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经典诵读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2022-06-04李海英陈晓玲郭慧娟王艳平
李海英 陈晓玲 郭慧娟 王艳平
【摘要】为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以“语言通”促进“民心通”,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思想文化,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打下坚实基础,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测绘地理信息系为试点,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文章以“读、听、看、写、赛、拓”为抓手,通过構建多维度经典诵读模式、编订经典读本的原则等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典诵读;实践;模式;原则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0—0077—04
2018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学校和社会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广泛开展,成为品牌,形成长效机制;贯穿大中小幼的中华经典教育体系基本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得到进一步挖掘诠释,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华经典教育、诵读、书写、讲解资源基本满足全社会的学习需求;中华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更加广泛,全球中文学习者大量增加,以‘语言通’促进‘民心通’,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思想文化,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打下坚实语言基础,建成与综合国力相适应的语言文化强国。”[1]基于此,笔者所在学院以测绘地理信息系为试点,开展了中外经典诵读活动,旨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高雅情趣,影响学生的思想与品格,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从经典中汲取力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其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诚信和善的品质。同时,也可打造和谐人文的“书香校园”,形成经典的校本课程。
为此,测绘地理信息系率先制定了《测绘地理信息系新时代三全育人实施方案(试行)》《测绘地理信息系“诵读国学经典,推进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测绘地理信息系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从线上线下的空间维度,形成了课程育人、竞赛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心理健康育人、管理育人、组织育人、服务育人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创建全方位育人环境,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019年制定的《测绘地理信息系“诵读国学经典,推进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中,明确了经典诵读活动的目的、实施阶段、步骤和具体措施,并提出了活动要求,为构建多维度立体诵读模式提供了制度保障。
1.读。测绘地理信息系利用班级晨读、经典诵读课、团学活动以及主题班会等活动,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全方位地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经典诵读活动。
首先,利用一周五天的晨读时间,在班级辅导员和班干部的组织带领下,学生集体诵读由经典诵读教学团队整理编订的经典读本,每天读10分钟左右,2年累计读3000多分钟。读本内容是教师团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状态、知识结构、学习目的等实际筛选、整理出来的,是符合高职学生诵读学情的。
其次,通过给大一新生开设“国学经典诵读”“中国古代音乐史”“礼仪与公共关系”等通识课,旨在为新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新生会在诵读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有序开展经典研读活动。教师会从线上线下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方法和技巧熟练朗读文本,对主要篇目基本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还从字、词、句、篇多角度全方位详细分析文本,让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精髓,学会品鉴、赏析,逐步将经典的力量内化于每个学生的内心,进而影响学生品德规范和思维方式,净化学生的心灵。
最后,每周举行一次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班会,提前让学生准备自己喜爱的文章,通过个人朗读、多人朗读等多种形式,交流朗读技巧和朗读心得,查漏补缺,不断提高朗读水平和能力,在全班、全系营造浓厚的朗读氛围,提升整个班级、整个系学生的文化素养。
2.听。每天利用校园广播站早、中、晚三次广播的机会,每次播放15分钟各类经典作品的朗读音频,2年时间里,播放时长达到了3万多分钟,让全校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经典的韵味和力量,让耳朵、心灵得到了美的享受。
同时,测绘地理信息系各班级在上、下午20分钟的大课间时间,由班委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播放经典作品的朗读音频或视频,如《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朗读音、视频,让经典随时随处浸润学生的眼、耳、心。
3.看。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学习时调动和参与的人体器官越多,学习效果就会越好。为此,除了从听觉上给予学生刺激之外,学院还在校园的广场、楼道、餐厅、图书馆以及宿舍等学生经常活动的场所悬挂经典名句、名人海报等。还利用各部门、各班级的宣传橱窗在每年的“校园读书月”期间设立专门的经典诵读板块。测绘地理信息系还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教学楼大厅和一楼楼道开辟测绘文化长廊,主要张贴与测绘有关的人物故事、经典文学作品以及各类测绘图片等,让路过的学生随时随地就能欣赏和了解测绘文化、测绘经典,营造了浓厚的测绘文化氛围。图书馆也根据需求,定期采购经典诵读、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纸质书籍和电子书籍,将纸质书籍摆放在图书馆醒目处,并在图书馆入口放置易拉宝,写上推荐词及书目信息,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腾出阅读区域供学生阅读,电子书籍也会通过图书馆公众号及时推送给师生。这些举措都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借阅兴趣和借阅量,让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触经典、感受经典、享受经典。
4.写。利用每月一次的班级环境布置和黑板报评比契机,让各班把本班精选的经典篇目以及学生们的读后感等,以黑板报和文化墙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同时,也欣赏了同伴的书法,一举两得,实现了经典诵读与书法教育的有机结合。
诵读指导教师会定期要求学生提交读后感、小作文等作业,进行批阅、指导和交流。还积极鼓励学生将自己平时的感受、心得等,通过手机、电脑、纸笔等工具随时随地记录下来,并在各平台上分享,在学校、班级、宿舍、小组之间传阅,大家共同阅读、共同鉴赏、共同提高。通过记录和书写,让学生深切地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作品传达的精神内涵,由外而内,由他及我,多层次地使学生认知上得以拓展,人文素养得以提升,思想上得以提升,情感上产生共鸣,心灵上得到净化,最终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5.赛。每年5月,依托“校园读书月”,在全院范围内开展经典诵读比赛,小到宿舍、班级,大到全系、全校,都分别进行形式多样的诵读比赛。最终,通过层层推荐和筛选,在读书月闭幕式上,举办全校诵读比赛,邀请专家、教师和学生参与投票,将比赛中的优秀诵读作品制作成音频、视频,在全校滚动播放,展示学生风采。
每年在纳新时,招募经典诵读社团成员,指派指导教师和优秀学生骨干,依托每周的培训课程,以及QQ、微信、学习通等平台,开展中外名篇经典诵读实践活动和各类社团诵读比赛,不仅提高了社团成员的诵读水平,还可以使诵读团队成员发挥自身优势,带动身边的同学加入到经典诵读的各项活动中。
6.拓。学校除了依托各类资源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外,还积极引入校外资源,聘请其他院校优秀的教授专家以及电视台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作为学院经典诵读的兼职指导教师,通过专题讲座、演讲、现场指导、参与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提升学院经典诵读教学团队的整体实力,拓展学院经典诵读活动的展示空间和渠道,让校内的经典诵读走出校门,走入大众视野,展示学生的风采。
在经典诵读实践过程中,经典读本的编订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经典读本内容选取上需结合学校专业特色。《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提出,“要构建经典诵读课程和教材体系,支持各地开发中华经典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展诵写讲特色项目研究、实践。支持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必修和选修课程,编写中华经典大学教材,举办中华经典诵读优秀读本展示活动。”为此,学院结合自身特色,在经典读本的内容编排和选用上突出了鲜明的建筑行业特色,非常适合学生使用。重点筛选与建筑有关的诗词、小说、散文、楹联等经典篇目,如,《诗经·定之方中》《黄冈竹楼记》《登慈恩寺》《滕王阁序》《平郊建筑杂录》《乔家大院》《沧浪亭记》《都江堰》《红楼梦》《罗马》《再别康桥》《巴黎圣母院》等50余篇诗文或者小说节选内容,同时选取《莫高窟》《故宫》《圆明园》等纪录片。这些内容既满足了经典诵读的要求,又迎合了学生想深入了解古今中外传统建筑艺术的“胃口”[2]。
同时,为有效配合“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培养学生国际化的视野,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水平,学院遴选了诸多国外优秀的经典诵读作品补充到校本教材中。如,俄国作家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果戈里的《钦差大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契诃夫的《变色龙》《小职员之死》以及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经典作品选段。德国作家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海涅的《哈尔茨游记》《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论浪漫派》《西里西亚织工之歌》《罗曼采罗》等,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威尼斯商人》、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勃朗特的《简·爱》等作品选段。经典读本不但专业特色明显,而且更符合“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才培养的要求。
2.根据学生的各类特征选取适合的读本。根据学生的年龄结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学习目的以及兴趣爱好等特征,通过问卷调查和面对面交谈,明确了经典读本的文体类型、难易程度、以及选择范围,筛选出适合高职学生诵读的文本,并组织教师团队对筛选出的作品进行编辑、加工经典,对部分作品的作者及时代背景、作品的语言艺术和思想价值等方面作出评价,写出简要的导语和阅读建议,供学生参考,最终编辑成读本。
在调研时笔者发现,高职学生的古文基础普遍薄弱,学习热情也不高,因此教师在文体的选择上,减少了艰涩难懂的赋、骈文等类型,增加诗词、散文、小说等类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内容的选择上,尽可能丰富、广泛,古今中外都会涉猎,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文明、文化的认识,为今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好准备。
3.文本主旨要符合新時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3]这一重要论断,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养成和发挥作用的根本目标和实现途径,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遵循。而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主体之一的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成为检验我们办学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准。
总之,在经典读本筛选内容和编订成册的时候,教师特别要注重对文本主旨的审核,必须筛选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篇目,必须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篇目。只有如此,我们的方向才不会错,我们培养的人才才能为国家、社会所用,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助一臂之力。
[1]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Z].中国政府网,2018-9-30.
[2]李海英,胡海燕.高职大学语文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以建筑类专业为例[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74-75.
[3]人民日报评论员.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8-08-31.
(本文系2021年度甘肃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高职院校中外名篇经典诵读文本编订及实践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21A-279)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