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科技期刊特色发展的思考

2022-06-04赵彦王汝芹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特色发展发展思路经验

赵彦 王汝芹

摘要:大部分高校科技期刊作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这严重制约了高校科技期刊学术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其服务高校学科建设的能力,影响了其服务科技强国战略的能力。因此,高校科技期刊应走差异化办刊之路,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办出刊物特色。文章回顾了《防灾科技学院学报》自1999年创办以来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办刊经验,凝练了发展思路。分析表明,创办特色期刊需要关注国家发展重大需求,凝练办刊宗旨;依托学科优势,突出刊物特色;努力突破瓶颈,争取优质稿源;完善学科门类齐全的审稿专家队伍;加强数字出版和传播;重视期刊审读;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服务行业和高校发展;聚焦重大战略研究主题,征集优质稿源;促进新的学科生长点的培育;使学报成为研究生成长的沃土;汇聚学科高水平专家;提升编辑队伍专业化水平。文章观点对高校科技期刊特色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高校科技期刊;特色发展;《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经验;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5-0040-03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指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科技期刊的数量是4958种,仅次于美国的12274种和英国的6214种。高校学报的数量约占全国科技期刊总数的25%[1]。大部分高校科技期刊作为综合性学术期刊,报道范围宽泛,没有聚焦某一学科,来稿的学科分布不稳定,没有形成精准的研究方向,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因此,在优质稿源竞争中与专业期刊相比处于劣势,想要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比较困难。

2021年6月25日,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原则上不再新批多学科综合性学报。着力解决内容同质化问题,支持现有学术期刊合理调整办刊定位,鼓励多学科综合性学报向专业化期刊转型,突出优势领域,做精专业内容,办好特色专栏,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因此,高校科技期刊必须有明确的学科定位、鲜明的专业特色,只有走特色发展之路,才能不断提升科技期刊学术水平,摆脱“千刊一面”的发展困境[2-6]。《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就秉持创办特色期刊的原则,推动期刊不断发展。

一、《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办刊历程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1999年创刊,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防灾科技学院主办的研究灾害科学的科技期刊。1999—2003年是学报的创刊阶段,包括完成创刊申请、筹备、初期运营等工作,同时建立了与学报日常工作相关的一系列管理制度,使学报编辑部初具规模。2003—2007年是学报的开拓阶段,注重学报的整体策划,准确定位办刊方向,突出学报特色,创立符合宗旨的特色栏目,几经扩版和增加印数,《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在全国防灾减灾事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2007年至今,是学报的发展阶段。2008年10卷2期正式将发刊方向转变为防灾减灾,为学报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几年来,《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始终坚持防灾减灾救灾的发刊方向。后又进一步凝练方向,突出特色,期刊栏目得到进一步规范,成为在全国防灾减灾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期刊。

二、《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办刊经验

(一)关注国家发展重大需求,凝练办刊宗旨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根据国家发展重大需求,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制定以防灾减灾救灾为特色的发刊方向,包含灾前、灾中、灾后全过程,反映灾害孕育和发生机理、灾害监测与预测、灾害预防与治理、灾害应急救援与管理、灾害的危险性评估、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及其影响。办刊方向确定后,受到国内灾害科学研究领域相关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广泛关注。实践证明,这一发刊方向符合国家防灾减灾救灾事业的发展需求,符合学校的办学方向,能够更好地服务灾害相关学科的建设。

(二)依托学校学科优势,突出刊物特色

高校的学科建设是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基础,高校科技期刊产生的初衷就是展现高校学科建设的成果。这些期刊与高校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息息相关[7],《防灾科技学院学报》也是如此。

防灾科技学院现有防灾减灾核心类专业和防灾减灾支撑类专业32个,逐渐形成了涵盖地震前兆背景场、岩土工程抗震、城市防震减灾规划、城市震害预测、地震地质灾害、地震观测信息处理、地震前兆观测仪器、灾害风险与应急管理等8个特色研究方向的防灾减灾科研体系。以防灾科技学院学科优势为依托,《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长期关注灾害学科研究的新热点、新进展,围绕灾害的发生机理、灾害的监测预测、灾害的预防治理、灾害的应急管理、灾害危险性评估、灾害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等方向策划选题、组织稿件。

(三)努力突破瓶颈,争取优质稿源

稿源质量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优质稿源不会自己找上门,很难通過自由来稿获得,必须积极谋划,主动出击。

优质稿源不足是制约《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发展的重大瓶颈。编辑应紧盯灾害学科关键科学问题,积极参加灾害学科学术会议,加强与灾害学科重点实验室、重大项目组科研人员的联系,争取更多优质稿件。2021年刊发的部分论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的资助,资助比例为48.8%。2021年刊发的论文基金资助比例为90%。

(四)努力完善学科门类齐全的审稿专家队伍

同行评议是保证稿件学术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建设高水平科技期刊,必须加强科技期刊审稿队伍建设。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发刊方向涉及七大类灾害,几十个研究方向,为保证审稿质量,需要组建学科门类齐全的审稿专家队伍。为此,编辑部通过多种渠道,努力结识校外各研究方向审稿专家,目前审稿专家库的专家全部为来自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

(五)加强数字出版和传播

深化数字化进程,提高数字出版与传播能力已经成为期刊界的共识。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使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平台,促进科研成果更快交流;升级学报网站、启用新版期刊协同采编系统,提高编辑工作质量,优化稿源,扩大刊物影响力;采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每篇文章进行检测,坚决杜绝刊发有抄袭、不当引用等行为的文章。加入中国知网、维普、万方、超星数据库,促进数字传播。

(六)重视期刊审读,提高学术质量

定期召开期刊审读会,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总结工作,能及时听取到各方专家有价值的意见、建议。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多次召开题为“重视期刊审读工作,提高学报学术质量”的期刊审读会。广泛邀请编辑出版领域、科学研究领域专家。依据审读专家的意见,《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进一步明确发刊方向,调整优化栏目设置。同时,从编辑、校对、排版、印刷、出版各个方面,进一步提升《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七)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一本特色期刊背后必然有勤于学习、善于策划的编辑。编辑需要对刊物有深刻的认识,掌握其区别于同类其他期刊的特色和优势;学科编辑需要有相关学科的背景,了解相关学科的研究方向和基本研究方法,对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敏感,善于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学者交往,能顺利组织稿件,根据专家审稿意见与作者进行顺畅的交流。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注重编辑队伍建设。编辑部全体成员利用出版专业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努力提高编辑出版能力水平;依托学术会议,捕捉灾害学科研究的新热点、新进展,从中寻找新的选题,从而策划出时效性强、受关注度高的选题。同时,结识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的相关领域学者,作为期刊潜在的读者、作者、审稿专家、编委。另外,编辑团队还积极申请和参与编辑出版领域以及灾害科学相关领域的课题,通过完成项目的整个研究过程,不断提高编辑团队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

三、《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发展思路

(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服务行业和高校发展

《防灾科技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到,到21世纪中叶,要把学校建成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防灾文化传播统筹发展的高水平防灾特色大学。学校将坚定不移突出防灾特色,将防震减灾优势学科建成国家“一流学科”。

学校的办学方向始终是《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的发刊方向,因此《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坚持防灾减灾救灾的发刊方向,为进一步凸显学校防灾特色服务,为学校的学科布局服务,为防震减灾学科的学术成果更好更快地交流服务。

(二)聚焦重大战略研究主题,征集优质稿源

围绕防震减灾理论体系建设、监测体系建设、防御体系建设、救灾体系建设、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灾后重建体系建设等重大战略研究主题,关注关键科学问题,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加强与灾害学科重点实验室、重大项目组科研人员的联系,争取更多优质稿件。

(三)促进新的学科生长点的培育

《防灾科技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到,围绕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的成因机理、发生发展过程、防灾减灾措施、应急救援处置、灾后恢复重建等全过程,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地质工程、应急管理和信息工程、仪器仪表工程等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天—空—地”一体化灾害监测、预测预警学科体系,培育灾害金融学、灾害信息传播、应急管理等新的学科增长点。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针对新兴学科方向,刊发学校相关研究成果,必将得到同方向研究者的关注,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检验,无疑会扩大本校新的学科生长点的社会影响。同时,学报有针对性地征集、刊发高质量的外稿,特别是与学校新兴学科相融合的稿件,进一步拓宽学校内研究者的视野,促使高水平研究成果产出,拉动新兴学科尽快成长。利用科技期刊学术性、交叉性、前沿性、系统性、平台性等特点,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8-9]。

(四)使学报成为研究生成长的沃土

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具有服务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功能,因而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和育人功能。《防灾科技学院学报》也始终以“期刊育人”为己任。

举办科技论文写作与投稿方面的指导讲座,为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提供帮助。同时,发挥防震减灾优势学科专家集聚的特点,对研究生论文进行有价值的指导,提出详细的修改意见,使学报成为研究生成长的学术交流平台。

(五)汇聚学科高水平专家

建立强大的编委团队、审稿专家队伍、核心作者群、固定读者群,通过四个群体的建设[10],形成《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特有的学术圈,为进一步提高学报的学术水平积蓄力量。

(六)提升科技期刊人才专业化水平

根据相关管理规定,补充人才数量,优化期刊人才队伍结构。一是重点引进和培养具有深厚科学研究背景、对科技期刊发展充满感情的学科编辑。二是形成结构合理的编辑人才梯队,形成以策划组稿编辑和责任编辑为主体的现代化期刊人才结构。鼓励编辑申请高水平基金项目,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努力成长为学者型编辑。

四、结语

高校科技期刊在服务高等学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同时,更应主动承担起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任,积极参与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始终牢记期刊的内容质量是期刊的根本,走特色发展之路,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从而吸引优质稿源,提高办刊质量,服务学科建设。《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特色发展的实践表明,高校科技期刊必须打破被动等稿的办刊模式,针对优势领域,密切关注学科前沿和研究热点,提前谋划重点选题,进行选题策划、组稿约稿。这样一来,稿件质量将普遍高于自由来稿,论文发表后的下载率、引用率能得到提高,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也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姚远,颜帅.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百年史:下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455.

[2] 霍振响,亢列梅,马晓悦,等.一流科技期刊的中国特色内涵及其建设模式探讨[J].编辑学报,2021,33(6):593-599.

[3] 米慧芝,黎贞崇.综合性科技学术期刊创办特色专刊的实践及成效:以《广西科学》和《广西科学院学报》为例[J].编辑学报,2022,34(1):97-100.

[4] 郭盛楠,郝洋,韩焱晶.特色小学科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策略探讨:以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的3种期刊为例[J].编辑学报,2021,33(5):571-575.

[5] 李凌,宋雪飞,刘浩,等.以特色立刊是期刊高質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写在《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20周年之际[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5):175-182.

[6] 韩超.“双一流”建设中高校科技期刊的专业化转型探究[J].学报编辑论丛,2021(0):32-37.

[7] 杨光宗,刘钰婧.高校学术期刊与一流学科建设:引领、推动及发展[J].出版科学,2018,26(3):19-22.

[8] 储冀汝,李娟,钟正灵,等.“培育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期刊的发展之路:以《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3):206-208.

[9] 吕淑珍.充分发挥高校学报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119-120.

[10] 潘静,徐书荣,储彬彬.特色办刊提升地质学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以《岩矿测试》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33(2):209-214.

作者简介 赵彦,硕士,副教授,责任编辑,研究方向:科技期刊编辑与科技期刊发展。王汝芹,硕士,副编审,责任编辑,研究方向:科技期刊编辑与科技期刊发展。

猜你喜欢

特色发展发展思路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民办高校特色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产业化发展研究
加快以内画为特色的衡水文化产业发展设想
文化艺术产业集群与发展思路探析
学校特色发展视角下校长角色与素质探究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