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求新知
2022-06-03姜士冬
姜士冬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一定对《论语》不陌生吧,在我們的语文书里,经常能见到《论语》的身影。《论语》是依据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伦理思想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的内容博大精深,其思想主要有三个范畴:伦理道德范畴的“仁”,社会政治范畴的“礼”,认识方法论范畴的“中庸”。“仁”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状态,是善的本性,这种真和善的状态就是“仁”,“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诚然,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更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外貌刻画。此外,《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孔子的一些弟子的形象,例如率直鲁莽的子路,温雅贤良的颜回,聪颖善辩的子贡,潇洒脱俗的曾皙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孔子在很多方面造诣很深,例如在美学方面,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思想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现实的手段以及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认为,任何人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所以他遇到不懂的问题总是虚心请教。那时候,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虚心好学,为人十分正直。按当时社会上的习惯,人死之后要根据他最明显的特征为他起个谥号。孔圉死后,谥号为“文”,后来人们又尊称他为“孔文子”。子贡不服气,认为孔圉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有学问,于是他问孔子为什么给孔圉予“文”的谥号。
孔子说:“孔圉聪敏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所以人们便用‘文’做他的谥号。”
亲爱的同学们,《论语》中有很多道理,比如“不耻下问”“诚实守信”“温故知新”“为人坦荡”等等,我们要静下心来读《论语》,悟道理,求新知,要是能随口说出几句“子曰”,就更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