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高中离异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2022-06-03蒋敏链
蒋敏链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离婚率越来越高,离异家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我校是广州市增城区的一所普通农村高中,学校上的离异家庭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本文主要从父母离异对学生的主要影响进行研究,包括离异家庭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等,同时,也要让学校重视、教师关爱、父母配合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实现共赢。
【关键词】农村高中;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健康;对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因素导致我国离婚率增加,离异家庭的子女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他们也渴望得到大家的关注与帮助,而不是排斥与嫌弃。他们也想拥有健全的家庭、快乐的童年、众多的朋友和优异的成绩。父母的离异或多或少都造成部分学生心里的压抑、性格的孤僻和行为的怪异等。
一、父母离异对学生的主要影响
1.学习方面
没有健全的家庭,父母双方可能都在忙碌自己的生计问题,无暇顾及自己孩子的学习问题,父母可能只顧其温饱,对其学习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又或者,家长只在乎结果忽略了过程,学生没有考好就破口大骂,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家长平时辅导学生作业又比较少或者不会,导致学生越来越不信任他们,最终亲子关系越来越差。此外,学习环境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业下降,不健全的家庭伴随着的家庭矛盾也会增加,学生总在吵闹、不安宁的环境中成长,严重影响其学习与身心发展。
学习是一个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过程。当学习累了、困了的时候也需要家人的鼓励与支持,听自己诉说心中难处与苦闷。当父母离异后,大家坐在一起的时间少了,或者父母都有各自的家庭与孩子,对其的照顾与关怀比之前少了,那么这些孩子就会有落差,总会自己乱想,觉得大家都不爱他了,心里有莫名的不安与孤独感,这样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学习成绩也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2.心理方面
看到别人都是一家和睦融融,自己是形单影只或者总是父母一方在陪伴,心理多少有落差。如,学校的亲子活动,别人都是有爸爸妈妈的陪同,自己总是只有一方,当同学问起的时候,自己又哑口无言,不知如何说,慢慢地只会内心很煎熬,很想改变这个现状,自己却无能为力。逐渐地,他们就会远离群体,不愿与他人进行交流,性格也逐渐变得孤僻、自卑等造成性格上的缺陷,又或者抑郁。
近年来,在校学生越来越多出现抑郁、自残等的行为,而且越来越年轻化、普遍化。经过调查,他们大部分的共同原因是父母离异、父母长期闹矛盾、家庭骤变等情况。仍在高中学习的他们,自己还没长大,此刻还需要家人的疼爱与爱护,他们实在受不了长期的争吵与无视。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发生自闭、抑郁,只能依靠药物才能正常生活,每月定时去医院看病与治疗,越来越依赖药物,自制能力逐渐下降。此外,因为他们的朋友比较少,可能“道不同不相为谋”,在校逐渐发现有自残倾向的学生比较喜欢与有同样行为的学生一起玩,甚至有时会在一起探讨自己的自残行为,这样严重走偏,身边逐渐没有有正能量的朋友,只会越来越黑暗。
3.交际问题
人不可能没有朋友,人是一定要有群居生活,有人与你谈笑风生,有人与你排忧解难,有人与你共甘共苦等。父母离异家庭的学生往往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觉得自己是被世界遗弃的,所有人都不要他,所以在与他人接触时都显得格外的小心与防备。但是,这样的感觉其他人是不喜欢的。慢慢地,他不走出去,别人也不进来他的世界,导致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下降,会变得不会与人交流、不懂与人相处。他们会显得自卑、自大、缺乏安全感、不信任,甚至觉得整个社会都亏欠了他。
有时他们不是不想交朋友,而是不知如何去与他人沟通。或者别人知道他父母离异、有心理问题、有自残倾向等,别人就会用“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不待见他,排斥他等。所以,首先他自己也要走出来,不能总觉得自己很特殊。其次,身边的家人与朋友要多教会他如何与人沟通、与人交朋友,不需要永远当“独行侠”,可以朋友满天下。
4.性格方面
父母离异家庭的学生个别会显得格外的自私,他们不会换位思考,也不会以大局为重,更多的是以己度人。一些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学生更容易出现狂躁、不安、冲动、撒谎、不遵守纪律的问题。可能每次自己说生病、不舒服都会获得爸爸妈妈的关怀与关爱,所以逐渐养成这个坏习惯。因为家庭环境的紧张,家里吵闹、躁动的次数比较多,所以学生也变得很冲动与浮躁。
个别离异家庭的学生显得很不自信,可能从小有一种寄人篱下,无人爱、无人要的感觉,让他们做什么事情都小心翼翼,唯唯诺诺,生怕又做了什么事导致他人不高兴,自己又要被送去其它地方。又或者是因为缺乏安全感,所以他们显得很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先爱自己再爱他人,可能因为从小觉得只有自己牢牢抓住的才会是自己的,别人才抢不走,没抓住的都是留不住的。个别学生的狂躁可能是家庭环境太吵闹,发现每次终止吵闹都是通过大声疾呼,没什么道理可言,所以才会越来越急躁,而且会愈演愈烈,有时自己却全然不知。
5.行为表现方面
离异家庭的学生总由父亲或母亲一方带,很容易缺少一方的爱与平时的行为、为人处世的潜移默化。如,男生由母亲一手拉扯大的部分学生总感觉缺少了点阳刚之气;女生由父亲带大的,多多少少显得比其他女生“man”,总带点男人气概,缺少了点女性柔弱。所以就显得男生偏女性化、女生偏男性化,总觉得是错位了。
严重者还会出现偷窃行为,有的是因为大家都怀疑他,所以自己心理觉得既然大家都怀疑自己,那我就做给你看,这是典型的与你对着干。又或者觉得通过这种行为可以使自己窃喜,享受那种感觉。同时,每次自己有这种行为后,父母都会语重心长地与自己深入交流,父母会觉得愧疚自己。因此,他们就会通过这种方式去获得父母更多的关心,却没想过这个方法非常笨,把自己推向另一个深渊。
二、对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策略
1.自己的改变
首先,要他们自己改变观念与想法,不是大家抛弃了他们,而是大家用不同的方式去爱他们。让他们自己多想想家人的好,自己平时也可以经常与家人沟通,讲出自己心中的想法。自己也要多走出来,与同学交流、朋友玩耍,多运动,而不是在自暴自弃。其次,如果心理问题严重者,可以求助心理教师或心理医生,让专业的人员帮忙,而不是自己乱来,专业人员可以给他们治疗,决不能讳疾忌医。最后,多与人交流,做一个外向、开朗的青年,可以自己减压与排忧,不要总是忧心忡忡。相信人定胜天,自己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未来想成为怎样的人,自己尽最大的努力朝着那个方向前进,不要轻易受到别人的左右,要坚定自己的立场、摆明自己的态度。
2.父母的重视
父母生育之恩大于一切。孩子是父母的寶贝,是母亲怀胎十月、骨开十指生下的宠儿。虽然有失败的婚姻,但是不能把这怨气、不满发泄在孩子身上。相反,要多关注与关怀他们。虽然不在一起生活,但可以总在一起聚餐、聊家常、关注自己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让他们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快乐的生活,对生活充满激情,对学习充满目标,对以后充满希望。在他们的成长路上,父母一直与他们携手同行,一起见证他们的成长。
离异家庭的父母要比正常家庭的父母更加忙碌,有更多的烦心事,但即使自己再忙,也要抽时间关心自己的孩子,让孩子知道原来父母即使分开了也非常关心他们,他们的爱一直都在,不曾离去。故这些父母可以每周轮流与自己的孩子见面、接送、交流等,让孩子觉得父母还是以前的父母,他们会为自己保驾护航、是自己坚强的后盾。这样,他们做事或独处的时候也会有底气与充满安全感,不会轻易被他人打败。
3.教师的关爱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这里是他们储备知识、向往未来的地方。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遇到有问题、需要帮助的学生,我们一定要敞开双手,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如,常常与他们聊天、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学习,为他们学习提供建议、尽力帮助他们。让他们觉得学校是一个温暖的地方,教师是第二任“家长”,一直在旁对他们嘘寒问暖、与他们一起携手同行。
教师每周都可以与这些学生聊家常、聊学习、聊人生,或许他们只需他人的陪伴,知道自己一直有人关注与关心,不是没人理睬的“问题学生”。这样,他们也会越来越信任教师,相信学校,愿意跟教师分享更多心里话,遇到事情也会询问教师的意见,大家有商有量,相得益彰。
4.同伴的力量
“同学”意为同在一起学习。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对离异家庭的学生不能用有色眼镜去看待,而是一视同仁,甚至更上心。舆论的力量太强,可以拯救一个人也可以摧毁一个人,甚至一个家。部分离异家庭的学生本身已千疮百孔,在成长的路上更多的是需要开解与鼓励,而不是排斥与厌倦。所以,同学之间要给这些学生更多温暖与勇气,带着他们一起走更远的路,一起追逐自己的梦。
小伙伴间是最天真、最纯粹的友谊,他们可能更在乎开不开心、快不快乐,没有较多的猜忌与利益。所以,同伴间的友谊也是最无坚不摧的,会一直伴随你长大并逐渐加深。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今日是你帮助了他,明日可能会是他拯救了你。因此,一定要善待自己的小伙伴,一视同仁、一起前行。
三、小结
高中是青少年的重要成长阶段,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对他们的成长、学习都至关重要。针对农村高中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健康及影响,我们找出根源,更好地对症下药,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走出困境,做身心健康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生在怎样的家庭不是自己能决定,活得怎样是可以自己创造。在成长的路上也需要父母、同学、教师、社会的支持与帮助,相信爱一直在身边。相信自己是雄鹰,他日必会无忧无虑、自信满满地翱翔于天。
[本文系广州市增城区派潭中学2021年度立项课题“农村高中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研究”(课题编号:PZ20210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崔久岗,王泽松,蔡海涛.浅析离异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和教育对策——以青岛某民办高校为例[J].长江丛刊,2020.
[2]刘培华.探析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策略[J].长江丛刊,2021.
责任编辑 杨 杰