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背景下家校合作共育策略
2022-06-04赵贵强
赵贵强
【摘要】2000年,朱永新教授发起的新教育实验,是指以教师发展为起点、十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工作伊始,便将教育理想扎根教育实际,扎根校园,不断开掘和发展,深入探索立德树人的育人模式,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提升注入源头活水。2016年,随着新教育实验在兰州市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在扩大教育资源、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家校合作共育方面,兰州市教育工作持续稳定向纵深发展。新教育工作推进以来,作为十大行动之一的家校合作共育,彻底改变了以往教育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形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基于此,分析探讨新教育背景下家校共育的策略,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家校合作共育;现状;策略;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0—0036—03
家校合作共育,是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融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二者只有互相配合,互相支持,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产生教育合力,通过这种合力,使得学生能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健康成长。新教育明确了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的同等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校合作共育的力度,改变了我国教育界向来以家庭教育附属于学校教育的普遍见解,均衡了家校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家庭对其儿女教育的踊跃性,发挥家庭教育的巨大作用。
美国知名学者范德格里夫特认为,“家校合作”的过程就是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也就是家长出于有益于孩子成长的目的,通过法定机构和正常途径,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同时配合学校承担一定的责任义务,这种建议和担当对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工作能够产生一定积极影响的活动过程[1]。国内外关于家校共育的研究,尤其新教育家校合作共育工作的展开,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借鉴意义。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笔者结合新教育十大行动的家校合作共育,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活动,提升家校合作共育质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能力,使学生能夠自主、科学管理时间,养成良好的自觉性和自律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生命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教育实验始终把家校合作共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兰州市于2016年引入新教育实验项目,并选择两个区县进行整区推进,确定了22所重点实验校,经过多年发展,兰州市在新教育家校合作共育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成熟的经验,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家校共育的作用,为学生赋能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让教师和学生都能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目标的引导下,笔者所在的兰州十九中教育集团武都路校区,依托“新教育”实验,在学校工作中全力推进家校合作共育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邀请家长在学校进行讲座的新父母学校、调动家长互访的家访制度、民主协商建立的家委会等等,以“家校合作共育”为基本特点的新家庭教育,让家长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中,真正达到家校共育,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1.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和班级管理,把自己作为教育者,而不是旁观者。学校设立了多种形式的家长参与活动,如,由卜文华副校长建立的旨在探讨家庭教育的文华齐家读书会、每学期为期一周的家长开放周、由热心家长组成的学校家委会等。每当有大型活动,学校都会邀请一定数量的家长参加。家长只要了解了学校举办活动的初衷,也看到了活动的成效,就会动员孩子更加踊跃地参加。在班级里,有全心全意服务学生的班级家委会,可以在家长和学校之间进行充分良好的沟通;有热心的家长会随时在群里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家长也可以随时跟教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值得一提的是家长互访制度。例如,某个孩子是单亲家庭,可能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家庭成员在孩子的教育上产生了分歧,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阻碍,这时不是由老师进行说教,而是动员有同样情况而教育效果比较理想的家长现身说法,这样交流起来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在家委会和其他热心家长的策划组织下,班级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内课外活动。如,发动学生自己设计班徽,将其中蕴含的深意和对彼此的美好祝愿进行形象化的表达,并能用文字进行阐述;师生共同设计班歌,将“格致博雅”的校训和“志存高远”的人生理想融入其中,并将其精神内涵根植于内心,外化为行动;学生自己布置教室,懂得了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和爱惜自己的成长环境;参加“小白杨慈善一日捐”爱心义卖活动,学生们懂得了奉献与爱心。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有能力的提升,更有情感的共鸣。无需说教,理想信念价值观已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形成。
3.家长协同老师带动学生共同进步。好的集体,是共同进步。开学伊始,班级就制定了“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策略,“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是全体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心愿。为此,教师和家长经常就孩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不隐瞒,不避讳,开诚布公,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教室里、会议室里、楼道里、校门口,到处都留下过他们的身影,学习成绩不再是衡量一个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每一个孩子都是闪闪发光的独特生命,老师和家长都在尽量发现和发掘孩子的闪光点。有的孩子很有礼貌,有的孩子乐于助人,有的孩子关心集体,有的孩子善于表达,有的孩子长于设计,在各种课内课外活动中,老师和家长们都会尽量提供机会,让孩子展示自己的亮点。
4.加强心理品质和劳动能力的培养。优秀的孩子,是德才兼备,志存高远;而不是有才无德,鼠目寸光。在加强心理品质和劳动能力培养方面,家长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在班级组织的由全体老师、家长、学生参与的“兰山筑梦”登山活动中,家长们踊跃参加,不叫苦,不叫累,为孩子们加油鼓劲,同时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孩子们在家长的带动下奋勇攀登,毫无怨言。在山顶进行的休闲娱乐活动中,家长们甩开大绳,比孩子们跳得还欢快;各种小游戏也是积极参与,玩得不亦乐乎。在家长的带动下,孩子们也很快融入到了集体活动中。
1.目标意识不断增强。孩子一生的发展过程中,有无目标意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有效发展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对此,我们要让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养成自尊自律、诚信友善的品质,时时刻刻抱有一颗感恩之心;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乐于助人、互帮互助精神,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并且处理好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较强的目标感,增强个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的有效实现,从而发展成为在学习阶段有目标,在成长路上有理想信念的人。
2.自主发展能力得以提升。自主能力的提升,除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之外,学校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也为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和载体。如,班级确立了适合自己的班级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升了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并通过各种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体魄,提升学生的意志,让学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较高心理品质的人。
3.劳动能力得以发展。劳动教育是一个学生必备的能力,新教育家校合作共育高度重视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同时,班级主题活动对于劳动教育有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之余,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劳动教育理论指导下,锻炼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提高家务劳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自己的公共服务意识也得以加强。
4.健全人格逐步建立。新教育家校合作共育在培养学生赋能成長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当前,学校教育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部分学生的心理产生的问题较多,抗挫折能力较差,一旦面临困难和突发事件,自我影响较大,心理问题较多。所以,在新教育家校合作共育方案实施下,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治愈,通过家庭教育,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让学生明白健康和健全的人格比成绩优秀更重要。
综上所述,随着新教育背景下家校合作共育策略的实施以及取得的成果,不仅加强了家校合作共育的力度,还强化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融合。同时,家校合作共育工作实施以来,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新教育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论与策略,找出了学生成长的具体规律,积累了相关新教育家校合作共育的经验,通过发挥家校合力,有助于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进而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1]邹强.国外家校合作问题研究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1(04):01-02.
(本文系2021年度兰州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新教育”“情境教育”“自学·议论·引导”三大教育实验项目专项课题——新教育专项课题“新教育实验下家校共育助力初中生赋能成长应对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LZ[2021]SDXH087)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