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捕捉基于学生的教学资源,成就灵动课堂

2022-06-03王晓艳

考试周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教材资源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合理有效利用基于学生的教学资源,有助于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在学生参与体验互动中成就高效灵动课堂。通过目标展示,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方向性,调动学生基础性资源;细读文本,活用教材,挖掘教材现有资源;捕捉学生“意外精彩”资源,生成课堂即时性资源;适时引导,多边互动,提升教学方案性资源。在多种资源的整合利用中,成就灵动课堂。

关键词:基础性资源;教材资源;即时性资源;方案性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5-0021-04

作者简介:王晓艳(1978~),女,汉族,内蒙古人,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长桥中学,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

新课改、新学生观都认为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课前准备设计和课堂上的活动安排都应以学生的起点、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如若课堂上这些具有鲜明个性、独特内心世界的个体能活灵活现起来,那么也许能给历史课堂带来别样的高效。那么如何使这些鲜活的个体思考“动”起来呢?为此文章结合本校历史教学实践,浅谈基于学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几点尝试。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资源”是指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来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而教学中提到的教育资源主要是指为教育教学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社会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等的总称。在实际教学中,能为教学所用的资源非常丰富,有教科书、教参、练习册、图书馆、计算机房、教室、校风校纪等,合理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积极作用。

一、目标展示,调动学生基础性资源

任何有效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师课前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更离不开课前精心的准备设计。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基础相对薄弱的,根据近3年统计,92%是外来务工子女,学生较朴实,但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相对薄弱。鉴于此,备课设计时尤其需关注教学目标的设计,根据课标,参考教参,但更需结合本校学情,尝试改变以往教学目标是写给“教师”的状况,更多地把教学目标的设计焦点转向学生,关注学生起点、关注学生发展,力争做到有的放矢,使教学目标不仅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更成为指导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

笔者任教班级共有学生42名,42位学生来自全国很多省,学生在基础、学习习惯、思考探究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整体上本班学生的历史基础都是相对薄弱的,对历史知识了解仅停留在个别字样中,阅读理解能力较弱,注意力也较难集中,更谈不上对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鉴于此,每课教学目标制定时,根据课标要求又参考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做了因地制宜弹性化的处理。不降低不拔高,本着基础班抓基础的原则,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分解,使知识“具体化、问题化”,并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掌握必备历史知识的前提下,进行适当情景化处理,锻炼学生在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制定《外交事业的发展》一课教学目标时,首先细看课标和教材,对课标和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细化研究。其次通过平时观察、课前预习、平时作业、周记等形式了解学情。为对学生情况有真实了解,在课堂目标制定之前,编制了“预习学案”。学案中有必备知识的基础梳理,也有概括提炼的思考题或疑惑环节设计,还有兴趣自主学习环节,通过层次性预习学案的设计,可调动各层次学生参与,也可更好地了解班级学生关于本课的掌握情况。通过对“预习学案”的分析情况看:90%以上学生对必备知识、基础梳理知识基本能完成,但存在表达不规范、口语化表述明显等问题,还存在书写字迹潦草、错别字的情况,从这一数据分析,可知学生对必备知识的自我梳理识记方面是在可发展区域的。书写字迹潦草、错别字的存在,又说明部分学生在学习态度方面存在不端正、应付的情况。表达不规范、口语化说明学生在历史学习方法上需要指导。从概括提炼的思考题完成情况分析看,学生在阅读分析概括提炼能力方面较弱。从兴趣自主学习看,大部分学生历史知识方面储存较少,自主兴趣学习能力較为薄弱。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制定了本课如下目标:①列举70年代取得主要外交成就的史实。②列举改革开放后中国发展全方位外交的成就,并结合具体史实分析说明中国外交新局面的影响。③通过材料分析概括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④通过利用教科书和课外史料等资源,分析新中国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层次性问题化目标的制定并在授课开始以简单明了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构建起新知识的意义。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问题化易操作化的教学目标制定和展示,不仅对学生学习有导向作用,更易激活学生基础性的资源,为学生新旧认知搭建桥梁,形成“有意义学习”的态势,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并内化新知识。这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可能是极大鼓舞,易于让历史课堂上迷失方向的学生找到课堂学习目标。课堂是为学生发展而服务的,目标制定也需做到目中有人,关注各层次学生在能力范围内的发展。目标制定从“人”的起点出发,关注“人”的发展,课堂离充满灵动就不远了。

二、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现有资源

教学实践中除调动学生参与、挖掘学生资源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人手一本的教材。教材资源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资源,它不仅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学生学习依托的核心资源。教材上资源丰富,有图片、有表格、有柱状图、有地图,还有各类文本等,形式多样角度各异。以部编版教材八下第5课《三大改造》一课为例,教材上有图片、相关史事、问题思考、知识拓展、课后活动等,这些教材资源,学生“伸手可得”,激活学生手中的教材资源,有利于薄弱班级课堂上学习有抓手、有落脚点。活用教材现有资源,改变以往“教教材”的做法,激活教材,对教材提供的内部资源钻研、开发,激活、创新。根据学生学情,对教材资源进行一些因地、因时、因人的解构重组,从而最大效率地发挥教材现有资源的作用。不仅有助于灵动课堂构建,亦可引导学生与教材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探究分析三大改造对象、方式时,则围绕教材提供的引言、材料研读、表格等资源,进行层层深入的情景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阅读材料、从各类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例如围绕部编版教材八下P23《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图片进行如下设计:①图片反映的主要历史事件是什么?②细看图片,说出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在学生逐层回答的基础上,适时延伸探究“为何图片中处处洋溢着幸福阳光笑容?”,通过探究引导分析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优越性,同时通过历史史实得出中国共产党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一心为民的理念。通过对教材现有资源活用,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同时,也渗透了论从史出的意识,提升了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在“公私合营”中,活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对“公私合营”进行由浅入深的分析探究。具体设置如下:结合图片《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①该图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②从图片中还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在此过程中,适时讲授看图片资料的方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由于本班学情,学生在看该图片时,较为浮躁,缺少耐心,针对课堂“意外”情况,引导学生“慢下来”“静下来”,细看资料,从图片中提取出“工商业”“公私合营”“报喜”等关键信息,从而得出工商业是三大改造对象之一、对工商业改造的方式,以及工商业改造后,工商业界的喜悦之情。在此基础上进行如下延伸探究设计: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工商业界为何如此开心,积极向党中央报喜?通过情境探究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这一伟大举措给一个个具体企业带来重生、新机,也从史实中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智慧创举,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贡献。活用教材中现有资源,通过层层设问、材料分析、创设情境、延伸探究等方式,在问题解决中使学生在掌握必备历史知识同时,还可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渗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活用教材资源不仅利于薄弱班级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也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把握教科书的能力。还可对教材资源生活化处理,寻找到知识和生活的联系点,使知识生活化,从身边熟悉生活入手不仅对提高薄弱班级学生学习兴趣有积极作用,也利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效果。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给一切人教授一切领域的基础知识,必须引进新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一种可以使教师教得少,而学生学得多的方法”,并由此提出了直观原理、活动原理、兴趣与自发原理。根据这些原理可得知教学虽始于学生对事物的感性知觉,但还需进一步说明,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知觉上升到理解层面,并通过学生的躬行实践最终掌握并内化。这一逐层递进的过程离不开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深研教材,挖掘出一些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的资源,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合作探究,促使学生的储备资源和教材等各种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从而生成新认识。

三、捕捉瞬间,生成课堂即时性资源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教师接触的对象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具有独特发展潜能的成长中人,这也就决定着教育实施的过程可能会呈现出诸多五彩缤纷的“意外”,这些“意外”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有成功亦有失败,但这些都应视为课堂中创生出的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要善于捕捉,巧妙引导利用,促使学生的学习有更宽广的空间。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捕捉课堂精彩瞬间,顺势引导延伸探究,在多边互动中推动课堂趋向灵动。

例如在部编版教材第5课《三大改造》新课讲授时,学生在自主预习时针对教材P23页《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图片提出如下问题:“图片中人物,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都笑得特别开心,为什么照片中的人物笑得那么开心?”针对学生预习中瞬间质疑,在课堂授课时适时引导,设置情境探究,通过层层问题解决,不仅易于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也易于学生参与学习体验,落实学生主体。捕捉学生瞬间质疑,适时引导释疑、探究,于教学点滴中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再如《工业革命》新授课过程中,学生提出“为什么把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机’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而不是‘飞梭’?”,这一问题,应该是大多数学生的疑问,也推动了教师对“工业革命”概念精准的解释。在学生课堂“精彩瞬间”推动下,二次备课时,则设置了如下探究:结合工业革命的进程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这一探究实施过程中,发挥学生作用。学生阅读教材并提炼、概括工业革命过程,教师在学生概括的具体史实情景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与中世纪工场手工业时期相比,工业革命在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上有哪些变化?通过学生阅读概括工业革命的过程,教师逐层引导,延伸探究,从而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工业革命是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的物质生产方式的革命,它既是生产技术的全面变革,也是引起生产关系深刻变化的社会革命。”这一过程一方面锻炼了学生阅读、概括、叙述历史的能力,帮助学生理清工業革命的知识结构,使其形成工业革命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论从史出的学科意识。

“练习”是课堂上给学生最好的反馈“礼物”。课堂练习,除教师精选精编练习外,也可换个角度,改变练习呈现方式,改变以往教师出题的模式。常用的是从学生视角出发,让学生出题、学生体验。练习所用资料可使用教师提供的,也可学生自己准备情景资料,让学生出题,学生解答。这利于调动学生动脑思考的积极性,亦可通过学生所出练习题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在此过程中,适时介入引导、捕捉“意外”精彩,并可结合课堂主题适时延伸探究,提升课堂“灵魂”,使历史核心素养的渗透在课堂细微中得到落实。

四、适时介入,提升教学方案性资源

叶澜教授曾指出:“如果从形态的角度,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据20世纪60年代德国“交往教学论”流派提出的“交往就是教学的本质”的理论,可得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就是交往、群体互动的过程。这一交往互动包括生生互动,也包括师生互动等多边互动。学生在多边互动的过程中体验挑战、体验挫折,有成功也有失败,教师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可适当介入,巧妙引导,提升互动过程中方案性资源,实现在掌握历史学习必备知识的同时,形成知识体系,渗透核心素养。

例如,在《三次工业革命》复习课中,学生在预习中提出:三次工业革命发生时,中国在做什么?中国为什么会错过工业革命?针对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在本课复习设计时加以利用延伸,设计如下情景探究。①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②有人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在沉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在挣扎;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中国开始奋起!”结合史实分析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中国该如何应对正在进行的第四次工业革命?③构建三次工业革命的知识时序并完成相应梳理(如图1)。

通过学生在预习中的“质疑”进行导学提升,可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通过横向中英对比,理解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通过纵向三次工业革命的时序梳理,可对学生进行时空等历史核心素养渗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学生主体”可谓形式多样、方法众多,而合理开发利用基于学生的课程资源对落实学生主体提供了新的视角。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发挥合力作用,在灵动课堂中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秋生,方绍龙.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7,21(8):106-108.

猜你喜欢

教材资源
浅析高中数学教材资源的合理深化
挖掘教材资源 提升作文素养
野菜文化资源在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开发中的应用探索
高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精心挖掘教材资源培养学生乐学情感研究
如何利用各种资源指导学生口语交际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进行写作训练
开发教材资源,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