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宗教为媒介的政治民族化发展路径探究
——评《国家认同:民族发展政治的目标建构》
2022-06-03杨帆,柴丽芳
书名:《国家认同:民族发展政治的目标建构》
作者:黄岩
出版单位:民族出版社
ISBN:978-7-105-11878-6
出版时间:2011 年12 月
定价:22 元
中国始终坚持宗教信仰自由原则,依法维护宗教合法权益,尊重人民群众正常的宗教文化需求。一切宗教事物都要谨遵我国宗教法律法规管理范畴,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中国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措施。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与风俗习惯。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文化信仰得到许多民族的认可。为了团结民族凝聚力,也为了保卫祖国边疆地区的稳定和谐,结合《国家认同:民族发展政治的目标建构》一书,共同讨论以宗教为媒介的政治民族化发展路径探究。
2011 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黄岩著《国家认同:民族发展政治的目标建构》一书,分别对民族、民族主义与主要族际政治理论等六个章节进行详细论述,作者从藏独势力所犯下的行径中审视民族发展问题。通过立足于部分国家内部民族矛盾的现实冲突,将目光聚焦在民族认同发展没有随着国家繁荣而逐渐淡化的矛盾上。结合基金项目:2020 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启动项目“美国移民问题及特朗普移民政策研究”(2020YQNQD00137)、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欧洲白人极端主义运动研究”(2019-GMG-042)针对我国时代背景提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为从事国泰民安的相关研究者提供理论支撑。
以宗教为媒介的宣传途径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加深对我国政治领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为稳定发展的社会环境添砖加瓦。首先,依法取缔和打压一切非正常的宗教活动以及抵御外来极端思想的渗透。中国宗教政策一直采取独立自主的原则,杜绝任何外部势力的干预和鼓动给中国治理与社会稳定带来威胁,也严厉禁止非法人员打着宗教宣传的名义暗地实施“洗脑”活动以及侵害公民的人身自由安全。其次,宗教事业要紧跟时代变化立足于我国国情不断融合新时期发展元素。对于中国而言,一切外来思想和外来文化都需经历“中国化”的过程。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把握宗教规律与各个时期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相互交融,不断创新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宗教理论是宗教得以延续的主要方式。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迈向发展的新阶段,要想发挥以宗教为媒介的政治民族化作用就必须结合新时期的中国文化特色。一大关键就是加强教职人员的宗教理论文化建设,教职人员作为宗教与信众间的关系纽带,他们的宗教理论水平与思想政治倾向极大影响着信众对中国政治与民族关系的理解。所以采用周期性的教育方式对教职人员定时科普我国政治建设对宗教事业的政策支持,积极引导宗教活动朝着“利民惠民”的目标前进。对于宗教理论模棱两可的义理或是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教义,政府鼓励宗教界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深刻发掘教义里蕴藏的中国元素,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教。负责管理宗教事业的相关部门应适时宜的举办宗教宣传活动,为教职人员和宗教信众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对宗教工作的重要精神讲话。工作期间始终以宗教人员的思政理念向党组织靠拢为目标,以宗教人员的言行举止向党中央看齐为方向。其中,相关部门可以在宗教活动场所中张贴最新的政治金句或经典语录,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让宗教人士潜移默化的感受到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最后,以宗教为途径的政治民族化需充分重视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宗教除了不断融入新时期文化元素进行“本土化”演变”,同时也需要保持与少数民族文化观念的契合程度。追溯过往民族历史,不难发现宗教对各民族间的关系是既可以改善、也可以恶化,这是源于少数民族在古时由于土地、吃食资源的限制,又因文化信仰的冲突导致矛盾时有产生。在如今这个文明的国度,团结民族力量、凝聚民族精神成为我国发展道路上的新目标和需要长期贯彻执行的方针。通过新时期宗教文化为各民族带来的新思想、新理论,不断在良性互动中展现优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此形成友好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宗教事业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相关部门若以宗教作为媒介对民族区域进行管理时,需要牢记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不可拿一套管理机制硬性套用在所有民族管理问题上。结合当地风俗文化与宗教信仰推出民族最适用的行政管理体系,让下至民族基层、上至地方政府都可以从国家政策中获得充足的幸福感与成就感,这样使其在领略祖国对少数民族地区重视与关怀的同时使之不断涌向祖国敞开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