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出版企业提高知识管理能力的必要性
2022-06-04薛媛媛
摘要:近些年,推动出版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被反复强调。面对创新和转型的迫切需要,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出版业必须进行供给侧即知识资产的优化和改革,这就避不开知识管理的概念。出版企业是出版业的主要构成部分,文章从出版企业的角度,探讨提高知识管理能力的必要性,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第一,究竟什么是知识?知识有哪些分类?知识管理的发展源流是怎样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是如何定义和讨论知识管理这一概念的?知识管理有哪些核心环节?什么是“知识之轮”模型?第二,出版企业为什么要进行知识管理?第三,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未来指向何方?文章就以上问题一一进行阐释和探究。
关键词:出版企业;创新转型;高质量發展;知识管理;知识服务
中图分类号:G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5-0239-03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近年来,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不绝于耳。出版业作为传统业态,面对创新和转型的要求,须从供给侧精准发力,逐渐完成蜕变和升级。出版业供给的产品是知识内容,提供的服务是知识服务,基于这样一种属性,其高质量发展之路离不开对知识的管理。
现在国际出版环境渐趋紧张,国内出版业竞争日益激烈,结合国家宏观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因素,在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大战略中,出版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之举。
一、什么是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通常被理解为对知识的管理,然而它并没有如此简单。要真正讲清楚这一概念,首先要阐明其中的“知识”到底指什么。
(一)知识两分法及知识管理概念的提出
知识从广义上可以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这是犹太裔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于1958年率先提出的。他认为显性知识是能够被直接呈现和转述的那类知识,反之,难以直接被表述的经验性的知识则是隐性知识。
彼得·德鲁克第一次提出知识工作者和知识管理这两个与知识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30余年后,被誉为“知识管理理论之父”的野中郁次郎以波兰尼的知识两分法为基础,提出知识管理是以探取隐性知识为目标,发掘员工埋藏在脑海中的认知、经验和点子,而非简单地收集和加工信息[1]。
这些是早期专家们对知识和知识管理概念的浅探。
(二)关于知识管理的讨论
作为知识管理的实际应用者,企业管理者们也没有对知识管理形成完全一致的认识。有的认为,知识管理是创造一个分享型环境(“场”),来促进知识和经验的传播,并使其发挥指导行动的作用。还有的认为,知识管理是通过共享员工和组织的知识,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从而使企业更擅长应对新情况,创造新东西。
关于知识管理的表述虽然各不相同,但不少观点归结起来都不离其宗。我国有学者认为,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质上是通过对员工的实践经验、头脑中的认知储备、工作和处世等方面的能力等一系列综合因素的管理,让员工这些隐藏的知识得到展现和分享,并将其深度开发和利用,创造出新的价值增长点,从而促进企业慢慢实现以知识为主导的专业化和智能化[2]。
知识管理理论在专家、企业管理者和学者的共同推动下发展到今天,其内涵不断得到完善和拓展,但是关于它的本质仍然存在很多争论。我们不必给知识管理强加一个统一的定义,对我们更重要的是深刻理解它的必要性。
(三)知识管理的核心环节与“知识之轮”模型
数字化工作专业服务商深圳蓝凌在长期的知识管理研究和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个模型——“知识之轮”。该模型将知识的转化利用过程描述成五个循环的步骤,其中启动环节是知识的沉淀,其次是知识的共享,然后是对知识的学习,接着是对知识的应用,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基于知识的创新[3]。
知识管理的任务就是研究如何驱动这架“知识之轮”。一般来说,企业可以从三个层面下手:技术、管理和文化。
在技术层面,主要体现为知识管理所需的技术支持,如通过IT建设企业级知识管理系统,包括企业内容管理系统、协作和社会化工具、学习管理系统(LMS)、知识网络系统等,在出版企业中较为常用的是ERP系统。
在管理层面,主要表现在知识管理所需的组织架构、运行制度、考核和激励机制等要素上。就一些企业的应用实践来看,企业知识管理的主体不是单一的首席知识官,而是一个多层的结构,还包含知识工人、知识项目管理者,乃至全体员工。
在文化层面,主要表现为企业文化是否认可知识管理理念,是否有明确的知识管理愿景和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必须以人为本,以应用为目标,将这种理念内化到人的行为模式中,结合战略,解决实际业务问题。
只有技术、管理、文化三个轮片共同运转,“知识之轮”才能够带动知识管理的五个核心环节运行起来,企业的知识管理之船才能乘风破浪,扬帆起航。
二、出版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一)出版企业作为一种非常典型的知识型企业,知识资产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企业的资源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其中,后者扎根于企业的历史文化之中,是日积月累留存下来的非实体的资产,因为它的无形性和累积性,竞争对手一时难以窥其全貌,所以也很难对其进行模仿,因此,企业的无形资源是更有效、更核心的竞争力之源。相对于有形的实体资产而言,在全球经济的竞争中,如果具备更先进的知识储备和更出色的对知识的系统管理能力,一家企业将更容易走向成功[4]。
杰克·韦尔奇曾表示,一个组织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优势,在于它的学习能力以及运用所学指导行动的效率。代入到以知识密集为特征的出版企业中,不难看出,出版企业的核心产品是知识产品,其核心竞争力来源是其长期积累的无形的知识资产。对知识资产进行管理,是出版企业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保持业内持久竞争优势的必然要求。
(二)出版业“躺赢”红利期已过,结构性问题凸显,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有业内人士表示,资本驱动的高速增长在2016— 2017年已经结束,此后出版业将长期处于缓慢增长期,即‘盘整’时期,需要客观地重新定位。开卷最新公布的数据似乎提供了一些佐证:2021年1—9月图书零售市场规模相比2019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前)同期下滑4.19%。直播平台折扣达4折,低于线上渠道整体水平,少儿类图书折扣低至3.3折[5]。
与此同时,出版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业从书荒状态逐渐走向供应过剩,图书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然而不可忽略的一个现实是,一方面很多读者买不到想看的书,一方面出版跟风、追热点导致图书同质化严重,加上短视频直播平台的超低价营销策略,出版业的竞争慢慢脱离了良性轨道。要改变这种不正常的局面,出版企业必须对知识资源进行深度梳理、重新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知识资源的价值深挖和再创造,通过对知识这种核心资源的管理,实现对结构性问题的精准施策、靶向治疗。
(三)社会经济发展加速了出版等传统行业的人才流动,出版企业人力成本越来越高
连续十年,中国人力成本的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这使企业的净利润增长面临障碍。在出版企业,编辑部门和发行部门是最重要的两个业务单元,前者负责“弹药生产”,后者负责“一线作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出版企业通常要花费3~5年才能培养出相对成熟的编辑和发行人员,编辑和发行人员在熟悉业务的过程中能掌握很多书本中学不到的经验和技能,一旦他们离职,出版企业将蒙受很大的损失。
通过知识管理,出版企业可以把成熟的编辑人员和发行人员的实践经验显性化,使其可以被学习、被运用,帮助新员工缩短学习曲线,使大多数员工吸取到有用的经验和教训,避免二次“踩坑”、重复“造轮子”,从而减少人员培训成本、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提高企业整体利润,产生显著效果。
(四)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新的经济形态,对出版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研究者认为,当今社会已步入体验经济时代,不同于之前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体验经济的重点是体验,所以要做到以人为本,用户至上。
用户研究表明,80后、90后消费者重视体验大于产品功能。而未来若干年才会成长起来的消费生力军,一降生就处在互联网蓬勃发展、家庭条件渐趋优越的大环境中,套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他们的需求已经超越了基本的生存需求和安全感需求,因此其消费的关注点会聚焦产品或服务是否有助于提升自我交际形象、是否可以满足被尊重、被认同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推动体验经济向更深更广处发展。
要适应市场环境的新变化,传统出版企业必须秉持用户思维,顺势而为,用更好的服务优化用户体验,提高用户黏度,增强用户推荐意愿。
2021年10月,在第三届中国出版业知识服务大会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魏玉山院长为出版单位未来的发展明确指出了一个方向——知识服务,他认为专业出版单位未来可以在知识服务这个赛道上大显身手[6]。这为出版企业的转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其实,我国探索知识服务已有十几年的时间,并且已经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近几年,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实施相关举措,积极引导出版业向知识服务方向转型开展有益探索。
2015年3月,当时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关于开展专业数字内容资源知识服务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求,申报单位对知识管理、知识组织、管理与呈现等新技术具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和应用能力[7]。数字内容资源是一种非结构化的隐性知识,通过数字内容资源提供能满足用户所需的知识服务,需要一个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知识管理工作就是实现这两个端口对接的那座桥梁。
三、出版企业知识管理的未来展望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出版图书20余万种,期刊近1万种,内容生产体量惊人。身处出版竞争愈发白热化的环境,掌握着庞大知识内容的出版企业,都在考虑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资源进行价值深挖,把知识更精准地适配给有需求的人群,使知识服务的供需双方更好地实现对接。
近年来,数字出版热潮势不可挡,正在奋笔挥毫勾勒未来的出版蓝图。《2020—202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收入相比十年前增长了11倍,近1.2万亿元。出版企业构建知识管理体系,深度整合和开发知识资源,进一步提高数字出版内容质量,向知识付费等知识服务方向转型已迫在眉睫。
通过产业报告的一系列展望,我们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出版企业搭建知识管理平台,以及对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技术进行应用,将进一步促进出版企业知识资产的价值再创造。
尤其在知识图谱技术的支撑下,知识将与出版业务更加紧密地融合,知识服务体系将实现知识协同创新链条的构建,而逐渐走上智能化道路,出版企业的知识服务业务也能够因此得到长足发展。
所以,提高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技术应用水平,对国家推动出版企业向知识服务模式转型,深入实施数字出版精品化战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国家文化建设顶层设计中举足轻重的一环,势在必行,未来可期。
四、结语
出版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是其供给侧的核心要素。要实现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做好供需之间的精准匹配,这离不开供给侧的优化。
出版企业需要搭建知识管理体系的基本逻辑,将知识管理纳入企业战略,提高知识管理的系统能力,是出版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和持久竞争优势的关键,是应对市场环境变化、改善出版结构性问题的重要手段,是避免人才流失导致经验浪费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的必要举措,是面对出版新业态、新要求,实现创新转型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国出版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但相信在国家出版方针的大力引导下,在“互联网+”和体验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出版工作者只要不忘初心,坚持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理想,以实现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为奋斗目标,终将使我国出版企业知识管理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野中郁次郎,绀野登.知识创造管理[M].马奈,刘会祯,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6.
[2] 郭强,叶继红.论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问题[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4):19-20.
[3] 蓝凌OA办公系统.知识管理中的“知识之轮”是什么?[EB/ OL].蓝凌官网,http://www.landray.com.cn/activity/94112,2021-05-17.
[4] 迈克尔·A .希勒,R .杜安·爱尔兰,等.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M].吕巍,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74.
[5] 盛娟. 2021书业盘点:你过得还好吗?[EB/OL].出版商务网,http://www.cptoday.cn/news/detail/12868,2022-01-04.
[6] 韩寒.第三届中国出版业知识服务大会召开助力数字内容正版化[EB/OL].光明日报客户端,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 715194424887675194,2021-11-01.
[7]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開展专业数字内容资源知识服务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国家新闻出版署,https:// 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79/2036.shtml,2015-03-23.
作者简介 薛媛媛,本科,编辑,研究方向: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