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扶贫工作长效机制研究

2022-06-03潘跃鹏

速读·下旬 2022年3期
关键词: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摘  要:如今我国扶贫工作成效显著,绝对贫困已经消除。针对目前新形势下扶贫工作中所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本文从相对贫困问题出发,研究总结了当前扶贫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基于此,从基层党组织建设、文化教育扶贫、建立实时监测系统、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以及做好脱贫衔接工作这几方面进行探寻构建脱贫长效机制的着力点。

◆关键词:农村扶贫;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1 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按现行国家贫困标准测算,201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1.66亿人,贫困发生率17.2%。2010年到2018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共减少1.49亿人,年均减贫人口规模为1863万人。截至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551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2020年底,我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绝对贫困得以消除。

随着绝对贫困的消除,相对贫困就进一步的显现出来。十九届四中全会也明确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所以后扶贫时代的扶贫工作就是在实践中探索并建立农村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农村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促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改变农村落后的局面,使农村群众享受科技进步发展的成果也是我们的目标。其次,返贫也不断地侵蚀着扶贫成果,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各地农村的返贫率达到百分之十五。所以,建立扶贫工作长效机制对于缓解返贫现象,巩固脱贫成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文化、教育、组织建设、制度规范等方面对下阶段的扶贫工作提出建议。

2 相对贫困的特征

首先,相对贫困具有隐蔽性。相对贫困不同于绝对贫困的最大特征是绝对贫困有着较强的外显性,如缺衣少食、居无定所。而相对贫困则是收入水平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其发生更多是在医疗、教育等维度。一些贫困家庭抗风险能力薄弱,家庭成员遭遇重大疾病,因病返贫,又或者供养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这些情况只是相对贫困发生较为典型的情况,现实中其成因具有复杂性。

其次,相对贫困的认证具有主观性。相对贫困是相对的、主观的和动态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相对贫困的标准也不一致,是在一定阶段内,将不同人收入分配状况与同等条件的其他成员进行比较,衡量标准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正是由于相对贫困具有隐蔽性,所以其认证方式不能简单的以家庭收入来衡量,而是要将个体家庭放到当地社会中进行比较。相对贫困的认证往往偏于主观性,不仅关注基本生活资料,更要关注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总之,相对贫困的标准、划分界限等都是随着时空的演化而不断改变的。

最后,相对贫困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相对贫困的实质是社会的不平等。也就是说只要社会存在不平等现象,相对贫困就会存在。但是,众所周知,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是常态。所以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五百年后还会存在贫困,这也告诉我们相对贫困的存在是具有长期性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市场经济制度,拉大了经济贫富差距;同时由于我国地理、人文、自然资源等诸多因素,各地区的贫富差距也逐渐拉大。我们需要做好与相对贫困打一场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3 我国农村现阶段扶贫工作面临的新状况

农村的发展一直以来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农村的发展也是决定我国能否在建国一百周年之际实现中等发达国家目标的重要因素。探寻农村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困局,剖析研究农村扶贫面临的新情况有利于更好开展下阶段的农村扶贫工作。

3.1贫困发生的原因多是因为农民抗风险能力薄弱

庞磊将农民抗风险能力薄弱的原因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收入水平低;二是文化程度低;三是支出型贫困占比高;四是兜底保障依赖性较强。就现阶段的我国农村部分贫困人口来说,贫困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方面:因病致贫,一些贫困家庭遭遇重大疾病而担负巨额疾病医疗费用,从而陷入贫困;因缺失劳动力而陷入贫困,家庭中主要生产劳动力的缺失就会导致贫困家庭无稳定的收入来源,或因赡养子女而无法外出打工;因学致贫,一些贫困家庭成员需要供养子女接受中等或高等教育,学费及日常在校开支自然就变成了贫困家庭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造成贫困的原因大多为贫困群众抗风险能力较弱。

3.2农村整体经济水平仍处于较低的状态

从国家发展宏观战略看,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定历史阶段内,特别注重工业基础打造,因而实行了农业长期支持工业,农村全面支持城市的发展战略,形成了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并在积累中产生了城市与农村的各类发展资源和要素的相对差距,造成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

同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覆盖城乡的积分制经济体系不仅严重压抑打击了部分農民的社会生产劳动积极性,将部分农民局限于土地上,也严重强化了农民收入分配的过度轻农业化倾向和社会扭曲。总体来说,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薄弱,一些地区水利设施等农业设施不完善,无法有效应对干旱等自然灾害。另外大部分农村人口的就业还是主要以外出打工为主,集体经济薄弱,如此,劳动力的缺失又限制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3.3脱贫内生动力不足

自我发展能力的缺乏不但是贫困的原因,而且是贫困的结果之一,而此结果可能成为新的贫困的主要原因,循环往复,代际相传。

自从脱贫攻坚战正式打响以来,国家各项扶贫优惠政策相继发布出台,精准扶贫、不落一人。针对不同情况的各类贫困人口分别实施不同的扶贫方案。在此实施过程中,一些贫困地方竟出现各种争当贫困户,以贫困为荣的不良现象。部分农村贫困户对国家政策支持有较大程度依赖性,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对开展扶贫攻坚工作投入积极性不高,甚至不予适当配合,缺乏脱贫的内生动力。

4 關于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与工作思路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深入实施我国乡村经济振兴发展战略,积极组织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进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农村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协调性的发展。所以在以后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我们一定要继续探索、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减少农民返贫现象。

4.1加快建立相对贫困人口的实时情况监测跟踪识别管理机制

贫困监测系统正是在扶贫战略中扮演着信息获取者的角色,通过不断完善的监测系统和不断进化的监测对象及内容,经过统计、调查等方法了解和掌握全方位、多角度的贫困相关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致贫因素和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战略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我国相对贫困的认证标准应该在借鉴其他国家的同时依据基本国情,进而科学的制定相关标准。首先要根据社会当前的基本状况和经济发展情况,依据基本国情而制定国家标准;其次考虑到各个地区的贫富差距,地方也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标准;最后相对贫困的标准要实时更新,不能一成不变,要紧跟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动。同时张爱琼也认识到农户参与程度低,贫困识别工作人员短缺,识别技术不成熟,精准扶贫宣传工作不到位是影响精准识别的主要原因。在信息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新技术来对贫困人口群体进行动态信息监测。

4.2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脱贫攻坚不仅仅是党和政府的事。还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积极的参与,同心协力、共同完成。但是这个过程还是需要党来领导全局,贯穿于始终。农村地区的基层党组织一直担负着学习贯彻党的宗旨,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沟通群众的重要职责。加强党的领导不仅体现在正确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上,更体现在加强党的严密组织体系和强大组织领导能力上。所以加强农村地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对于脱贫攻坚工作有更多益处,。第一,要着重从当地的大学生、退伍老兵、退休干部、当地企业家中选拔优秀分子当选为村支部书记,发挥领头羊的作用;第二,加强对党员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从扶贫项目中挖掘优秀工作者;第三,注重党员队伍的年轻化,从年轻党员中筛选优秀分子,对年轻的党员进行了培养教育,切实做好人才梯队的培养工作。

4.3增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张永杰认为要想提高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应该从提高贫困群体的受教育水平,加强对贫困群众的伦理关怀,重塑相对贫困群体的政治与社会认同感。

扶贫首先要坚定贫困群众的脱贫意识,在脱贫攻坚中要培养起贫困群众脱离贫穷的信心和勇气,要激发广大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针对部分贫困人口脱贫积极性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的问题。可以实施多项措施来激发贫困人口的积极性,增强其脱贫的内生动力。首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宣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美德和各项扶贫优惠政策,树立一批脱贫致富典型,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其次还要开展脱贫致富先进典型扶贫评选活动,对先进典型贫困户可以给予充分表扬和一定奖励,也可以对其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倾斜。借此来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动力,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4.4做好脱贫后的衔接工作

一些贫困户虽然已经脱贫 ,但仍然缺乏自我造血能力。脱贫后仍需要进行政策帮扶,来进一步的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脱贫群众再次返贫。第一是建立脱贫摘帽过渡期补偿机制,贯彻落实四个不摘政策。对于脱贫人口情况进行跟踪和动态的监测,保证对其基本情况的掌握了解,继续落实精准扶持政策。第二,建立了风险防控机制,在积极开展脱贫工作的同时也一定要切实做好对风险的防控。重点是防范和化解产业扶贫的市场风险、扶贫信贷风险、社会风险、债务风险、要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做好风险监测的工作,帮助更多的贫困群众顺利实现脱贫。

5结语

现如今贫困仍然是各个国家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 ,如今我们已经取得了这次脱贫攻坚的胜利。在取得如此成果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相对贫困问题将是我们下一阶段扶贫工作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此同时制度规范不够完善、返贫现象频繁发生、基层党组织领导不力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不断侵蚀扶贫成果,阻碍下一阶段的扶贫工作。所以下一步就要基于扶贫所取得的成果和农村的实际情况从产业、文化教育、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方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逐步解决相对贫困,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叶普万.贫困概念及其类型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6(7):67-69.

[2]庞磊.相对贫困治理问题研究述评。这些问题不断侵蚀[C].东华大学,2020.

[3]李宁,白璐.驻村干部开展农村扶贫工作长效机制研究[J].核农学报,2020,34(11):2633.

[4]刘牧.当代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战略研究[C].吉林大学,2016.

[5]高晓事. 湘西农村扶贫长效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6.

[6]张爱琼.农村精准扶贫问题研究[C].云南财经大学,2016.

[7]丰丽娟.新时代我国相对贫困问题研究[C].沈阳师范大学,2021.

[8]张永杰.我国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研究[C].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21.

作者简介

潘跃鹏(2002—),难,汉族,河南许昌市人,学生,本科在读,单位:信阳学院。

基金项目:信阳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农村扶贫工作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1-DXSWYB-029。

猜你喜欢

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后脱贫攻坚时代农村社会救助反贫困的困境及政策调适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贫困化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治理校园欺凌需要长效机制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
改革以来中国贫困指数的测度与分析
以“三好一满意”为抓手 建立创先争优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