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教学改革:培养实用型人才

2022-06-03贺舒娉

速读·下旬 2022年3期
关键词:翻译教学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摘  要:翻译专业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进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在当前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社会发展对于翻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明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阶段的本科院校的教学之中都开设了相应的翻译课程,但是学生的翻译能力并没有得到明显提升,而且能够主动从事翻译工作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要提升翻译人才的质量,就需要对现阶段的翻译教学进行改革,推动翻译教学朝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翻译教学;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实用型人才

翻译教学的初衷是为了培养专业的翻译人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翻译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包括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双师型以及复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因此,当前的翻译教学未能较好地实现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目标。

一、翻译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国内外交流日益频繁。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深入,翻译工作者持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专业的翻译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根据我国翻译协会的资料显示,我国的翻译公司超过4000家,从事笔译及口译工作的翻译人员超过70万人,而专业性的翻译人员仅有6万余人,换言之,我国在专业翻译人才方面的缺口是巨大的。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数量巨大,但是专业的译者却少之又少,高级翻译工作者仅占翻译从业者的5%左右。在目前的许多高校之中都开设了翻译课程,并且进行翻译教学实践,但是并没有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学生也无法快速、高效地完成翻译任务,翻译教学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翻译工作的信息量迅速增加、涉及范围愈发广泛,且更新速度快,对于翻译人才的培养和翻译教学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译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翻译技能、具备高效翻译能力,更要具备特定行业的相关背景,能够将翻译技能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从而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翻译能力。在此背景下,如何推进翻译教学的改革,提升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为社会发展和国内外交流提供充足的实用型翻译人才,成为翻译教学改革的关注热点。

二、翻译教学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翻译专业的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翻译教学也结合教学条件和教学需求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需要注意的是,翻译专业的教学实践依旧存在一些问题,目前的翻译教学培养的翻译人员无法满足中国社会发展与对外交流的需求。

(一)教学观念问题

在翻译专业的教学实践之中,部分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出现偏颇,将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混为一谈。实际上,教学翻译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教学翻译可以看作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教学工具,也是测试语言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而翻译教学则重视培养人才,强调对学生进行翻译技能和翻译知识的教育。教学翻译的本质是教学工具,而翻译教学的本质是教学方法,强调学习者对单词、短语以及句子翻译的理解,翻译教学重在通过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与此同时,翻译教学关注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翻译教学对于翻译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译教学既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又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正确的翻译态度和工作观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翻译习惯,熟悉翻译理论,能够在陌生情境下熟练运用自身掌握的翻译技能。与之相对的是,在目前的翻译教学之中,部分教师将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观念混淆,将翻译教学简单地理解为教学工具,忽视了学生翻译态度与工作观念的养成,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翻译素养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此外,与教学观念相对应的是教学目标,在当前的翻译教学之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完成授课活动,而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能够通过考试,获得学分即可,没有深入到翻译素养、翻译态度与工作观念的层次,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只看到了翻译教学的工具性,而没有注意到翻译教学的人文性。

(二)课堂教学活动问题

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在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思考的基础上,在翻译教学期间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掌握以及运用基本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能,并且让学生能够在陌生的翻译情境下对文章进行流利翻译。翻译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灵活翻译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在翻译教学期间,应该保护并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之相对的是,在目前的翻译教学之中,教师在翻译课堂上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不论是教学计划的制定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置,都由教师一手操控,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需求的了解,甚至一些教師错误地认为学生学会了翻译理论和翻译技能就能够具备翻译能力,而实际上则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没有让学生以译者的身份进行学习实践。

在部分学校的翻译教学中,教师过度关注对翻译技巧的传授,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理论和技巧,并且通过一定练习,就能顺利翻译任何内容,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许多学生也认为翻译技巧的学习是提升自己翻译能力的捷径,然而这些翻译技巧,大多是在翻译之后将原文和译文对比得出的“技巧”,既没有体现译者的翻译思路,有没有体现译者的翻译态度,当此类翻译“技巧”被用来教学的时候,学生就难以真正以译者的身份去进行学习。与此同时,在这种课堂教学形式下,学生认为翻译教学较为枯燥,难以主动对翻译行为进行思考和总结,对翻译教学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学生们也普遍认为自己在翻译教学之中没有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而学生们也希望在接下来的翻译教学中,教师能够尊重自己,在课程设置、选择教学内容以及制定教学规划等方面更多地考虑自己的需求。

(三)课程培养模式不合理

长期以来,文学作品翻译是我国翻译教学的主要素材,大多数教师在进行翻译教学的时候通常会在讲解基础的翻译理论之后让学生们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从而使得学生掌握翻译技能和翻译知识。然而,当前社会发展普遍需要实用型翻译人才,例如档案技术、外贸、文秘、管理等职业,需要大量的实用型翻译人才,而以文学作品为翻译教材的教学活动无法培养出实用型翻译人才。

现阶段的市场上有大量的翻译工作者,然而专业的实用型翻译人才却一直呈现较大的缺口,目前翻译课程的培养模式中也缺乏翻译实践教学,大多数翻译教学都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学生掌握了理论与书面知识,而在面对实践或者工作的时候则往往表现出手足无措的情况。此外,即便有部分学校开设了翻译实践教学的相关课程,课程也大多设置在三、四年级,而且课时较少,既无法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又无法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翻译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讲解基础理论与翻译技巧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对学生展开教学,而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只能进行选择性教授,甚至直接省去这一环节,这必然导致无法培养实用型人才。目前的大多数高校的翻译教学中也都缺乏实践缓解,课程培养模式的设置并不合理,培养模式和教育定位存在偏差。例如,在当前的市场中,经贸翻译人员的缺口是非常巨大的,而要成为合格的经贸翻译人员,除了要学习基本的英语知识、翻译理论和翻译技能之外,还需要学习经济学原理、西方经济学、国际商法、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合作等一系列课程,必须在具备优秀翻译能力的基础上掌握国际经贸的相关知识,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经贸翻译人员,但是翻译教学之中几乎不可能开设如此之多的有关国际经贸的课程。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市场中的许多专业的经贸翻译人员大多是在从事经贸翻译之后通过自学掌握的经贸知识,而非在学校的翻译教学中学习的。

(四)教学资源建设有待加强

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师队伍、教学内容和教学设施。翻译工作者的翻译工作可能涉及文学工作、外事工作、技术工作、国际经贸、文秘管理等多个领域。例如,文学翻译工作者要具备翻译能力和文学知识,外事翻译工作者需要掌握口译能力和外事知识,国际经贸中的翻译人员则要掌握笔译、口译能力和贸易知识,这就要求培养实用型翻译人才必须要配备专业的教师,而教师既要掌握扎实的外语和翻译知识,又要掌握文学、外事、技术、国际经贸等领域的知识,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当前大多数高校的翻译教学中,教师只进行翻译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这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实用型翻译人才的教学目标不符。

许多高校翻译教学的教学课程较为笼统,课程目标不够明确,并没有规定学生必须达到何种程度的翻译能力,在教学实践之中,教师的翻译教学的自由度较高,而且喜欢采用学校自身组织编写的教材,通过对这些教材的分析可以发现,部分教材的编写并不合理,教材内容较为老旧,没有结合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在教学设施方面,教学设备不够先进也对翻译教学的效果产生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影响,无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此外,在翻译教学之中,部分学校的教学活动和考核标准较为松散,而教师为了避免挂科率过高,大多选择一些主观性较强的题目,或者让学生撰写一篇期末论文,期末考核的内容大多是简单的单句翻译和段落翻译,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考核,也无法切实有效地考核学生的翻译能力、翻译态度和工作观念。

三、翻译教学改革分析

通过前文的论述,不难发现,当前的翻译教学并没有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也没有填补社会发展对于翻译人才的巨大缺口,因此,需要推动翻译教学的改革,明确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一系列措施提升翻译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教学效果。

(一)明确教学目标,做好教学定位

现阶段的翻译教学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翻译理论和翻译技能,从而通过考试,拿到学分,而且翻译实践教学的课时短,缺乏让学生锻炼自身翻译能力的机会,学生也很难培养自己在翻译领域的综合素养,对此,应当转变教学目标,推动翻译教学的改革,做好对翻译教学的定位,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上。

增加课时是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但是翻译人员的从业场景是多种多样的,学生所需要的翻译实践能力也是不同的,因此,统一增加课时是不可行的。对于这一问题,学校方面可以通过双学士学位加以解决,将翻译专业的教学作为第一学位,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课时安排和个人特点选择第二学位,既能够满足翻译教学的基本需求,同时也能够通过较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回报,充分利用了高校自身的教学资源。与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相比,双学士学位可以使得翻译专业的学生在掌握翻译理论、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具备其他专业的知识,并且尝试在其他专业的学习中培养自己的翻译能力,既契合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又提高了高校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在目前国内的高等院校之中,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将英语专业或者翻译专业与其他专业结合,设置双学士学位,例如,山东大学就通过法律系和外语系的合作,设置“法律与英语”双学士学位,对此,其他高校也应该结合自身的办学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开设双学士学位,培养复合型、实用型的专业翻译人才。此外,第二学位的開设也可以充分利用周末时间,提高学生的时间利用效率,缓解授课时长不足的问题。

在接下来的翻译教学改革中,也需要做好翻译教学的定位,立足高校自身发展和理论基础授课,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并巩固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翻译态度和工作观念,在实践中锤炼自己的翻译素养并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实用型翻译人才应当是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并能够分析解决问题,而且掌握其他领域专业知识的翻译人员,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翻译教学的定位的时候,必须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发挥高校自身的办学优势,从而扬长避短,否则很难实现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结合市场需求进行教学改革

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逐渐上升,高校毕业生大多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而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毕业生就能够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高校也能够为社会输出符合需求的优质人才,对此,高校在开设翻译教学以及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势必要考虑当地以及区域的人才需求。我国的部分高职院校就针对社会需求开设专业,因此,本科院校的翻译教学也可以借鉴这一思路,通过“以需定教”来进行办学,对人才需求进行准确分析,坚决避免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的情况。与此同时,高校要做好对翻译人才的短期、中期和长期需求的预测,找出自己在翻译教学之中的突出优势,使得翻译教学及教学改革能够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能够使用市场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能够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避免学生出现就业难的问题,做到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

在进行翻译教学改革期间,可以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的比重,让学生通过实践学校来夯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针对学生缺乏实践机会的问题,高校可以借鉴高职院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在企业实习之中锻炼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导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时候,要以学生的利益为核心,切实保障学生的主体利益不受损害,如果企业和学生对实习结果都比较满意,则可以让学生顺利进入企业就业。此外,除了翻译教学和其他专业的教学之外,学校方面还要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精神,让学生养成爱岗敬业的良好品质,这也是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之一。

(三)推动课程培养模式与评价标准的变革

现阶段的一些高等院校在翻译教学中依旧采取语法导入模式和语法学习模式,这就导致学生的口译能力达不到标准的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后大多只能进行文学作品以及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翻译,而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要求人才必须具备其他技能,学生不仅要掌握外语知识、翻译理论和翻译技能,还应该掌握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例如文学、管理、国际经贸、文秘等等,这就要求高校需要改革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新自己的课程设置,使得翻译专业的学生掌握自己从事的工作所需要的技能,达到实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应该围绕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办学情况,培养跨学科、专业型、复合型、实用型的高层次人才。为了培养实用型人才,翻译教学的课程设置应该综合考虑学科知识体系、市场需求情况和行业标准体系,教学活动应当以人才培养为目标,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建立校内、校外相联动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相应的比赛,或者在暑假期间自主联系企业进行实习,不断筑牢自己的翻译能力。

在本科翻译教学之中,教学评价与考核应当以翻译理论、翻译知识、翻译能力为基础,创新翻译教学的评价体系,邀请专业部门或者专业人士设计翻译考试题目,转变传统的评价思路,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例如,在学生毕业年度,要进入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就可以让学生的实习单位对学生的翻译能力进行评价,从而使得评价更加全面。评价的方法和内容也应当趋于多样化,综合定量与定性评价,使得教学评价能够督促学生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

(四)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助推教学改革

在实用型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教学效果起着关键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之中,翻译内容急剧增多、覆盖范围明显增大,翻译教学的改革既是为了培养实用型翻译人才,也需要教师成为实用型翻译教师,对此,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就显得很有必要。教师应当具备双重专业素质,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注重学生翻译态度、翻译习惯和工作观念的形成,认识到自己的教学活动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教师队伍建设期间,学校一方面要推动在岗教师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在岗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引进实用型教师,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专业的翻译工作者进入校园为学生们授课,让学生们提前了解翻译工作的相关内容。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除了基本的翻译课程之外,还可以增加以下課程:笔译与问题、口译导论、同声传译、翻译专项研究、口译专题研究等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四、结论

现代社会对于翻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译从业者既要掌握翻译能力,也要掌握所从事行业的基础知识,成为专业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对此,就必须推动翻译教学的改革,综合考虑市场和社会发展需求,通过对教学观念、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评价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改革,推动翻译教学朝着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前进。

参考文献

[1]汪冉.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探究[J].校园英语,2021(39):21-22.

[2]赵振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14):31-32.

[3]李晓超,孔博.基于市场化导向的高职翻译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7(11):23.

[4]吴小文.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8):195.

[5]汪冉.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探究[J].校园英语,2021(39):21-22.

[6]赵振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14):31-32.

[7]李晓超,孔博.基于市场化导向的高职翻译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7(11):23.

[8]吴小文.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8):195.

作者简介

贺舒娉(1990.10—),女,回族,籍贯山东省聊城市,现就职于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外国语系,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实践、翻译教学。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2020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语言类社会成果转化特色的外语专业'政校'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20JGB05)

猜你喜欢

翻译教学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思维导图&概念图辅助翻译教学实现途径探索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提升策略探讨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