、数字期刊、数字工具书等数字资源,但可供盲人阅读的盲文出版物可以说仍处于严重匮乏的状态。这其中除了有盲人出版内容和方式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外,更表现出我国盲人阅读、盲人出版中的研发技术投入不足,影响了盲人阅读出版物的出版品种、印刷数量,以致于盲人阅读需求始终得不到充分满足。
此外,盲人群体还迫切需要阅读服务提供方了解他们的阅读需求,我国关于盲人群体的普查时间跨度较长,对于这类群体阅读情况的调查更是缺乏全国性的摸排,更多的局限于各省市对当地盲人阅读情况的调查,缺乏全局性、系统性。并且对于盲人阅读的效果也缺乏进一步的追踪和反馈,不管是图书馆还是社会组织大部分都局限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单方面地输入阅读资源,但是对于盲人群体的阅读情况以及阅读活动开展的实际效果没有科学的分析和有效的统计。
3.推广渠道较单一,专业人员比例过低,社会力量较薄弱。国内盲人阅读的推广工作起步较晚,推广的渠道较为单一,社会力量的参与度较低。调研中发现很多县级甚至市级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中图书馆专业出身的比例较低,更缺乏针对视障读者的特别培训,这对图书馆进行馆藏资源的建设、加强盲人阅读服务的专业性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
我国很多图书馆盲人阅览室自建立以来,人力资源一直严重短缺。在对我国五省图书馆的访谈中了解到,部分图书馆主要由少数专业馆员负责举办大型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需要临时借调馆内其他工作人员参与,这些人员未参加过专业、系统的视障服务培训,仅粗浅地掌握视障软件的操作方法,在服务中只是凭借平时积累的工作经验,因此存在一定不足。加之视障读者本身存在视力障碍,出行具有局限性,在活动中更是缺少相应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对其进行细致地引导和服务,使服务效果大打折扣。
网络和新技术的发展将更多的知识、信息传递到盲人群体当中。笔者针对数字化时代盲人阅读出现的问题,对未来阅读服务的发展方向提出相应的策略及路径。
1.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开展阶段性阅读普查工作。目前开发出的盲用阅读产品主要有盲用阅读软件、听书机、收音机、助视器、盲用手机等数字化电子产品。这些产品的研发与制作都是在对盲人群体大量调研基础上形成的,需要较长的产品更新迭代周期。在未来应该形成盲用数字产品的多样化格局,实现“一机多用”。
除了在技术上开发出更加适应盲人需求、普及性强的产品和服务以外,还要加强对盲人群体的整体把握,在全民阅读规划中充分考虑盲人群体,制定该群体特殊的发展规划与目标。按照盲人的阅读评定标准制定相应的阅读评价体系,构建盲人数字阅读指数,重视盲人阅读效果的反馈与考察。
2.打造盲人阅读品牌,建设全国性阅读服务平台。盲人阅读可以借鉴城市阅读的推广经验,打造属于自己的盲人阅读品牌。通过设立盲人阅读节或盲人数字书展等形式,可以评选出优秀的盲人读者、优秀盲人阅读推广组织等,让这类特殊群体也能拥有浓厚的阅读氛围,激发起盲人群体参与阅讀的兴趣,从而开创全民阅读工作普残联动的新局面,真正打通盲人阅读的“最后一公里”。
社会各界应在政府的组织引导下联合建设全国性阅读服务平台。在保证合理使用著作权的基础上,实现全国数字资源的共享、共建,形成包含“精准知识+无障碍平台+基层阵地+持续服务”的盲人阅读“互联网+”新模式,向全国盲人提供全方位、立体化、一站式的阅读服务,促进盲人共享数字阅读福祉。
3.培养数字化专业人才,统一有声书著录标准。在数字化时代,针对目前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出版社人员、社会公益组织成员、社会志愿者等盲人阅读服务人员的专业性培养上,应采取“统一标准,分级培训”方式建立完整的残疾人数字阅读服务标准体系。鼓励相关领域的技术人才、阅读服务人才加入盲人阅读推广的队伍,实施一定的激励政策。各地应采取加强培训与引进人才相统一的策略,积极建立考评考核机制,协调解决阅读服务水平差异化的现象。
同时,我国应加快推进统一有声书著录标准,积极投入研发出一套适用于我国盲人的数字资源语音操作检索系统,实现语音操作贯穿有声书检索、阅读、记录、下载、借阅等各个环节,最大程度地满足盲人群体的阅读需求。此外,由于各地语言表达及发音的差异,在语音检索系统中也要尽可能实现模糊检索、声音模糊识别等功能。
作者王海歌系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
付正兴系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技术总监
参考文献
[1]高恩泽,毛雅君,李健.携手共建信息无障碍平台 共同推进图书馆文化助残——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服务情况及展望[J].新世纪图书馆,2016(06).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的通知[EB/OL].(2016-08-17)[2022-03-18].http://www. gov.cn/zhengce/content/2016-08/17/content_5100132.htm.
[3]张志国.红丹丹:和盲人一起看世界[J].绿色中国,2012(17).
【编辑: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